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系统执纪审查工作见闻:显著成效从何而来?

这是一篇关注度很高的文章!说的是《国资系统执纪审查工作见闻:显著成效从何而来?》。该文章已被转发很多次了,你也来转一下吧。

正文开始:





“显著成效”从何而来?





辞旧迎新春来到,重整行装再出发。回首过往一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纪检组纪律检查二处的蒋加伟,用了一个字来概括——“忙”。忙执纪审查,出差是家常便饭,用他的话讲:“加起来都够绕地球好几圈了”。





在国资系统,像蒋加伟这样的情况绝非个例。一个个奔波忙碌的日子结出丰硕成果——今年年初,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的中央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上,用“取得显著成效”来评价2017年中央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其中,中央企业执纪审查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查处违纪违规问题坚决有力,推动国资系统反腐败斗争扎实推进。





不断刷新的数字





“100比88”——直到现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纪检组副组长李明宇,仍对几年前的这组数字记忆犹新。2010年,司法机关查办中国石油集团案件的数量超过集团自办案件数量,让当时的李明宇倍感压力:“我们自己再不加大力度,人家司法机关就要替我们查了!”





从西藏销售公司党委书记贪污受贿案、湖南销售公司和重庆销售公司主要领导受贿案,到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周某、塔里木油田公司2名班子成员违纪违法案件……近年来,中国石油纪检组严肃查处一批上级关注、案情重大、职工反映强烈的案件,使“不敢腐”的氛围在集团内部逐步形成。2017年,集团公司的信访举报量出现拐点,比2016年下降11.9%。





如今,李明宇已经可以自信地讲出一串新的数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石油各级纪检监察机构立案审查总数同比增长168%,处分总人数同比增长157%;年度处分人员数量逐年递增,从2013年的719人增加到2017年的1777人。





潜伏在企业内部的贪腐“蛀虫”纷纷被揪出,彰显了国资系统零容忍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





数据显示,2017年,国资系统纪检监察机构共接到信访举报40310件次,初核29115件,立案8123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1530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50人。其中,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和驻委纪检组共查处委管一把手12人,开除党籍7人,严肃查处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原党组书记、院长真才基严重违纪违法问题。





与此同时,敢于动真碰硬、向贪腐行为坚决亮剑,已成为各央企的一大共识。有腐必查、有贪必肃,雷霆之势下,企业党员干部不收敛、不收手现象大幅减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职工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的节节攀升。





2017年中央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职工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满意度、信心度创历史新高,92.1%的受访职工群众对中央企业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感到满意,92.7%的受访职工群众对遏制中央企业腐败现象有信心。





激发内生动力





提到纪检组去年查处的贵州公司系列腐败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纪检监察专员王胜颇为自豪。





这起发生在二级公司的腐败窝案,涉案人员众多,问题线索相互交织,审查难度极大。中国移动集团纪检组仅用数月就将此案彻查,打了个漂亮仗。





速查速办,秘诀何在?





实践中,集团纪检组不拘泥于单打独斗,通过创新机制探索出以企业纪检组为主导、贵州省纪委为立案单位、省纪委派驻省检察院纪检组为协调单位的办案模式。





在王胜看来,这不只是一次成功的权宜之计,而是拓宽央企纪检组执纪审查思路的宝贵经验。“我们紧紧依靠地方纪委,充分发挥企业纪检组熟悉企业业务和企业生态、与案件涉及合作方沟通便利等优势。”王胜说,“地方纪委作为立案单位,弥补了我们在手段、经验和人力上的不足,明显提升了办案效率。”





摊子大、情况多,办案力量捉襟见肘,是不少央企亟须解决的共同难题。扭转“借人是常态”的被动局面,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执纪铁军。





针对企业投资规模增长快、管理范围广、监督力量相对较弱的问题,中国石油纪检组陆续组建了6个区域纪检监察中心,作为集团总部执纪审查的具体工作机构。中心业务上由集团纪检组归口管理,主要承担核查信访举报和问题线索、调查重大违纪案件、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等任务。





这支机动、专业的快速反应部队使该集团的执纪审查工作如虎添翼。据统计,2013年至2017年上半年,6个中心共完成信访件核查任务1128件,立案和责成企事业单位纪委立案482件,占全系统案件的四分之一;处分559人,其中集团党组管理干部178人;收缴违纪款5.6亿元;移送司法机关27人,超过党的十八大之前移送司法机关人数的总和。





如今,越来越多的央企开始着眼于这项基础性工作。中国石化成立集团公司监督委员会,并在试点基础上推动直属单位成立监督委员会,整合纪检监察、审计、监事会等资源,构建大监督格局;哈电集团向所属中小型企业、直属事业部派驻纪检组,中船集团、中国华电、中国三峡集团通过派驻纪检组、设立区域办案中心提升监督执纪能力……通过整合系统力量,执纪审查的内生动力不断被激发出来。





防患于未然





2017年1月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警示教育大会在中国移动贵州公司召开。用该集团公司纪检监察室副主任王希泽的话来说,“从来没见过这‘阵势’,会议一直从公司开到基层,近3000人在现场或通过视频会的方式接受警示教育,大家全部凝神静听,没有一个人‘开小差’”。





惩治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挽救大多数,使广大党员干部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严管厚爱,增强自我约束的自觉性。





会后,贵州公司又有40余名涉案人员卸下思想包袱,主动向组织交代问题。纪检组通过把个案变成一堂生动的党课,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激浊扬清、净化风气,实现贵州公司由“乱”到“治”的转变。





而要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患于未然,还需把功课做在前面。





在国家电网公司纪检组白传省的保密电脑上,保存着国家电网党组管理干部的廉洁从业“活页夹”。干部的个人信息、信访件情况,以及纪检组的廉洁回复意见等都被记录在内,并实时更新、动态管理。





“只要有涉及某干部的信访举报,都要谈话函询,核查了解,并记录在该名干部的‘活页夹’中。经查属实的,还会结合具体的案卷,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国家电网公司监察局副局长王益民介绍,岗位调整时,这些“活页夹”就会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严把领导干部政治关、廉洁关、形象关的重要参考。





廉洁“活页夹”成为把纪律挺在前面的具体抓手。中国石化集团党组纪检组通过廉洁审查,“叫停”3名存在影响提拔任用问题的人选,暂缓4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推荐,暂缓1家直属单位“两委”换届,促进用人环境风清气正。





防患于未然,国资系统纪检监察机构扎紧扎牢“不能腐”制度笼子的步伐不断加快。





据统计,有79家中央企业共完善监管制度3223项,健全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和重要部门、关键岗位主要负责人的监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央企“走出去”深度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加强对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保障境外国有资产安全,也随之成为国资系统监督执纪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前不久,中央纪委驻国务院国资委纪检组印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境外廉洁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明确境外纪检监督的重点和手段,加大对发生在境外的违纪违法问题的查处力度,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与此同时,由驻国资委纪检组牵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业务的55家央企合作撰写的相关研究报告即将出炉,有针对性地介绍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制度和需要注意的廉洁风险点,帮助央企正确决策、少走弯路。





“我们探索完善制度措施,以这种正面倡导的方式,督促央企规范自身行为,从而树立海外良好形象。”中央纪委驻国资委纪检组副组长胡贤政说,“为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出一份力。”(本报记者 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