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牛倌首次有了近万元结余

小编嘚啵嘚:《盲人牛倌首次有了近万元结余》是傻大方资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为你带来的,你是继续往下看呢?还是继续往下看呢?

正文开始:





扶贫档案





远安县旧县镇杜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3户184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该村累计发展茶园406亩,扶持66个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完成132户土坯房改造,投资130万元新建天河水窖,实施农网改造和道路扩建,贫困户生活有了根本改善。截至2017年12月,除4户5人外,包括张致贵在内的其他贫困户脱贫。





1月31日,青山之上,暖阳宜人。远安县旧县镇杜家村二组69岁的张致贵和妻子施国芬、儿子张祥星在屋场上晒太阳。土坯房整修一新,房檐下摆满蜂箱,竹林里几十只鸡正在啄食,牛棚里不时传来牛叫声。





听到记者走近,张致贵摸索出一包烟,热情招呼。





说话间,记者注意到张致贵的眼睛,只有眼白,不见眼球。“我3岁时因病失明,老伴也是一身病,一儿一女都有癫痫。”张致贵苦笑着聊起往事。以前,没通自来水,他要凭记忆走到300米外挑水,经常摔得浑身淤青,木桶摔坏好几次;砍柴时,他从树上摔下来,胳膊骨折,眼睛还被竹枝戳破了。贫病交加,子女上学连十几元报名费都交不起,张致贵和教师说好话,对方帮助垫了钱。种小麦时,十几元一袋的复合肥买不起,在村委会帮助下,才不至于颗粒无收。





“我有自尊心。当年借的,当年一定要赶着还清!”张致贵养了牛、猪、鸡和蜜蜂,在贫困线下苦苦挣扎。





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政府给他提供产业启动资金2000元,年底落实奖补5000元,帮他将养蜂扩大到30箱,养鸡扩大到100只。去年初,他申请小额扶贫贷款1万元,新建牛棚养起5头牛。





虽是盲人,但几十年的经验,让他积累了很多“秘诀”。“我能通过声音,分辨家蜂和野蜂、雄蜂和雌蜂。”张致贵说,“放牛时,在牛脖子上系铃铛,大牛的铃铛更响。只要管好大牛,小牛就不会走丢。”





临近中午,张致贵用水将苞谷拌稀,给牛喂食。走到牛棚需下14级石头台阶,坡度很陡,张致贵什么也不扶,走得飞快。他抚摸着小牛,像爱抚自己的孩子:“这场雪下了,牛娃子吃不下,很瘦了些。”





忙忙碌碌,去年收入怎样?





张致贵算起账:儿子在村里打扫卫生收入2100元,卖猪卖鸡卖蜂蜜收入9200元,低保、养老和残疾人补贴等1.57万元,全家收入共计2.8万多元。一年要吃600斤米,偶尔买件衣服,生活支出8000多元,医药费5000多元,人情支出5000多元。“这么多年,第一次有近万元结余。”





“5头牛养大后,还能卖个3万元。”张致贵说,“我是讨了蜂子、牛娃子的好,更是讨了政府的好!”





张致贵爱听收音机。看到他的旧收音机快坏了,该村第一书记徐光斌说:“我家有个收音机,拿来跟你换。”不久,张致贵收到收音机,问:“这不是新的吗?”徐光斌说:“甭管新的旧的,你只管用嘛!”





去年夏天,扶贫干部周晓霞看到他赤脚干活,马上为他和家人每人买了双新拖鞋。





虽然脱贫了,但张致贵的眉头仍没舒展开。女儿出嫁了,去年癫痫发作,倒在火里,烧伤住院半个月。儿子癫痫每隔两三天就要发病,发作时身体僵直,呼吸都困难。





“想扩大养殖规模,但我年纪大了,一个人干不动,请人干又出不起钱。”张致贵喃喃地说,“希望老天再多给我些时间,让我把儿女的病治好,为他们安排好以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