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吗,在协和,还曾有个"帮穷部”

这是一篇关注度很高的文章,说的是《知道吗,在协和,还曾有个"帮穷部”》,该文章已被转发很多次了,你也来转一下吧。


正文开始:

知道吗,在协和,还曾有个"帮穷部”

北平协和医院的社会服务部是中国医务社工的起源地,曾经辉煌一时……

作者 | 田栋梁

来源 | "医学界"微信号

“医务社工通过调查,经过评估决定给予病人什么样的社会福利,如减费、免费、分期付款、资助衣物、给予营养、路费……为病人身边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克服治疗上的困难。”

打开《北平协和医院社会工作档案选编(1921—1950)》,不禁令人惊讶当年协和医院医务社工对社会服务记录之详细,以及所做的工作是多么的繁琐而又无微不至。

知道吗,在协和,还曾有个"帮穷部”

从记录中不难发现,病人面临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钱的问题,因此类似于“给案主的妻子1元,让她在外寄宿。”“给案主的妻子1元钱,用来买下周食物。”这样的记录在整本书中比比皆是。

除了借钱或者给患者少量钱应急之外,社工们最常做的是帮助患者或其家属找到工作,以解决他们的长远的经济问题。所以也可以常常看到这样的记录:“如果可能,尽量帮助案主找到工作。”“推荐案主丈夫去社会服务部找张先生,看是否有合适工作提供给案主丈夫。”有位接受过医疗服务的患者及其儿子都是鞋匠,社工部推荐案主过去学习修鞋技术,并给予其25元伙食费,学完之后又花了16元帮案主配备了修鞋工具,案主开始了他的修鞋工作。

医务社工提供的是社会治疗

医务社工为患者及患者家庭提供的服务,不仅仅是简单的帮助,而是被看做为治疗的一部分。

在这本社工档案的附录中,有一篇《北平协医社会服务部个案底分析》的文章,文中写道:大约在30年前,许多医院感觉到医生和看护士在许多情形之下对于治疗成为无能,因为有许多病人病因不仅是属于生理的,他们生活环境常常为促成疾病的主因,医生和看护若仅将眼光在病本身上,加以诊断和治疗,而于病人生活环境不去设法改变,那么病因仍在,治疗自难完成整个治疗过程奏效。

因此,分析文章中认为:若要达到完满的治疗目的,必须将生理以外的原因与现状,加以搜寻及研究方可,这种搜寻研究与判断的功夫,便谓之为社会的诊断,构成病院社会服务员低主要的任务。协医社会事业部,正如西洋各国底病院社会事业部一样,是要在病人底身上竭力底搜寻出他底社会问题,而加以考察与判断,以便施以适当的社会治疗。

所以,在等级森严的协和医院,曾经穿白大褂的不仅只有医生,社工人员也穿白大褂。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张中堂是协和在1932年聘用的第一批社会学系毕业的大学生,他后来回忆:“协和社工穿的白大褂,为与医生区别,在白大褂左方小口袋上绣有‘S.S’,是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的英文缩写。”

“协和有个帮穷部”

北平协和医院的社会服务部是中国医务社工的起源地,曾经辉煌一时,已故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女士曾执教于燕京大学,教授应用社会学,她主讲的“社会服务实习课程”一个重要的实习基地就是协和医院,这也是燕大主修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医务社工的必经阶段。

在这本档案选编的封底,印着雷洁琼对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评价:这种沟通医院和病人家庭关系的做法是当时协和医学院的一大特点,进行这项工作的就是社会服务部,由于社会服务部发挥了作用,病人一般的都和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作为一所由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的医院,1920年,洛克菲勒基金会选派了一位美国传教士的后代来到北京协和医院,这位30岁左右、名叫蒲爱德(Ida Pruitt)的女士肩负着在协和医院创建社会服务部的重任。蒲爱德女士出生于中国山东,长大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并在麻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社会服务部实习,因实习表现突出,使她有机会再次回到中国。

1921年,协和医院成立社会服务部,并培训了中国第一批社会服务工作人员。蒲爱德女士在协和医院工作了18年,除了建立了一个高效率运转的社会服务部之外,还将部门中的人派往中国各地帮助其它医院发展社会服务。她不仅开辟了中国医务社工的新天地,还推动了全中国的医务社工发展。她在中国供养的两位贫穷女孩在大学毕业后,也都投入了医疗工作,其中一位就工作在协和社会服务部。

知道吗,在协和,还曾有个"帮穷部”

医务社工帮助病人与医生合作,接受医嘱和治疗方案,对病人进行个案调查,和病人谈话,做家庭访问,做好记录并交给病案室装订在病病案里,尽力为患者解决遇到的问题,当时在患者之间流传着“协和医院有个帮穷部”的说法。

1942年,随着北平失守,协和医院也被日本占据,社会服务部停止运转,一直到1948年协和医院重新开业,社会服务部也随之恢复,并开办进修班,各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生前来学系。

建国之后,到了1952年,协和医院的社会服务部也被取消,这一次一直到2005年,协和医院才联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几家医院再次成立社会服务部,虽然医务社工的根在协和,然而经历了半个世纪多的动荡和变迁,协和在医务社工方面也成为了一名新人,遗憾的是,两年后不知何故协和再次撤消了社会服务部。

而在1949年,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一位叫刘良沼的人去了台湾,把医务社工的种子也带到了那里,在台湾的医院按照协和的标准建立起了社会服务部,如今中国大陆医院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台湾社工反过来帮助大陆重重建,历史就是这样…..

协和医务社工的复兴运动

今天,协和医院虽然还没有再设立社会服务部,但近些年来有一批协和医护人员并没有放弃,一直想在协和医院再现医务社工的荣光。信息管理处的李杰就凭借一腔热情,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发起组建起了协和医院门诊志愿者团队,并给这个团队取名为“蒲爱德志愿服务队”,队旗上印着蒲爱德的肖像,以纪念这位协和社会服务部的创建人。

李老师最早知道协和医务社工的历史在2003年,在SARS期间她们做流行病学调查,翻老病例时无意中发现老病例的出院记录后面附着一张薄薄的淡黄色的纸张,是由英文书写的社会服务记录,她请教协和病案的老主任,主任为她讲述了协和医务社工的历史,这让她心生敬佩。

李杰成为一名志愿者始自2015年,是在她的婆婆去世后。

“我和婆婆关系特别好,当她被确诊还有6个月的生存后,我每天回家路上都在思考,想着怎么和她谈,放下心中的怨恨、完成她的心愿,让她没有遗憾平静的走。当时刚好赶上清明节,借着这个机会我和她谈论死亡,谈了她生命中的不幸,感谢上苍给了我时间让我绞尽脑汁完成了任务,最后老人平静的走了。”李老师说,“这件事做起来真的很难,有次在医院食堂遇到老年科宁晓红大夫,我跟她把这个过程都细细说了,宁大夫说你做的就是我们缓和医疗所倡导的啊,我当时很惊讶,好后悔没有早些了解缓和医疗,如果早些咨询宁大夫就好了,何至于自己如此费劲。我希望别人不要再经历我这样为难的过程了,我就加入了宁大夫的安宁志愿者团队。”

知道吗,在协和,还曾有个"帮穷部”

刚开始,进入病房陪伴病人的时候,自己医务人员的身份让李老师感觉很紧张,她总是会想起各种医患矛盾事件。刚好当时上海有一个志愿者培训项目,宁大夫就推荐她去听一听,李老师利用周末时间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志愿者培训,她知道了怎么和病人沟通,也知道了自己紧张的原因。“一旦我放下医院工作人员的身份,以普通人的身份去和病人交流,就放松多了。”

最初,李老师主要在老年科做志愿者,到2017年的时候,她进入了血液科,血液科的病人更为危重,病房里年轻的孩子特别多,有一位农村来的初中生,父母是农民,第一次治疗就出现经济困难,血液病医疗负担重,而且几乎自费,看到孩子父亲无助的样子,深受触动的李杰就给各个基金会打电话,帮助患者筹款,就像当年蒲爱德带领下的社会服务部所做的那样。但需要帮助的患者太多了,李老师毕竟精力有限,她意识到医院需要社工。

2017年,北京春苗儿童救助基金会办了一期医务社工培训班,李杰把自己的年假用在这里,之后她就一边做本职工作,一边在医院老年科做兼职社工。

病人从迈进医院的第一步就需要帮助,李杰联合了几名自己医务社工培训班的同学,组建起了志愿者团队,走进医院门诊,从最基础的帮助门诊患者使用自助机、解答问题开始,从最初四五个人的团队、只在周二上午服务开始,很快发展到了20多人团队,并在去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了“蒲爱德志愿服务队”,最近他们刚刚培训了107名志愿者。

李杰说:“随着我们志愿者服务队规章制度的完善,我们开始为加入的志愿者提供正式培训,现在从周一到周六每天都有志愿者服务,志愿者从门诊开始做起,再慢慢再走进病房,能踏踏实实在这个团队留住的人才能走病房里去。”

如今协和医院社工的理念已经在协和医院的医生、青年部和团委都有了一批支持者,李杰说:“我相信协和的医务社工会再次辉煌,协和人做事很严谨,要做一件事一定会做好,只是需要时间,我们现在就在为它的恢复做准备。”

知道吗,在协和,还曾有个"帮穷部”

版权申明 |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邮箱 | 

yxjtougao@126.com

商务合作 | 

021-58545118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