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大战不息,为招顶尖人才有地方曾开亿元天价

你要看的是不是《人才大战不息

正文开始:





今天,关于武汉的一条新闻又引爆舆论,武汉市长万勇作客央视财经《对话》栏目,谈及2017年大学毕业生留汉人数达30.1万时表示,吸引更多大学生留在武汉,该市规定大学毕业生可以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安居房、租到租赁房”。





此言无疑为肇始于去年的全国新一线及二线城市的“人才争夺战”又添了一把火,有媒体直接用“下血本”来形容此次武汉的人才政策。





其实,不光武汉,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兴未艾,为了在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抢得先机,2017年以来,各地纷纷增加了人才争夺力度,关于人才的新政层出不穷,有地方甚至打出“1亿元项目资助”的丰厚条件。





各地为了抢人,还出了什么“狠招”?





招数1:放松落户条件





要拉人为本地“效力”,首要解决的是落户问题。





由于户口跟社保、教育、医疗等城市性福利挂钩,在“总福利”有限的情况下,每个城市都会或多或少设置一些门槛,增加在本地落户的难度。





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开始被打破。





从去年9月起,无锡推出新政:即便租房,只要社保交够5年,不限年龄,不限学历,不限地域,都可以直接入户,不仅自己可以入户,配偶、子女想要入户的,都可随迁入户。





此政策一出引发一片惊呼,这种几乎“零门槛”的落户的政策,力度之大,让人不敢想象。





虽然不如无锡这样对落户者“大小通吃”,各地的政策也是一个赛着一个优惠,而且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尤其迫切。





西安规定,本科<35岁,本科以上研究生以下<45岁,只要年龄符合,“无论就业与否,只要愿意在西安市市区就业、创业并定居生活”,均可以落户,研究生以上则无限制。





南京与此类似,研究生,或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本科生,均可直接落户。





能在本地落户与否,很多时候跟一些细节有关。





为了让人才安心求职,成都除了推行先落户后就业的优惠政策外,还规定,凡是来成都求职的应届毕业生,可入住7日免费青年人才驿站,可谓将“先体验,再消费”的互联网思维应用到人才政策方面的典范。





招数2:补助和补贴





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而言,除了落户外,另一个不可不考虑的问题,就是“钱”!





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





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杭州某区的“人才新政”:为了招揽优秀后备干部,该区针对名校硕士、博士进行招聘,凡被录用者,将享受年薪不低于15万人民币的待遇。并且在5年服务期内,给于博士没人100万人民币、硕士80万人民币的安家补助,第一年就能拨付40%。





值得一提的是,博士工作满3年,硕士满5年并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条件的,可直接提拔为副处级干部,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公务员登记。





杭州该区的潜台词已经很明显:高端人才只要来,我就敢给,钱什么的都不是问题!





虽然看起来非常诱人,但能达到要求不容易。





在这点上,南京就比较“人性化”:只要来面试,就直接给1000元的“面试补贴”。这就直接免除了所有应聘者的后顾之忧,与上面成都“来了免费住”政策,可谓异曲同工。





此外,南京还规定,大学生租房补贴的期限由两年延长至3年,学士和高级工每月领取600元,硕士每月领取800元,博士每月领取1000元。





而徐州还进一步细化,只要符合一定条件,非徐州籍的大学生还可享受每年1000元探亲交通补贴。





为了能把人留住,各地可谓不惜下血本,各种“补贴”、“补助”一拥而上,即便你不想留,也要分分钟拿钱把你“砸晕”。





招数3:天价配套





在人才争夺战中,顶尖人才作为“最稀缺”产品,很多时候不是钱和户口、住房之类一般条件所能诱惑的了的,如何借助当地各种便利条件,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才是他们更看重的,这对这样的需求,各地更是比着“出血”。





比如徐州的顶尖人才引进计划,对引进培育的诺贝尔奖、中国或发达国家院士等顶尖人才,将讲话程序,一事一议,最高可给于一亿元的项目资助。





而南京在这方面也不甘落后,南京对引进培育的诺贝尔奖、中国或发达国家院士等顶尖人才(团队)(A类),最高给予1亿元项目资助,给予顶尖人才个人最高500万元奖励,核心成员(不超过5人)每人最高100万元奖励。市财政3年内给予顶尖人才每月2万元的特殊人才补贴。





项目启动、运行,没有钱和人万万不行。





去年山东也出台了“顶尖人才的‘一事一议’办法”,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杰出人才,每年给予最高100万元的人才津贴,最高5000万元综合资助;对引进的领军人才,每年给予50万元人才津贴,最高3000万元综合资助。这些资助对于项目的展开,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快速突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摆在各地主政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而这道难题无论谁、用什么样的高明办法破解,都绕不开人才这一“终极关卡”。





人才是发展之基,而想留住人,比拼到最后,就是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前景,从这一点看,肩负“新旧动能转”重任的山东,在人才引进方面能否更进一步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