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杀熟”!这些事,你可能遇到过却不知道

老板都送他半两好茶。 张三将好茶攒着待客。一天闲来无事泡壶好茶,竟喝上瘾。喝完免...


正文开始:

精准“杀熟”!这些事,你可能遇到过却不知道

近日,有网友发现,同一段路程,打车软件对两部手机的报价却不一样:

精准“杀熟”!这些事,你可能遇到过却不知道

这是真的吗?于是,很多人走上了验证的道路:

精准“杀熟”!这些事,你可能遇到过却不知道

精准“杀熟”!这些事,你可能遇到过却不知道

精准“杀熟”!这些事,你可能遇到过却不知道

所谓“大数据杀熟”,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厂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用户数据,对老用户实行价格歧视的行为。

也就是说: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互联网厂商显示给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

此前,媒体调查就曾发现,在机票、酒店、电影、电商、出行等多个价格有波动的平台都存在类似情况,且在线旅游平台较为普遍,而国外一些网站早已有过类似情况。

精准“杀熟”!这些事,你可能遇到过却不知道

这些情况,你是否也遇到过?

情况一:老用户比新用户价格高?

据媒体报道,有网友称,自己在某电影票订票平台上体验到了被“杀熟”。

她表示,用新注册的小白账号、普通会员账号和高级别的会员账号同时选购同场次电影,最便宜的是小白账号,其次是普通会员账号,而高级别的账号一张票要比小白账号贵出5元以上。另外,自己下半年开始,电影票平台价格显示均价30-40元,而一年前均价为20元。

情况二:苹果用户比安卓用户价格高?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目前,大家的手机大多分为两个阵营,分别是苹果iOS系统和安卓系统。然而,一位网友发现,用苹果手机打车比安卓手机打车贵。这位网友认为是苹果收取手续费导致的。

此外,某些视频网站也会根据手机不同型号给出不同的收费待遇。以腾讯视频为例,开通VIP会员,安卓用户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价格分别20元、58元、108元,年费是198元,而苹果用户购买则要贵出5-35元不等。对于存在价格差异的原因,客服表示,是由于其中包含苹果收取的手续费。

情况三:不买价格变更贵?默认捆绑上次服务?

媒体报道,在线旅游平台被批评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最多。一位网友表示,自己在某在线旅游平台订机票,选好的那班每次看时都会上浮;而当自己选好该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时,价格立刻上涨甚至翻倍,在自己觉得“不买会更贵”而匆忙下单后,发现该航班价格又恢复到最初的低价。

此外,还有一种根据用户的“上一次行为”而默认捆绑相应服务,例如刚刚注册会员的用户,他在购买机票时,系统仅默认显示一张机票的价格;而一旦他在这一次同时勾选了贵宾休息室、接送机服务或酒店优惠券等附加服务,那么在下一次下单时,系统会默认帮他勾选同样的服务。

精准“杀熟”!这些事,你可能遇到过却不知道

是价格“歧视”还是价格“机制”?

不少网友看到“大数据歧视”后表示自己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精准“杀熟”!这些事,你可能遇到过却不知道精准“杀熟”!这些事,你可能遇到过却不知道

但也有网友表示还是应该以实际情况出发,打车出现误差在所难免:

精准“杀熟”!这些事,你可能遇到过却不知道

精准“杀熟”!这些事,你可能遇到过却不知道

对于这种现象专家也有不同观点:

有专家认为,大数据把经济学中的“一级价格歧视”实现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教授刘昕表示,“过去经济学里讲一级价格歧视,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现在有了所谓的大数据,倒是堂而皇之地实现了。

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每一单位产品都有不同的价格,它假定垄断者知道每位消费者对任何数量的产品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并以此决定价格,因而能够获得每位消费者的全部消费剩余。”

也有专家认为,这其实是给价格不敏感的人提供了更多优惠:

知名大数据专家、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周涛表示:“让不同的消费者看到不同的价格,大家往往一听到这个就觉得是价格歧视。其实可以反过来想,有些消费者看到的是原价,有的消费者可能会看到优惠券、返现券后的价格。在这种意义上讲,我们可以不把它理解为价格歧视,而是给价格更敏感的人更多优惠。”

精准“杀熟”!这些事,你可能遇到过却不知道

滴滴CTO:滴滴从未有过“大数据杀熟”

针对微博大V表示用滴滴打车在同一时间和地点预估的价格不同一事,滴滴CTO张博表示:“预估价”和“实付车费”是两个概念,乘客发单时即便是同时同名的起点和终点,也会受GPS精度影响,最终经纬度坐标产生细小误差,从而影响预估价的估算。滴滴打车价格不会因人、因设备、手机系统而异。“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

精准“杀熟”!这些事,你可能遇到过却不知道

精准“杀熟”!这些事,你可能遇到过却不知道

关于“大数据杀熟”人民日报这样评论

人民日报23日刊文《数据权力如何尊重用户权利》评论称,从福利经济学的视角,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群体差别定价并非一定是坏事。

然而,同一时刻对同一产品的差别定价,尤其是将消费者蒙在鼓里随意加价的情形,并不在其列。为了获得灰色超额利润,它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已经构成违背消费者知情权的价格欺诈,不为价格法所允许。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要避免“技术的贪欲”,既要求拥有技术者不丢失克制的美德,更应构建与大数据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权利观念。毕竟,面向万物互联的未来,大数据的深度利用与广泛共享是无法扭转的趋势,无论是通过大数据营销快速撮合交易,还是依靠大数据分析完善社会治理,数据正在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但换个角度说,当大数据无孔不入,也要谨防数据规则远远落后于数字生活,尤其要避免一些“数据王国”滥用数据权力。只有保证普通用户数据权利与平台数据权力间的大致平衡,才能为大数据的长足发展,赢得更多彼此信任的空间。

你遇到过老用户价格更高的现象吗?

-END-

精彩推荐

聚焦丨抖音也开始“记录”,快手还能不能顺利“进城”?

美团出击打车领域,滴滴还能独霸市场多久丨Round>新世相刷屏你咋看?3小时销量近10万,日入百万

来源:财经网

精准“杀熟”!这些事,你可能遇到过却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