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鱼灯传承人守艺30年:一生一世一双人 一竹一纸一鱼灯

欢迎您来到傻大方资讯,本页内容是《新会鱼灯传承人守艺30年:一生一世一双人 一竹一纸一鱼灯》,既然来了就转发一个再走呗。

正文开始:





新会鱼灯传承人李严(左)和他的妻子钟松友。





元宵节一大早,李严和他的妻子钟松友便忙碌起来。“今天要到学校教孩子们做鱼灯,要提前准备好材料。”李严一边整理着扎鱼灯用的竹篾子,一边笑着告诉记者。





2007年,新会鱼灯入选江门市级非遗名录。作为新会鱼灯的传承人,为了拯救曾一度面临失传的新会鱼灯制作技艺,李严和钟松友坚持手工制作鱼灯30年,参加各类展示活动,到不同的单位进行公益授课,生活过得十分充实。如今,他们的心愿只剩下一个——为新会鱼灯找到接班人。





1 热衷义务教学推广鱼灯





新会鱼灯进入江门市级非遗名录后,也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并越来越受欢迎。做鱼灯有季节上的讲究,每年的2月到3月就要开始扎鱼架,6月是做鱼皮的季节,夏天干燥,鱼皮粘上金粉不容易掉。糊鱼皮的浆糊要自制,用醋和糯米粉熬成,鱼灯才不会被虫蛀。9月底就开始要准备鱼灯。每年春节前后是鱼灯的销售旺季,李严和钟松友常常要“加班”赶制鱼灯。





“做鱼灯的面纸要挑质量好的红纸,红纸的颜色要纯正,染色均匀,才能和金粉贴成的鱼鳞相衬,做出来的鱼灯才会喜庆好看。”今年已74岁的钟松友一边在鱼灯的框架上贴红纸,一边笑着告诉记者做鱼灯的技巧。





83岁的李严则安静地坐在妻子旁边,拿起一条又一条竹篾,快速地扎出一个个鱼灯的骨架。李严的神情怡然自得,扎鱼灯的时候目光始终没有从老伴脸上移开。“呵呵,我盯紧点,看看她贴的鱼灯面纸位置贴得准不准嘛。”





李严负责扎灯架,钟松友负责印鱼鳞,贴面纸,两人分工明确。“鱼灯的骨架连接处都用纱纸捆绑连接,要比较用力才能把纱纸扎紧,鱼灯才不会散架。扎灯太累了,还是我来做比较合适。”李严笑了笑。





30多年一起做鱼灯,两人如今已十分默契。李严手边的竹篾快要扎完时,钟松友便默默起身到房间里为他拿来新的竹篾。钟松友要贴鱼灯面纸的时候,尽管上了年纪行动有点迟缓,李严仍坚持为她搬来小桌子,帮她摆放好印鱼鳞的模具、红纸和金粉。有时候,两人不说话,坐在客厅里一起做鱼灯,一做就是一整天。





随着鱼灯越来越受欢迎,夫妻俩的生活也越来越忙碌。一张记录日程的纸条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点:星期六到博物馆给观众讲解示范如何制作鱼灯;星期三到冈州广场进行教学;星期五到学校给学生介绍鱼灯的历史,教他们扎鱼灯的技巧……这些工作大部分都是义务教学,夫妻俩却格外珍惜“露脸”的机会,从不觉得累。“这些活动让越来越多人知道鱼灯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我们恨不能有更多教学的机会!”钟松友拿出一个约40厘米长、神态悠然的鱼灯,高兴地说:“我们准备拿这个灯到学校讲课,孩子们一定会喜欢的。”





2“不管多难都要把手艺传下去”





“清代开始,就有人做鱼灯了。每到节庆,鱼灯就更受欢迎了。”钟松友告诉记者,到上世纪40年代,新会鱼灯产业仍处于兴盛时期,新会西隅路都摆满了卖鱼灯的摊档。“那时候,鱼灯很受欢迎。做鱼灯的人很多。节庆前,我们家的小孩都会跟着父亲去卖灯。”回忆起小时候的经历,他历历在目。





著名画家、新会女婿黄永玉在接受媒体公开采访时曾这样描述新会的鱼灯:“我一辈子见过很多灯,但新会的鱼灯是最漂亮的。那时街的两边都是茂盛的树,就像一条绿胡同。树上串着铁丝,铁丝上面挂着各式各样的鱼灯。透明的灯放出红色的光,足有两三里路长,人们感觉就像置身在水里。”





“那时候,父亲年纪大了,身体跟不上了,便希望能找到人传承他的手艺。于是,我和老伴就答应了父亲,把鱼灯传承下去。”钟松友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李严退休后便跟随岳父学习鱼灯的制作。





鱼灯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先用竹篾扎成圆圈,再用竹篾将大大小小的圆圈连扎成鱼的躯干骨架,鱼头、鱼尾同样依形状制成,交接处用韧性强的纱纸粘扎紧。骨架扎成后,就在外面粘上印了鱼鳞的红纸。鱼脊上开一小口,用来放置蜡烛和点火。50多岁才开始学扎鱼灯,李严吃了不少苦头:年纪大了眼神不好力气不够,一开始扎的鱼灯不够结实,还容易被竹篾扎破手指。贴的面纸位置不够准确,扎出来的鱼灯外观就有瑕疵。胶水扫的不够,金粉就容易脱落。扎灯30多年,李彦严的手上已起了一层厚茧。“老伴从小就跟着岳父做灯,做出来的灯漂亮又精神。我也要好好学,不能拖老伴后腿。”





做鱼灯很累,李严和钟松友却从没想过放弃。“爸爸的执着和坚持一直感动着我和老伴。”钟松友回忆,父亲曾叮嘱他们俩夫妻,不管多难、也一定要把鱼灯的手艺传承下去。“以前,父亲坚持每年都免费给紫沙河边的一个寺庙送鱼灯,祈求幸福。我们继承了父亲做鱼灯的手艺后,也把这个坚持下来。每年春节前,我们都要往那个寺庙送一个鱼灯。”除了精神上的坚持,夫妻俩也认为,做鱼灯有益身心,对身体来说是一项很好的锻炼。“扎鱼灯让人保持活力。”李严说,“扎鱼灯是我们的兴趣爱好,它需要身体协调,也需要用脑记住众多步骤,可以让我的脑袋和身体都得到锻炼,保持清醒。”





3 儿孙接棒鱼灯在传承中创新





对鱼灯热情满满的李严和钟松友,有时也感到迷茫。自从新会鱼灯跻身为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很多中小学校掀起学做鱼灯的热潮,不少学生上门拜访他们,要求学扎鱼灯。然而,由于制作工序繁琐、利润少,所以很少年轻人愿意入行。这让他们颇感无奈。





在李严家中,记者看到其所扎的鱼灯造型别致、色彩鲜艳。鱼灯肚子圆圆、鳞片闪闪发亮,鱼嘴吐出两个精致的小球、宛如鲤鱼正在戏水畅游。李严拿起一个长约30厘米的鱼灯,无奈地告诉记者:“像这样的鱼灯,我们两个人一起做,至少也要3个小时才能完成所有工序。它售价仅为15元。除却竹篾、胶水、金粉、红纸等成本,利润还不到10元。”





不过,一些情况也正在变好:二女儿退休后便逐渐参与新会鱼灯的制作,还常常陪伴夫妻俩参加非遗展示活动;孙子对鱼灯很感兴趣,有时候还会为两位老人设计新的鱼灯款式和图案,让传统的鱼灯款式更加百变……有一次,一家学校负责人找到李严和钟松友,希望定制一个长约2米,宽约1米的鱼灯,用作学生跳鱼灯舞的道具。“大型鱼灯的结构更加复杂,外观要求也更高。”钟松友说,一开始,这个订单就把夫妻俩难住了。看到爸爸妈妈愁眉不展,儿女们便自告奋勇、合力为他们设计结构和图案。半个月后,夫妻俩便根据儿孙们的设计,把这个大鱼灯赶制出来了。





在李严家中的客厅里,挂着一个长约20厘米的小鱼灯,这是儿子和孙子在新年前一起完成的。每当客人问及,李严都会颇感自豪:“这是孙子设计的鱼灯。红纸用了烫金的工艺,更容易保存。鱼灯的图案很时尚,手艺也很好。你看,这个骨架扎得多好,鱼肚饱满圆润!”





“以前我们都不愿意做,爸爸总是骂我们不继承他的传统手工艺。这几年,我们觉得老人家说得有道理,闲着的时候就开始学着做。”几年前,对鱼灯感兴趣的女儿李艳红更是正式跟着父亲学习,希望能够继承父母制作新会鱼灯的手艺。李艳红说,新会鱼灯看似简单,但制作起来要经历10多道工序。新会鱼灯制作易学难精,因此更需要专心、耐心学习,提高制作技艺。





尽管女儿已开始学习做鱼灯,夫妻俩仍坚持继续做灯。“手艺一旦生疏,就很容易荒废。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们会一直做下去。”李严说。





■小知识





新会鱼灯





制作过程:





一、削竹开度:把竹削好,按所需长度裁剪好。





二、扎骨架:鱼骨架分别有头架、身架、尾架等。用不同大小的圆圈连扎成鱼的躯干骨架,交接处用韧性强的沙纸粘住。





三、木版印彩纸:用木版刻制鱼头、鱼尾、鱼身等图案,涂上牛皮胶,盖上红纸粘印后在金粉中拍打,形成金光闪闪的鲤鱼身体图案。





四、上浆贴纸:在骨架上涂上牛皮胶把鱼鳞纸贴上。鱼脊上开一小口用来点火和放置蜡烛。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戴惠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