南京计划投资46亿推动明清城墙联合申遗

《南京计划投资46亿推动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傻大方资讯编辑整理。我们不生产头条,我们只是社会头条新闻的搬运工!

正文开始:





专家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组织座谈。





名城会期间,通过“2018城墙保护与利用”国际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墙保护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开展多种视角下古城保护及利用案例解析等方面的研讨和交流,分享、共享国际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经验。昨天,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举行第六次工作会议,已列入中国明清城墙申遗预备名单8个城市代表以及拟加入的6个城市的代表,共商联合申遗未来的工作计划。





城墙申遗,南京这两年做了不少事





作为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的牵头城市,南京近年来在明城墙保护与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刁仁昌透露,今年3月,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南京城墙保护利用和申遗工作的实施意见》,投资概算达45.93亿元,并列入市政府挂图作战重点督办事项。





刁仁昌介绍,去年10月,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和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共同创办了中国城墙研究院,与国内各申遗城市加强合作,与国外相关遗产城市加强交流,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提供学术支撑。同时,《中国城墙》第一辑将于今年6月出版,为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为联合申遗城市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深入研究、推广中国城墙文化遗产。此外,近年来城墙申遗专家智库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2015年,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办公室聘请了以色列遗产研究专家阿里·让哈敏莫夫为申遗专家;去年9月,又聘请了国内五位专家为申遗顾问。在课题研究方面,南京启动了《中国明清城墙》编纂工作,向世界推介中国明清城墙的历史、技艺及文化艺术价值。





与此同时,投资2.8亿元的南京城墙博物馆新馆将于6月动工建设,计划2019年建成,该馆将成为展示中国古代城墙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地。





未来,城墙申遗将从五个方向发力





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刁仁昌表示,明清城墙成为国家正式申报项目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各城市要认识到,城墙联合申遗的过程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全世界推介中国明清城墙文化遗产及其突出普遍价值的过程,也是引入、学习和熟悉世界遗产理念的过程。未来两年,各联合申遗成员单位要将工作重心放在五个方面:





一、各城市要加强城墙本体保护和环境控制性保护,严格实行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管理,尚未完成保护立法的城市要加快推动完成。





二、城墙展览展示手段要贴近时代、贴近市民需求。要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标准和要求,做好城墙遗产的监测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档案和数据库建设,实现城墙的科学化管理。





三、要把城墙价值的挖掘和提炼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邀请更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切实讲深、讲透、讲全城墙遗产的特殊价值、突出价值、独到价值,为明清城墙申遗获得国际、国内专家的肯定提供最具说服力的价值支撑。





四、要加强城墙开放利用和旅游开发融合发展,建立更加包容的遗产价值观。





五、要加强城墙的宣传推介力度。加大与传统媒体、新媒体及国外媒体的合作,制作专题片、影视片,举办论坛、研讨会、展览展示等,充分彰显城市、城墙的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中国明清城墙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城墙修缮,应该遵循国际公认原则





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城墙本体的修复是重要的环节。昨天,南京大学贺云翱教授针对中国明清城墙价值深化研究及完善申遗文本发言,在他看来,城墙的修缮,一定要依据国际公认原则,既不能简单修复,也不能修复过度。





贺云翱教授说:“城墙修缮是全世界都必然涉及的一个问题,无论是欧洲的城市还是韩国华城,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在坚持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修复,我们必须把控好这个尺度。”贺云翱表示,如果对城墙过度修复,会造成本体原真性缺失,如果修复得不精细,那么又会形成粗制滥造局面,这也是很多申遗城市所面临的困惑,“我们的修复,一定要在国际公认的原则下进行,一定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修复必须要与环境的改善、当地居民的分享结合在一起。”贺云翱同时还强调,城墙修缮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把遗产保护好、发展好。





爱南京·南京晨报记者 盛文虎





中外馆长纵论美术馆发展趋势





昨天,首届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的分论坛——“艺术博物馆的未来发展趋势”在省美术馆举行。来自世界各地以及国内的数十位博物馆馆长和学者坐而论道,共同探讨艺术博物馆的走向。





省美术馆是中国近现代第一座国家级美术馆,馆长徐惠泉表示,博物馆绝不仅仅是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建筑符号,它起到的作用是形成人文凝聚力。博物馆、美术馆近阶段以来,从重视“物”逐渐向关注服务“人”转向,这是观念上的很大转变,关注人与博物馆(美术馆)、人和艺术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国际博物馆协会的报告曾指出:博物馆的未来是“与大众更近”。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也在主旨发言中说,不管美术馆发展如何澎湃,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加强特色建设,每一个美术馆建设自己的地方特色、画种特色和美学研究的特色,还有传播的特色,只有每一个美术馆不同的特色建设,再通过交流融汇,才能把所有美的作品串联在一起,变成一条美的项链,变成一个美的轨迹。





法国兰斯市博物馆总馆长乔治·马格涅也表示,作为一家地区性的博物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市民普遍对古典艺术、传统艺术了解非常不足,整体文化艺术修养降低,使艺术馆的公众地位遭遇危机。如何向公众传递有质量的信息,同时能够让更多的观众亲近博物馆,这是未来博物馆的一个使命之一。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馆长海格女士也在发言中提到,进入21世纪,现代博物馆要不断吸收并且从历史中学习,有一些不好的历史需要放弃,有一些优良的传统需要发扬,这是一个复兴遗产和历史的过程,而不是完全推崇或者毁灭。





爱南京·南京晨报记者 盛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