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题名记》 碑中楷模千古传诵

这是一篇关注度很高的文章!说的是《《开封府题名记》 碑中楷模千古传诵》。该文章已被转发很多次了,你也来转一下吧。

正文开始:





《开封府题名记》碑现存于开封市博物馆,是目前我国发现时间较早、记载人名最多的地方官员题名记碑,1990年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开封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该碑内容是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146年间历任开封府长官名录,共计183人次。





纵览《开封府题名记》碑,其中有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他们在没有即位之前,都担任过开封府尹;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也名列其中,如范仲淹、蔡襄、包拯、欧阳修等。





北宋时期,为强化吏治,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各级官厅各立本厅历任官员题名碑,记录官员姓名、官职、到任和离任日期。这种“题名”制度在西晋时就已经出现,到了北宋更为盛行。宋人苏颂说:“府寺题名,所以记初拜职者官秩、名氏暨临莅之岁月,盖有司荣事任而惊位著也。”苏颂的话,言简意赅,一是道出了题名使为官者有一种荣誉感,二是提醒他们在荣誉感之后更要有一种责任感。司马光在《谏院题名记》中说,题名记可使众人“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对贪渎者,老百姓指名唾骂;对尽责者,老百姓指名褒奖,题名记也是一种道德教化的方式。





范仲淹,《开封府题名记》碑中第五十四任知府。提起他,我们都会想起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那耳熟能详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直言忠谏,他在朝时,曾因与宰相、宦官等权奸作斗争,数次遭贬黜。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因在苏州治水有功,被调回京师,任开封知府。他任内大力整顿京城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只用几个月的时间,就使开封府“肃然称治”。





蔡襄,《开封府题名记》碑中第八十八任知府。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蔡襄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虽任期不满一年,但在短时间内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他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史称“襄精吏事,谈笑剖决,破奸发隐,吏不能欺”。





包拯,《开封府题名记》碑中第九十三任知府。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包拯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在一年零三个月的知府生涯中,他大力改革诉讼制度以方便民众,公开拆毁官宦豪族侵占惠民河修建的花园亭榭、消除水患。他刚正不阿,不通关节,民谚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说。《宋史》称:“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





欧阳修,《开封府题名记》碑中第九十四任知府。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欧阳修继包拯之后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包拯的作风是“以威严御下,名震都邑”,而欧阳修的作风则是“一切循理,不事风采”,“民安其不扰”,同样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历史上因此有“包严欧宽”的说法。





时间可以消磨一切,但对于《开封府题名记》碑中那些千古传诵的人和事,却冲破了时空的阻隔,像一面旗帜引领后人,像一面明镜端正自我,像一把标尺度量道德,像一颗恒星永远闪耀。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请被转载文章的作者联系本报领取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