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匠人|来自宋代龙窑的柴烧茶杯,邀您添柴,愿您添财
本文《巴渝匠人|来自宋代龙窑的柴烧茶杯,邀您添柴,愿您添财》是傻大方资讯网小编整理于开放的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网新增内容合作媒体河南龙网www.henanlong.com 只为给您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热门资讯。
对于带有历史传承的非遗,老源总是愿意多几分关注。当下人喝茶者多,在黔江有一处传承了30代的宋代13洞龙窑,烧出的茶器原始、拙朴,正契合时下的审美。有些营生历经沧桑辗转,依旧薪火不断,其中必是包含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看茶慢坐,我们一起来听。
——
编者按
▼
10分钟了解传承了30代人的宋代龙窑的今生故事
“柴窑比电窑好啊,烧一次500元柴火钱,而电窑一晚就得花 200多元电费,但龙窑一次性出的东西多!”
刘沛良与儿子刘海龙的观点对抗,时不时就会出现,但父子间对传承了30代人的黔江土陶龙窑烧制技艺,从未动摇。
2018新年伊始,我们来到离重庆主城300多公里外的一个小地方——黔江石鸡坨。这里有一座始于宋代的13洞龙窑,经历多次搬迁,由65岁的刘沛良与兄弟共同维护着,大约每10年修整一次。
山下就是曾经辉煌的陶艺之乡——黔江石鸡坨
当地出产的土碗
这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当地出产的白砂泥做坯,松木灰为釉,烧制酒具、泡菜坛、辣椒臼、土碗等生活器皿。现在喝茶的人多,年轻的刘海龙开始做茶器,石鸡坨土陶原始、拙朴的感觉,正好契合当下茶人的审美。
一座始于宋代的龙窑
石鸡坨是个依山傍水的地方,过去是陶艺之乡,方圆40平方公里都是窑场,但如今,只剩下这一座柴窑还在使用了。这座龙窑有13洞,窑口对着阿蓬江,烟囱在半山腰的马路旁。如今到刘海龙,已传了30代人。
刘家院子里摆着做好的坛坛罐罐
精雕细琢的坛子落满灰尘
在刘家的院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坛子、罐子与酒缸。形制偏大的,售价在60-120元不等。也有精雕细琢型的,售价1800元,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俗话说:“柴烧三分靠人,七分看天。”
这“天”,不仅仅指运气,还指大自然,泥料、釉料、火候等。
白砂泥料
现在只有刘家一家守护这座白砂泥矿
刘家做土陶所需的泥矿在离龙窑大约1公里的深山里,山路极陡,车辆一直打滑,只好步行10多分钟上去。这种泥料叫白砂泥,历史悠久,透气性好,夹在石英石层中间。他们每年上山一次,选好泥料再拉回去,一年大概要用10吨泥。
白砂泥做出来的器皿备受当地人喜爱。刘海龙妈妈夸自家做的泡菜坛:“当地去城里生活的人都回来买坛子,泥料好,做的泡菜是脆的,香!”
选泥以乳白色岩制细腻的为佳,除此之外,刘沛良还要用嘴尝。“酸涩的泥好,甜腻的一烧就会坏。”
不仅选泥方式特别,石鸡坨土陶对拉坯的标准也不一样,这也是刘沛良最为自豪的一点。“不怕景德镇的大师多,他们的坯很大一部分是靠修薄,而我们是一次性拉薄。”
传统拉坯
在院子里,除了电动拉坯机,传统、原始的轮制拉坯器也在使用。先用脚踩在轮上使其缓慢转动,然后用长棍插入轮上的小孔,双手用力旋转,最后靠惯性手拉成坯。以此成型的茶杯,杯壁薄,杯底较厚,小巧精致。
我们开玩笑问,这里一只小茶杯和大酒缸的售价差不多,是因为购买者是外地人与当地人的区别吗?刘海龙笑:“城里人喝茶有讲究,对产品的形制、美感有要求,而大缸一次成型,只要不漏水就可以接受。做茶杯比做坛、缸多5-10道工序,花的心力、精力也要多得多。”
配制松木灰釉
石鸡坨土陶的釉料很传统,用松木主干烧成灰,不加小枝与杂草,再混合当地的红泥而成。调和釉料后,会根据釉料在水中的细腻度和沉淀程度,来判断烧出来的颜色。
上完松木灰釉前后的对比
传统釉色
这是刘家正在调配、尝试新的草木灰釉料,希望烧出这个300年前罐子的釉色。曾有艺术学院的老师叫他们去淘宝买各种现代釉料,刘家人没上心,只自顾自地研究起这些来自大自然的传统材料,希望还原过去的拙朴釉色之感。
虽然不赞成儿子的冒险尝试,刘沛良还是尽心尽力地协助着一切。装窑前,细心检查、清理每个杯子。
与景德镇师傅制作单一环节的工序不同,刘家人需要从选泥、制泥、拉坯、上釉、装窑、烧制一并完成,他们认为只有完全掌握这六项工作的人叫制陶人,更以此为荣。这或许也是小型作坊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
烧
制
龙窑升温快,为考虑烧制成本,一般是煤渣引火,木柴升温,且是一次性升温,不能像现代新建柴窑那样降温后再升温,因此烧毁率很高。
茶杯较小,被放在大件器物的后面遮挡过多的明火,以免烧坏过多。刘沛良说窑炉温度计太贵,一直没买。上世纪60年代有国家工作人员来测过,能达到1400℃。
守
夜
这座龙窑烧制时4个人,两个人轮3班倒,含预火8小时,一共烧31-36小时。
开
窑
父亲封窑
儿子开窑
封窑,是由父亲来完成的。巧合的是,开窑,是儿子操的刀。无论封窑还是开窑,都是灰尘满扬,茫茫中,似乎暗含着传统与新生的接替。
一生辉(灰)煌(黄)
龙窑里的器皿较多,无论是装窑还是出窑,都得弓着身进进出出无数次,全身上下都是灰。海龙开玩笑说:“我们是一生(身)辉(灰)煌(黄)。今后哪一个娃儿读书成绩不好,就来跟着做陶。”
窑口一开,刘海龙先伸头进去看,“整整齐齐,没倒塌的。”他松了口气。过去,为节约烧制空间,刘海龙都是把杯子一个个垒起来烧制,要么倒过来垒,这样杯子内部就没有自然落灰和火纹。
我们需要杯子内外见火,于是这次他特地去买了600元的石棉,第一次让一个个小杯子有了独立的空间。
出窑后,一家老老少少8口人围着选杯子。或许姜还是老的辣,父亲刘沛良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出窑后检查茶杯,裂纹几乎都出现在了杯底。因为石鸡坨土陶独特的拉坯技艺,杯底较厚,若是没有完全干透,很容易烧裂。
仔细盘算下来,成品率不到50%,仅够把请工人的成本打走。
父亲没有半点责备,只是默默地帮着磨杯里的落渣。他说:“我们一年还是有好几十万元收入,每个月大概三四万元。”听上去挺不错的,但是一核算,父母、哥哥刘秋泉夫妻、刘海龙夫妻就6个人,还有10来个工人。
前一阵,他们在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的支持下,在临阿蓬江边的院子建一栋制作土陶的工厂,规划四层楼,一楼休闲娱乐,二楼工厂车间,三楼作品展示,四楼员工宿舍。
位于江边的工厂
现在起了地基,建到二楼,花了约40万元。剩下的两层,等再积累一些钱了再建。或许,这就是年轻的刘海龙急着接单的缘由。
市场对茶器的追捧与喜爱,令柴烧更加可贵,何况还是出自宋代的龙窑。但在刘家人眼里,被烈火灼烧的器皿,都是生活的载体。“尽人事,随天意”,就像当地政府希望助推他们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追求荣誉,也是不断努力。
-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中华手工》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搜索微信号:yuan-chongqing
关注「源重庆」
独立重庆观察
独特重庆趣味
▼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中华手工》定制天柴对杯
- 换句话说爱你
- 重大发现!来自海南和大湾的小市值北斗导航概念股
- 想成为真正的匠人 成都有群年轻人大学毕业做木匠
- 智能电源屏工作原理之监测PPT
- 最独一无二的秘密花园|来自斯德哥尔摩的移动式房车后花园
- 重拳轰头,他竟硬生生扛了几十拳!
- 来自土耳其的神秘力量!奥斯曼关键抢断奇才绝杀梦碎!!
- 上来自己动!这个美国网红妹子的电臀舞,恐怕坐地能吸土
- 任泽平:生还是不生?——来自12万人的生育调查 | 功夫有料
- 3万开店年赚40万 疯传全国的财富秘籍原来来自一点点奶茶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