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创新多元机制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

小编来了!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南方日报:创新多元机制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特意拿来分享给各位看官,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记得分享哦!


正文开始:





3个小时最终成交28件,总额503万元,单个最高成交价60万元。这是一组来自中科院日前在山东举行的首场专利拍卖会的数据,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为了探索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畅通专利许可转让渠道,中科院此前征集了建院以来的院属57家机构共932件专利,涵盖了新材料产业、智能制造业、先进生物产业、清洁能源等方面的重大科研成果,继山东之后,接下来还将在江苏、浙江、上海、福建、深圳等地开拍。





专利技术转化率低,以致很多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是困扰我们由专利大国向专利强国迈进的关键瓶颈。有报道指出,一直以来特别是在我国高校,虽然专利申请、授权数量数十甚至上百倍地增长,但转化率普遍低于5%。这固然与一些科研人员“为了申请而研究”导致专利质量不高有关,同时也与缺乏健全的专家产业化保障机制有很大关系。这种局面下,拍卖以一种吸引眼球的方式扩宽了专利技术迈向市场的渠道。2014年12月,贵州就举行过“首届贵州工业企业科技成果嫁接会暨专利拍卖会”,6项竞拍标的中有3项发明专利通过这种方式顺利找到“婆家”,拍卖总额为85万元;去年11月,南京市科委(知识产权局)“敲下全省知识产权拍卖第一槌”,其中一项有关电梯信息监控系统的专利以8000万元成交,专利拍卖成了一种流行“玩法”。





透过中科院及此前南京举行的专利技术拍卖会,我们看到了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积极角色。仅以此次中科院在山东的专场拍卖为例,有报道提到,为了鼓励和引导济南企业参与这次拍卖会,济南市知识产权局“拿出‘真金白银’给予支持”。专利是新旧动能转换重要的技术供给,这些科研成果能不能尽快转化为应用,既关系良好技术能否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地方政府特别是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部门,都应该重视促进专利产业化的机制建设,发挥好“催化剂”和“保护伞”作用,为推动知识产权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除了健全相关的评价机制,让技术性专利研究多关注现实需求,少一些为了任务、职称而研究之外,关键是破除制度障碍,为专利技术产业化创造更多平台和条件。在专利技术发明的源头,时下关注较多的一个问题,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职务发明”权益问题。如何确保“职务发明”产生的国有资产不流失,同时又对发明人智力创造的权益给予相应的保障,是一个亟待从制度机制上进行破解的重要课题。在市场端,除了政府的服务和支撑外,要充分用市场机制运作去弥补政府在专利服务方面的专业化缺陷,要求政府部门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专利服务体系建设,畅通专利与市场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让市场机制在专利技术的优胜劣汰中发挥导向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发明是一个智力创新的过程,而让专利发明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则是一个制度机制创新的过程。在创新驱动成为发展主动力的今天,各级政府要把这项工作真正重视起来,切切实实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