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历史的脚印 追溯洋炮局1862文创园的前世今生

小编嘚啵嘚:《踩着历史的脚印 追溯洋炮局1862文创园的前世今生》是傻大方资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为你带来的,你是继续往下看呢?还是继续往下看呢?

正文开始:





曾经的车间。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3月29日19时讯(记者 林楠)近年来,文创园在重庆兴起,喵儿石创艺特区、鹅岭印制二厂等吸引了众多游览者。今(29)日,记者来到位于大石坝二村的原国营江陵机器厂旧址,打探了即将在这里打造的全新文创园区——1862洋炮局文创园。





“洋炮局1862”的历史变迁





“江陵”痕迹依然还在。受访者供图





在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二村,有一座老旧的厂房静悄悄地述说着历史。在厂房边,一栋写着“洋炮局1862”的新式玻璃建筑打破了这样的平静。“洋炮局1862”是即将在这里修建打造的全新文创园区。追溯其历史,已历经了100多年的岁月。





1862年12月(清同治元年),李鸿章授命英国人马格里和中国官员刘佐禹,在上海松江城外一所庙宇中,创办了上海洋炮局,据史料,它是中国“第一个西洋式兵工厂”。1938年,迁至重庆嘉陵江边,更名为第21兵工厂。





1935年,湖南株洲董家墩设立炮技处。1938年4月炮技处迁川,由长江西运。9月,迁移完毕。1940年底在重庆嘉陵江边忠恕沱正式投产,1941年初命名为第10兵工厂。





1951年,原第21兵工厂更名为456厂,原第10兵工厂更名为152厂。1956年,兵器工业军品制式化任务基本完成。由于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业已换装完毕,各兵工企业的生产任务逐渐减少。中央由此确定了国防工业要学会既生产军品又要生产民品两套本领的方针。因民品发展需求,1957年3月,设第152厂第二厂名为国营江陵机器厂,4月定第456厂第二厂名为国营长安机器制造厂。





1994年,经兵器工业总公司批准,原长安、江陵两厂合并。





跟随“原住民”探访老江陵厂的历史足迹





记者在原江陵厂房里见到了一家三代“江陵人”的袁思秀。她翻出旧相册,指着里面为数不多的彩色照片之一,对记者说:“看,这是1985年,我在厂里跟我父亲学车。”言语中带着骄傲。





袁思秀翻看1985年在厂里开车的老照片。记者林楠 摄





袁思秀是他们家第二代“江陵人”。她的父亲袁君维曾连续两年被评为当时四川省劳模,在她幼时的记忆里,父亲都总是开着那辆编号为07-65-601的大卡车,每天奔波忙碌。“安全驾驶50万公里,这台车是父亲的伙伴。”而今,袁思秀的女儿也在长安厂里工作,她觉得,这个厂,就是她的家。





像袁思秀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周学锋也是一个。今年65岁的周学锋退休已经5年,但还是会时长来厂子附近转转,这里有他最美好的回忆。





周学锋的父母及他们兄妹四人都在厂里工作。记者 林楠 摄





周学锋的父母和兄妹四个,都在嘉陵厂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拿出那张他们一家六口泛黄的黑白照片,回忆如潮涌,“1965年以前,嘉陵江上都没有桥,过河都要坐轮渡,那时候叫‘磨儿机’。”周学锋说:“我父亲就是第一代开‘磨儿机’的人。在大营门、喵儿石、红岩村这三点之间,来来回回。”





周学锋和妹妹在厂门口合影。记者 林楠 摄





在原江陵厂工作了43年,曾任该厂厂办主任,周学锋见证了这个厂经历的风风雨雨。得知厂子要改造成文创园,他和最小的妹妹专程过来看看,一起在厂门口合了个影。他说:“这个厂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国防情怀,如果能用这样的方式保存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那对后代都是很有意义的。”





老厂新生 12万平方米文创园预计年底开园





老厂的宿舍。受访者供图。





这个历经战火和岁月洗礼的兵工企业,与重庆的历史交织熔铸在一起,有着它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地位。在其旧址之上,将打造新的见证:洋炮局1862文创园。





策划丁朝阳介绍,他们将在原有的29座文保建筑基础上,重新修缮并扩建,形成总建筑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的全新文创园区。对所有的文保建筑,他们将保留原有主体结构,由专业的文保机构来进行修缮、加固,整个园区内的植被也将得到很好的保护。





“目前已启动招商工作,5月开始道路施工,在北滨路上将新开4个入园的道口,预计年底一期开园。”丁朝阳介绍,园区内将有文创产业、公益类博物馆美术馆及滨江商业区三大类业态,除此之外,还将在原大营门码头(现忠恕沱码头)打造一个大型游艇码头,“实现文旅商大交叉、大融合,呈现丰富多彩、情景交融的华丽画面,形成一个涵盖博物馆、文创产业、旅游消费、休闲观光、游戏、娱乐等业态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