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最怕来不及的是行孝│ 儒字养性
孝是中国传统伦常之一,也是每个人晚年幸福的保证。
行孝要及时。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人生有三个事情不能等,一是孝老不能等,二是锻炼身体不能等,三是教育孩子不能等。
——————
《二十四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孝道故事,其中,芦衣顺母的故事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继母。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当代社会,类似重组的家庭不少,家庭矛盾骤增,如果大家都能有闵损之心,则家家和睦,世道安宁。
孝,会意字
。甲骨文像一个须发飘拂的老者,在儿子的搀扶下行走的样子。金文上部是面朝左、长头发的驼背老人,老人之下有“子”,像一个老人趴在儿子的背上。小篆的形状和意思与金文基本一致。
《说文?老部》:“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本义为孝顺父母。孝,是善于侍奉父母的人。由老省,由子会意,表示子女承奉父老。孝还指居丧的事:崔九作孝,风吹即倒。孝也指丧服,如带孝。含“孝”的成语大多与尽孝、孝顺有关,如“父慈子孝”,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忠孝两全”,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孝子顺孙”,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移孝为忠”,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国家,“孝经起序”,比喻遇事左右为难,感到棘手;“孝子慈孙”,指孝敬父母的子孙;“孝感天地”是讲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感动了天地。
电影《飞越老人院》剧照。
孝是儒家基本伦理规范之一,认为是人伦之本,道德之源。
在孔子的心目中,孝是子的义务,教是老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事
。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孔子在《论语》说:“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尊重兄长,是仁的根本。一个人只有从孝悌开始,然后才能实现“在家做孝子,在外主忠信,在朝做忠臣”的价值延伸。孝的内容十分广泛,首先是继承,遵守祖先的遗志、事业。“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次是对父母有发自内心的孝敬感情。“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再次是对父母的赡养、丧葬、祭祀等严格遵守礼制。“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字深刻地阐明了“孝”的含义,对于当代社会,也极具启发意义。
感动中国得主洪战辉,从13岁起照顾父亲和妹妹多年。/ 怀化学院官方网站
孝是子承父老 。
孝的上部是一位老人,指长辈,下面有“子”,“老”和“子”上下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子孝父母,敬老尊长,这就是“孝”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子承父老,善待父母者,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子女赡养老人
。“孝”字老为上,子为下,体现子孙为老人所生、所养、所教;子孙要以老人为上、为先、为本。尊敬老人,赡养老人,解老人之忧,承老人之志。日常生活要悉心照料,精神生活要关怀体贴。《礼记?祭义》中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经》对孝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历史上,有“二十四孝”的典故,如仲由负米、老莱斑衣、郯子鹿乳、黄香温席等,而“李密拒官养老”的故事,更令人感动。
西晋时,晋武帝诏李密应诏赴任,李密以祖母年迈请求辞官终养祖母,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文章叙述了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当代,我们也看到无数这样的孝子,特别是照顾年老多病的父母,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有人照顾生病的父母十几年如一日,非常难得,其中的辛劳不必言说。除了关心父母的衣食住行,还要给父母送来精神愉悦,这就是“精神赡养”。其实,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不缺吃穿,缺的是心理的慰藉,特别是“空巢”老人。孤独、无聊,常常是困扰父辈的问题。工作繁忙之余,陪父母吃一餐饭,聊一会天,听老人倾诉,就是实行一种孝道。“二十四孝”中,“老莱七十,戏彩娱亲,作婴儿状,烂漫天真。”善解亲意的老莱子体恤父母的心情,装出活泼可爱的样子来逗双亲高兴,可谓用心良苦。
孝是一代代传承的美德。
二是发自内心的敬爱。
孔子在《论语》中有许多地方讲孝。“子游问孝。子曰:今天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孔子的弟子请教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就连犬马,也都能做到。如果少了尊敬,又怎么能区别两者呢?”孔子在这里讲孝的核心是要有尊敬心。孔子的弟子子夏也问什么是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孝顺出于子女爱父母之心,这种爱心表现为和悦的神情与脸色。要做到这一点比为父母做事与请父母吃饭要困难得多。当下许多人,能让父母温饱,但面对父母的唠叨以及生活的拖累,有时会表现出不耐烦,不高兴,没有好脸色。许多老人到了晚年,难免有病痛,有的还患了老年痴呆症,宽容、和悦、耐心尤其重要。
三是对父母委婉说道, 规劝长辈。
孝字的“子”在下,也象伸出手托举着老人,这说明成年子女是家里的顶梁柱,承担着养家的责任;也说明子女要对长辈的行为负责,如果长辈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时时规劝,这也是一种尽孝。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就是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犯了错误,要委婉地劝说他们。如果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后汉书》里有篇“乐羊子妻传”,其中的故事意味深长:乐羊子外出求学,7年不归。家里的日子很艰难,好多天吃不到荤菜了。一天,婆婆嘴馋,就把邻家的鸡偷来宰杀了。乐羊子的妻子对婆婆这种行为很不满意,但她没有正面批评婆婆。当婆婆把鸡肉端上来的时候,她伤心地哭了。婆婆很奇怪,问她为什么哭,她答道:“我很伤心,因为家里贫穷,没侍奉好婆婆,使得饭桌上有了别人家的肉。”婆婆听了,十分惭愧,再也举不起筷子吃那鸡肉了。
由此看来,规劝长辈也讲究方式和方法,不宜正面冲突,和长辈吵架,这很可能是不孝之举;要用智慧和技巧,使长辈的错误得到及时改正,同时家庭又保持和睦,这才是考验子女“孝”的重要时刻。
四是让父母无忧、放心。
赡养父母,尊敬父母,这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而更高的层次不但是让父母生活得更好,而且使其精神安乐,不让父母操心、忧心。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说:“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孔子认为子女健康就是孝顺,父母会为子女的疾病忧愁。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为子女担忧的事,最主要的是健康、平安。因此,作为子女应该珍惜自己,约束自己,走正道,谋正利,不让父母担惊受怕,更不能牵连到父母,让父母受累。小说《薛刚反唐》中的薛刚,因为一时冲动打死了人,继而反对朝廷,把祖宗薛仁贵打下的基业全部都败光了,这是最大的不孝。让父母放心、高兴是最大的孝行。
五是完志报国。
孝的字形,老在上,子在下。这个老人,可以是自己的父母,推而广之,是全天下的老人;这个子女,可以是自己的子女,推而广之,是全天下的青年人。由己及人,由小及大,由家及国,由孝父母,而孝天下,得以报效国家。
《论语?为政》:“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说,君子专心致力于做人的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就产生了。孝顺父母,兄弟相睦,这就是仁的基础吧。孔子的思想是按照孝-仁-义-礼的理论构造去建立的。即从孝开始,推己及人,产生仁爱,而仁爱必须合适,这就是义,义的合理性又通过礼的外在形式表达出来。有了孝、仁、义、礼,则社会和谐,天下太平。
岳母刺字的故事广为流传。/ 电视剧《精忠岳飞》
《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里把自爱作为孝之始,把建功立业作为孝之终,这就是说子女要“立身”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自豪,这就是大孝。《礼记?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即努力尽自己所能,完成父母的心愿。天下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子女为家、为国争光,让父母有面子,感到光荣和自豪,这就是最大的孝。只要子女能成才,父母吃多少苦心里也是甜的。《孝经》把孝和忠联系在一起,孝是小忠,忠则是大孝。尽忠尽孝是历代仁人志士的追求,有时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也只能舍孝取忠,因为孝是对小家而言,忠则是对国家、民族的孝。忠孝往往是连在一起说的,大孝为忠。
孝是老护子女。
“孝”字把子承父老与老护子女连成一体,“孝”是两个方面的,既要求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也要求父母爱护子女。通常是父慈子孝。一般来说,父母对子女都有一种天然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子女的付出是不讲价钱的,子女生病时,甚至愿以身相代。但也有虐待子女的现象,这种人可以说是禽兽不如,从“孝”字的要求看,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舜的画像。
三皇五帝的虞朝帝王舜,本是个普通平民,父亲瞽叟是个盲人,且品性固执,不懂礼仪,舜母早逝,瞽叟再娶,后母常作恶言,并唆使舜父欲杀舜。后母生子名象,为人傲慢,亦对舜仇视。但是舜仍然对父母很孝顺,对弟弟很友爱,设法避免祸害,但却毫不怨恨,并承担全家的活计,常在历山耕种。有一次,瞽叟叫舜去清洁粮仓那高高的上盖,然后暗中纵火,要烧死他。幸得娥皇、女英预先给舜准备了竹笠,一手一个张开如鸟的翅膀,乘风飘下而不死。瞽叟又与象设计让舜修井,然后推下沙泥土块活埋他,得手之后三个人瓜分舜的财产,象要琴和舜的两个妻子,而牛羊衣物粮仓归瞽叟及后母。幸舜在两个妻子安排下,预先在井旁凿开一洞,下井后即藏身而得不死。他出来的时候,象正占据舜的房子抚弄那架名贵的琴,见到舜而终于感到惭愧不已。舜心中明知瞽、后母和象合计害他,但仍然和过去一样,孝敬父母,友爱弟弟,并没有一丝埋怨。
孝是上行下效。
孝音通效,意为长辈要率先垂范、上行下效。“孝”行的培养首先体现在父母身上,父母对长辈的孝敬,孝行往往会影响到下一代,孝是一种家风、家教,是一种传承。在一个家庭里,出现子女不孝,其实其根源大多在父母身上,只要父母率先垂范,作出榜样,子女有样学样,也大多孝顺。
“原谷谏父”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出自《太平御览》:原谷的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爷爷生儿育女,一辈子勤俭度日,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父亲不听他的劝戒,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在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单独带了回来。父亲问原谷说:“你带这个不吉利的东西回来做什么?”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作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
父亲很是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行孝要及时。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我们为父母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年老体衰,能给子女提供孝敬的时间和机会并不多。
因此,
人生有三个事情不能等,一是孝老不能等,二是锻炼身体不能等,三是教育孩子不能等
。人生无常,往往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千万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孝音通笑,一个行孝道的家庭,父母孝敬爷爷奶奶,必然上行下效,孙辈也会孝敬父母,必然充满欢笑。
本文选自顾易作品《儒字养性》
- 孩子哭闹不停,手都发黑了……爸妈魂都差点吓飞!就为了这件事
- 注意啦!深圳女生这件事要赶紧做,趁现在还免费!
- 注意!4月起赶紧去办理这件事,和你的养老金有关!
- 【安全】清明踏青祭扫,消防安全万万不能忘!
- 这世界真的有禽兽!每个妈妈都该告诉女儿的五件事 | 思享
- 男子因不能选房闹会场 袭击警察被当场控制
- 杭州摇号买房最新消息, 比细则更细! 终于知道未婚者为何不能优先
- 棱镜 | 博鳌上的中美贸易战争论:退一步海阔天空,但不能退回原
- 买房为啥不能用公积金?
- 购房时我们可以先找银行确定能不能拿到房贷,再交首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