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被学术压力逼疯了,你不是一个人!
转载请注明:解螺旋·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
无论是菜鸟或老手都有可能对学术界激烈的环境感到不知所措,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不久前,NATURE的一项国际调查显示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心理健康危机,竟然有超过150名科学家争相诉说自己的故事。这里有几位前线科学家所分享的故事,可能会对正在彷徨的你有所助益。
0
1
电影《头号玩家》中反派说过一句名言:“一个人有朋友,就谈不上失败。”正是如此,在学术生涯里,有可靠的同伴,就不会孤单。
ROBBIE HABLE是劳伦斯大学工程专业的博士生。他在2017年因为抑郁症住院,而正是在这期间,他意识到有一个支持网络的重要性。何为支持网络,就是找到自己的团体,团体可以在学校里寻找,也可以扩大到社会范围,只要团体里的人理解你的奋斗目标,明白你的困扰,能够互帮互助。Robbie诉诸于华盛顿自由湖的CSA协会,这个组织旨在为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提供建议和帮助,让他找到了许多对学术压力有共鸣的人。这个协会用许多故事和案例来鼓励成员们思考人生,共同探索一个博士学位的价值究竟何在。
随着如今学者心理问题的增多,许多学校都配备了心理健康服务,但是很多学生却不愿意去寻求帮助。其实,大可利用这些资源,哪怕只有轻微作用。Robbie每周都去看心理医生,这让他的心情反而不那么沮丧。因为,他的治疗师会宽慰他,他的疾病不是因为自身有缺陷,而在于他在和一个有缺陷的学术系统斗争。治疗师鼓励他专注于自己的论文,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尽量忽略学术压力,关注于自己的追求。
遭遇学业和生活瓶颈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走出实验室,寻求团体的帮助,有许多同样困扰于学术压力的人在期待着共鸣和理解。要知道,许多学生都在努力平衡工作和生活,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起个人的支持网络,有了朋友,研究之路就不会难行。
02
不过,自己的心态也很重要,学会鼓舞别人,也是给自己一点积极的反馈。
来自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VINCE BUTITTA是一位湖沼学博士。去年,他发表了一篇广受好评的论文,在Twitter上都火了,大家都乐于和他交流。他第一次觉得自己真正在做科学,而不是科学的一个小跟班。但渐渐的,关注他的人少了。他经常会查看自己的论文被引用了几次,但引用的人越来越少了,失落从中而来。与有些人对压力感到不知所措不同,他知道自己的焦虑源自关注度减少,因此他发明了一种方法来开导自己——通过褒扬他人来治疗自己的焦虑。
看到有价值的论文时,他一定会给作者发一封邮件,或者直接在Twitter上和作者打招呼:“我刚读了你的论文,他对我很有帮助,期待你未来的研究成果。”因为,这样能让人们知道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善意很可能帮助到别人。而对于他自己,也能和其他研究人员保持良好的联系,便于沟通和互助。
无独有偶,Vince的善意也得到了回报,他被邀请去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的年度会议上发言,因为组织者在Twitter上看到了他的论文。所以,当面临学术压力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必然会收到生命奇妙的馈赠。
03
学术压力可以从自身开始慢慢减轻,而学术氛围的枷锁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MATTIAS BJ?RNMALM是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材料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他热衷于保护和支持早期研究人员的精神健康。他和许多研究生打交道,每个人都在追求尽可能多的研究,发表更多的论文,还定下许许多多的目标——下一笔补助金,下一笔奖学金,下一份工作……说实话,他们正在让自己的道路越来越狭隘,尽可能让生活越来越来困难。
他猜想,学术文化可能才是当今研究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核心。许多人都认同,科学的意义在于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而现在的研究环境和研究文化,仿佛并不那么美好。他一直在探索如何给他的工作组新的使命和追求,让工作和“科学奖励”有效结合。而这种奖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奖励”,而是在实验室之外的天地,比如公众参与、教育引入、社会推广……这些实验室外的实践,也能带来满足感!
04
不可否认,研究人员都在追求者出版,然后……再出版!因为这是关乎资金来源的大事啊。但是现实往往是,你提交了一篇文章,被多次拒绝,最终被接受了。然后呢,重复做这样的行为。直到非常有名的杂志接受了你,文章还被多次引用了,你才会松一口气,否则总感觉被追着跑,紧张又沮丧的情绪如影随形。
FRANZISKA FRANK是瑞典于默奥大学的生态与环境科学博士。他坦言,他有时会怀疑自己的社会价值。如果大家都在出版,却没有人好好阅读,这样还算是在做出贡献吗?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真的是对人类相当重要的吗?
其实,在FRANZISKA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做了一些科学交流和教育,带着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去移动实验室了解欧洲的北海,获得了很多满足感和认可感。这样的形式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大众对科学很感兴趣,而不是来自期刊的科学。毕竟,离开实验室,即是现实生活。尝试着将科学融入生活,才是科学的本心不是吗?
05
再者,谈到职业追求,业内的人仿佛都一致同意,终身职位是最终的目标,务必要一条道走到黑。投身学术界的确是最高尚的追求,但学术外的职业前景也未必不是明亮的。常年严谨的学术科研训练,拥有对数字和逻辑的敏感性,对科学的怀疑精神……拥有这些工作习惯,即使选择另外的职业道路,也不会没有一方立足之地。以包容的态度看待一切可能,才能使自己保持健康的学术心态,做好当下的研究,过好当下的生活。
大学是一个焦虑和抑郁容易萌发的地方。对于此方面的关注却还不够,或者说仅仅是关注,却没有实际措施和行动。无论是学术压力,或是新闻中鼎沸的导师压力等等,都容易成为压垮一个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牛津大学学生思维的政策经理RACHEL PIPER表示,他们的慈善机构和大学初始合作时,许多大学否认他们的校园心理问题。而如今,大学反过来求助,因为他们对于学生心理问题还没有正确的应对方案。他们旨在确保每所大学都有对心理健康的战略性反应,而真正改善学者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4998-1
- 2018肠道菌群与慢性疾病学术报告全国巡讲石家庄站成功举办
- 压力是一种选择自由
- 夫妻二人炒房子,房贷1700万没有压力,房价是这样给炒上去的
- 顶着房贷压力啃馒头还是供租金吃香喝辣? 南方和北方人想法不一样
- 二胎压力大?教你解决四口之家房子不够住问题
- 美女主播去村里,她妈妈去英国,拍回来的照片一比,笑疯了!
- 献给成千上万的房奴们!感觉压力大吗?进来看看就当减压了!
- 中国这个城市住了上百万韩国人,居住成本和生活压力要比韩国低
- 为了干倒对面的足浴店,足浴店领班也是疯了 网友:怎么还有男的
- 美国这下急疯了!中国4亿出手,俄罗斯为此激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