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行科考 千古颂嘉庚

《远洋行科考 千古颂嘉庚》,傻大方资讯编辑整理。我们不生产头条,我们只是社会头条新闻的搬运工!

正文开始:





这是嘉庚号的电子实验室,所有科考作业的指挥中心,陈悦摄





中新网厦门4月6日电 (记者 陈悦)近几天来,与法国科考帆船Tara号(塔拉号)在厦门的“握手”,让厦门大学科考船“嘉庚”号成为“网红”。





“4天前,“嘉庚”号和塔拉号的海上相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吸引了300多万人次观看,厦大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戴汉民院士欣慰地对记者说,提升民众海洋意识,推动民众对海洋科学的关注,正是这次中法科技交流的重要目的之一。





嘉庚号船长在聚精会神驾驶船舶准备和塔拉号会合。陈悦 摄





其实,这也是“嘉庚”号名字的由来——厦门大学创办者陈嘉庚长久的心愿。“嘉庚”号和塔拉号的这次相遇,也正逢他创办厦门大学97周年之际。





“嘉庚”号建造项目技术总负责人王海黎告诉记者,“力挽海权,培育专才”一直就是陈嘉庚先生不忘的“海洋初心”。早在厦大创办之前,陈嘉庚先生就在集美兴办航海、水产专科学校;厦大创办后也一直重视海洋学门,并于1946年在中国首创海洋学系。





王海黎说,当“承载厦大几代人梦想”的现代化科考船命名之际,必然是将“嘉庚”书写在船舷之上。





他还告诉记者,“嘉庚”号从梦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中,也是厦大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体现。





以一所大学之力,建造一艘在“同吨位等级下,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前列”的3000吨级科考船,是一个颇为艰难的过程。王海黎告诉记者,除了厦大自身倾力而为,“自强不息”,厦大很多校友发挥校主捐资兴学精神,慷慨解囊,也是“嘉庚”号得以建成的重要因素。为此,在“嘉庚”号上,还特意辟出空间,展示捐资校友的名录。





“止于至善”同样是厦大人对这艘船的要求。“嘉庚”号有很多“第一”,它是第一艘中外合作设计的中国科考船,也是中国“第一艘具备洁净采样、操作、分析能力的科考船”,它还拿到中国首张DNVGL(挪威船级社与德国劳氏船级社合并而成的集团)颁发的水下辐射噪声SILENT证书。这意味着,“嘉庚”号跻身同级别科考船中最“安静”的行列,在8节的自由航速下,水里的鱼儿都不会被惊扰。





王海黎展示嘉庚号构造图。王安方 摄





王海黎介绍,“脚步”安静的“嘉庚”号,不但有利于海洋环保,还可以在尽量在航行中不惊扰考察对象,从而更好进行科学考察。





“嘉庚”号的空间利用效率也是同级船舶中罕见的。王海黎自豪地说,常常有参观者惊讶于3000多吨的“嘉庚”号,看上去内部空间不亚于比它大得多的船舶。王海黎说,这是因为“嘉庚”号是从使用者角度进行设计,海上考察经验丰富的专家介入船舶前期论证,并根据使用需要提出要求。比如,“嘉庚”号在甲板、实验室地板都按一定距离设计了固定系统,易于添加设备,这样执行不同考察任务就不用像过去那样大费周章将要增加的设备临时焊接。





除了船名,“嘉庚”号上还特意留下了众多“嘉庚”元素。在“嘉庚”号上,有中国首个华侨主题邮局——嘉庚邮局的分局。它还辟出专区,对嘉庚先生精神进行宣传展示。当年“嘉庚”号下水之际,还专门请来嘉庚先生的长孙陈立人先生等来见证嘉庚先生梦想的实现。就在本月4日,回厦祭扫嘉庚墓的陈立人先生谈起“嘉庚”号,还表现出欣慰之意。





戴汉民和王海黎也向记者介绍,未来,还将以“嘉庚”号为主要平台打造“海丝学堂”;积极推动中国和东盟的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教育等方面的交流。





4月5日,由厦门大学、法国塔拉基金会主办的海洋探索与海洋文明——塔拉-“嘉庚”号公众大讲堂上,由厦门大学浙江校友会倡导和资助拍摄的大型电影纪录片《嘉庚号》举行首映式,记录孕育“嘉庚”号的1800天和满满的嘉庚情谊。在纪录片中,著名学者易中天深情地赞叹嘉庚先生和“嘉庚”号,“远洋行科考,千古颂嘉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