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恐慌,为什么更多是女人引起的

◎作者 | 任大刚

◎来源 | 冰川思享库(ibingchuansxk) 已获授权

教育恐慌,为什么更多是女人引起的

一个极不平等的社会,首先被拿来牺牲的肯定是女性,而女性遭遇的不幸,进一步通过家庭教育,使焦虑弥漫于整个阶级,传播到全社会,引起恐慌的结果,是进一步引发教育资源的哄抢,加剧社会不平等。



我上小学的时候,中国的比照对象是印度。通常在国庆前夕,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会有中国大胜印度大败的各种数据对比,觉得生活在中国真幸福。

 

一直到2005年,还有“中国应该向印度学习什么”之类显得很谦逊的文章和书籍。北京奥运会后,基本不再提及中印比较。随着两国经济体量拉开四五倍差距,对印度的关注,更是一个小众话题了。

01

 

但是最新进入中国市场的印度电影《起跑线》说明,中印之间,还是那么神似。如果你是一个中国的城市中产阶级,你不会觉得比生活在印度的中产阶级兄弟幸福多少,反而,痛点却如此接近。

教育恐慌,为什么更多是女人引起的

▲电影《起跑线》海报

聪明的小裁缝拉吉做大了父亲传下来的裁缝生意,将裁缝店升级为“服装工作室”,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妻子米塔漂亮而有主见,即将进幼儿园的女儿皮娅聪明可爱,此外还有一个女仆,一辆宝马。

 

不过这个印度中产阶级家庭的“缺陷”也很明显。在等级森严的印度社会,拉吉的事业已经到顶,即便不考虑种姓制度,他不会英语而只会印地语,决定了他缺少一张进入上流社会的门票。米塔的英文水平也十分有限,只能认识不多的英文单词,会讲几句英语。

 

拉吉浑浑噩噩,不明白这个家庭的潜在风险。米塔却敏锐(或神经过敏)地预见到皮娅的未来命运——如果进入公立学校,那么很可能会跟一帮穷小子厮混在一起,学会打架,说脏话,吸毒……

米塔力主把孩子送进最好的五家私立学校。但私立学校门槛太高,竞争太激烈,不仅要看孩子的才艺,还要看父母的学识、谈吐、修养,实在不行可以通关系走后门。总之,中国有啥幺蛾子,印度也有啥幺蛾子。

教育恐慌,为什么更多是女人引起的

▲私立学校不仅要看孩子的才艺,还要看父母的学识、谈吐、修养

拉吉夫妇为此不仅搬到高档社区试图实现“就近入学”,还找文法顾问、仪表顾问提升形象,但这些努力归于失败,还是跨不进好学校的门槛。

灰心丧气之际,拉吉手下穷员工的孩子倒是进入了好学校。原来好学校还有25%的名额是留给穷孩子的。

 

拉吉夫妇于是带着孩子,装扮成穷人住到贫民区去,通过了家访,顺利拿到好学校入场券。而这张入场券本来属于拉吉在贫民区结识的朋友西亚姆的儿子。西亚姆最终发现了真相,拉吉不堪良心折磨,不顾米塔的劝阻,在家长大会上揭露真相,退出了这场变态的竞争,并让孩子进公立学校读书。

 

教育恐慌,为什么更多是女人引起的

▲拉吉夫妇带着孩子,装扮成穷人住到贫民区

这个故事情节,截止出现装扮穷人的戏剧性冲突,中国城市中产阶级再熟悉不过。

 

从下层社会长大的拉吉和米塔,深知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运,来之不易,也深知拉吉家的生意是否可以传承不衰是个未知数。实际上,假如印度电商如中国一样发达,拉吉的服装生意还剩多少?破产倒闭,迟早要来。

 

在中国,中产阶级拼命将孩子送入好学校,其心理与拉吉一家何其相似?!

 

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构成,一部分像拉吉一样,或许是前小商贩的后代,有一门不错的技艺,还有一部分是从前贫民子弟考上大学,成为公司企事业单位的骨干,有体面的收入。

 

教育恐慌,为什么更多是女人引起的

但所有这些技艺和职业,与拉吉家一样,都无法让子女传承接续,子女除了继承一点房产(在中国,房产还面临房地产税和70年大限威胁),一切都需要他们重头再来。

名为中产阶级,实际上除了给予孩子相对良好的教育,实在给不了什么。

 

放在印度社会,米塔如果没有使女儿接受良好教育进入“文明人”的圈子,等到女儿长大,嫁妆的丰厚程度,决定了她在未来婆家的地位和幸福程度。

 

02

 

可以说,在《起跑线》这部片子中,面对子女教育,女主人的焦虑程度远远超过男主人。

 

教育恐慌,为什么更多是女人引起的

▲面对子女教育,女主人的焦虑程度远远超过男主人

最先想到要把皮娅送到好学校的,是米塔;带着拉吉到处看学校的,是米塔;拉吉竭尽全力也不成功,为他打气、发了脾气的,是米塔;试图阻止拉吉“引爆”自己的,还是米塔。只是等到拉吉慷慨陈词,米塔才“提高觉悟”,与拉吉取得共识,将皮娅送到公立学校。

 

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中产阶级的全职太太,最大的事业就是陪读;夫妻同时有空,带孩子去上培训班的,多半是妻子。根据鄙人有限的观察,即便在节假日,在各个培训机构外等待着的家长,一大半是女性。

 

这是个现象级的问题:有关教育方面的恐慌,为什么更多是女人引起的?

 

我尝试解释这种现象。

 

在有着一夫多妻传统的社会,男性并不靠唯一的女性繁衍后代,从生理上,甚至到七八十岁还可以繁衍后代。但女性繁衍后代的“帮手”要狭窄得多,受生理因素限制,生育时长也比男性要短得多。

 

教育恐慌,为什么更多是女人引起的

▲有关教育方面的恐慌,为什么更多是女人引起的?

这客观上促使女性比男性更关注后代成长。中国传统里讲究“严父慈母”,严父总显得外在和隔膜,而慈母对子女的关怀和心理上的柔弱,除了生育的艰辛与不易,还因生理限制而显得弥足珍贵。

更为明显的是,在中国的皇室里,对皇帝本人而言,更换太子一般不会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和权力威胁,但是对太子的生母而言,则意味着下地狱。

 

在城市中产阶级开始发育后,女性因为视野打开,对作为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遭遇,体会要比男性更为深切和持久。

 

不甘处于弱势的心理,体现在子女教育上的作为比男性更为突出。女权意识觉醒的中产阶级女性从自身经验出发,深知落入底层的可怕与不堪,深知从底层爬起来的机会渺茫。

教育恐慌,为什么更多是女人引起的

▲女性对作为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遭遇,体会要比男性更为深切和持久

这种焦虑,因女性受教育程度更高且掌握相当的话语权,从而被放大为声势显赫的社会舆论。因此,在教育焦虑的形成中,中产阶级女性起着带头作用。

 

同时,在中产阶级家庭内部,更提倡男女平等,女性话语权更大,对子女教育通常处在主宰地位,她们的焦虑顺理成章成为整个家庭的焦虑。

而丈夫一方,不得不主动或被动顺从和化解这种焦虑,毕竟一个家庭女主人的心情如何,几乎绝对主宰着家庭氛围与和谐程度。

 

不仅在诸如《起跑线》这种临到最后时刻中产阶级女性在焦虑,而且在平时学习中也存在焦虑,其中一些人终不免挽起袖子,直接冲进场中,于是基础教育出现层出不穷的“抢跑”现象,基本教学安排被冲击得稀里哗啦。

 

03

 

根本上,这不是女性作为家庭教育者的错。

 

同样作为女主人,如果在一个机会均等的社会,哪一个做母亲的不知道孩子需要玩耍?谁需要孩子从小过一种别扭的生活?又有多少中产阶级家庭希望孩子长大后,必须成为亿万富翁、科学巨匠、政坛大佬和各种明星?

搞得如此刻苦变态,不过是取法乎上,得乎中,期望不要堕入“下流”而已。

 

教育恐慌,为什么更多是女人引起的

▲搞得如此刻苦变态,不过是取法乎上,得乎中,期望不要堕入“下流”而已

拉吉这样的印度中产阶级家庭所体验的“下流”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刚一到达贫民区就一脚踩到牛粪上,肮脏的屋里没有像样的床而只能睡在地上,硕大的老鼠在头上慢吞吞地爬过,吃披萨、喝矿泉水被认为是生活奢侈的证据,传染病不时流行经常有人死去,只能定时定量供应水和粮食,以及无比艰辛的工厂劳动。

这种贫困而绝望的生活,对拉吉和米塔这样的中产阶级家庭来说,是一本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是孩子决不能堕入其中的有力说明,因此这个影片的结尾,不能令人信服。

 

教育恐慌,为什么更多是女人引起的

一个极不平等的社会,首先被拿来牺牲的肯定是女性,而女性遭遇的不幸,进一步通过家庭教育,使焦虑弥漫于整个阶级,传播到全社会,引起恐慌的结果,是进一步引发教育资源的哄抢,加剧社会不平等。

在整个链条中,女性不过是个中介而已。



?

感谢关注

智谷趋势(微信ID:zgtrend)

。很

多读者还没养成

阅读后点赞

的习惯,如果觉得智谷做得不错,记得

点个赞

表示鼓励哦。



教育恐慌,为什么更多是女人引起的

教育恐慌,为什么更多是女人引起的

教育恐慌,为什么更多是女人引起的

教育恐慌,为什么更多是女人引起的


教育恐慌,为什么更多是女人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