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戍边祁连垦荒河西 1963年到1974年的甘肃生产建设大军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老照片:戍边祁连垦荒河西 1963年到1974年的甘肃生产建设大军》。来源是。
老照片:戍边祁连垦荒河西 1963年到1974年的甘肃生产建设大军。河西|大军|甘肃|农建|祁连|照片---
河西|大军|甘肃|农建|祁连|照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在兰新铁路线上,有一个名叫“军垦”的小站。这个位于茫茫戈壁的小站,是全国唯一一个主要由军垦战士修建,并被命名为军垦的火车站。今天,周同学给大家讲述的就是这座小站背后扎根戈壁拓荒河西的甘肃军垦人的故事。
河西|大军|甘肃|农建|祁连|照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甘肃农建十一师,1963年11月开始组建,12月正式办公,师部驻地甘肃酒泉,以原河西22个农场、2个牧场和河西农垦分局为基础改建。甘肃农建师依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建师模式组建,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援建,番号依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序列顺延。
河西|大军|甘肃|农建|祁连|照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甘肃农建师自建之初,接收了河西24个农、牧场,以原黄花农场、蘑菇滩农场、下清河农场、黄羊河农场、饮马农场、西湖农场等国营农场为基础组建了8个农业团;肃北鱼儿红牧场等两个营级牧场;还新组建了一个负责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团。图为1965年农二团(原蘑菇滩农场)部分职工合影。
河西|大军|甘肃|农建|祁连|照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1964年,农建师又接收了原甘肃农业厅所属武威拖拉机修配厂、酒泉修配厂,轻工厅停建的黄平镇糖厂,还租借了原酒钢停产的一个水泥厂等工厂。图为1966年农十一师黄平镇糖厂部分职工合影。
河西|大军|甘肃|农建|祁连|照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甘肃农建师成立之初,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加入到戍边垦荒的队伍当中。从1964年到1967年,大约2.8万知识青年来到甘肃,仅天津一地就有1万多人。这些来自天津、山东和西安等地的年轻人们,在茫茫戈壁上兴修水利、开荒造田,让戈壁变绿洲,荒滩变良田。
河西|大军|甘肃|农建|祁连|照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1968年7月,周恩来总理视察甘肃,鉴于陕甘宁青四省农建师的混乱局面,提出建立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统领四省农建师。1969年4月,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下辖6个师,57个团场,农建十一师建制撤销。
河西|大军|甘肃|农建|祁连|照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为了加强基层领导,原甘肃农建十一师一分为二:即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和第二师。以河西走廊为界,西部团场组建为“农建第一师”,师部设在玉门,下辖酒泉地区的7个农业团、一个工程团和4个工厂。
河西|大军|甘肃|农建|祁连|照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农建第二师由东部团场改建而成,师部驻地黄羊农场,下辖张掖以东5个农业团和2个工厂。甘肃农建十一师建制撤销后,原农建十一师师部随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一师由酒泉迁至玉门官庄,为了适应军垦的需要,兰州军区、铁道部决定在原官庄车站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新车站,这也就是最开始我们提到的军垦车站。
河西|大军|甘肃|农建|祁连|照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1965年10月,甘肃庆阳、平凉原有的农林场和天水的2个林场共同组建为甘肃水土保持建设师,师部驻地平凉;1966年2月,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二师”(简称“林二师”)。1971年9月,林二师划归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建设师,代号兰字930部队。
河西|大军|甘肃|农建|祁连|照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1973年10月,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撤销。兵团撤消后,农建师持续了一年,农一师、农二师和林建师撤销,各团场、工厂交由地方管理。至此,甘肃军垦11年的历史宣告结束。
河西|大军|甘肃|农建|祁连|照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从1963年的甘肃农建十一师组建到1974年,甘肃农建师正式撤销,甘肃军垦11年开发河西,拓荒祁连,在水土保持、林业生产、农牧工副生产等建设工作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河西|大军|甘肃|农建|祁连|照片---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这是一张甘肃农建师支援格尔木建设的照片,由此引出我们下一篇要讲述的扎根青海的青海农建十二师的故事。
- 1971年朝鲜的老照片 那个中国人不曾见过的朝鲜
- 老照片: 1983年的深圳 那个你没见过的南国小城深圳
- 震撼!深圳改革开放之前的老照片,珍藏……!
- 美国人拍摄的1983年中国老照片: 想不到83年的中国是这样子
- 张掖:夏日祁连山下小山村美景如画
- 刘少奇夫人王光美老照片,年轻时漂亮极了!
- 老照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各地的富裕家庭什么样?
- 陕西,甘肃老照片:百年前西瓜剥皮机,兰州黄河铁桥
- 直击8张催人泪下的老照片,每一张都震撼人心
- 几十张老照片 勾勒一家三代人的高新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