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护工年流失率10%-20% 定向培养与引入或能破题

看官辛苦啦!傻大方小编知道你找“上海护工年流失率10%-20% 定向培养与引入或能破题”这篇文章很久了,是否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脚呢?


正文开始:





春节刚过,“阿姨荒”让不少家庭心里慌。而沪上一些医院也在为护工的缺口着急。春节前后“护工荒”的背后是护工长期供不应求的现状。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上海医院护工的年流失率在10%-20%左右。护工年龄普遍偏大,年轻血液补充不足,“老的不干了,新的不来干”,这样的状况令不少业内人士忧虑。





荒!年流失率10%-20%





“不管过什么节,医院都不休息。”51岁的张静是某三级医院肾内科的护工,春节期间她比平时更忙了,工友回家过年,其负责的三位病人只能交由张静和其他护工接管。





春节前后的“护工荒”是护工市场长期供需矛盾的缩影。上海医院护工总量尚无官方数据。2004年起,护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记者从上海市护理学会得到的数据:截至今年1月中旬,共培训并发放上岗证32054人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项目基金资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课题组完成的护工行业现状调查则提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5年12月,上海护工从业人员总计约3万,护工管理公司约为100多家。





有统计显示,2015年上海有照护需求的老年人数量为62.3万,到2020年将达到75.6万。“从数据上看,护工的社会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护工数量却难以维持稳定。”课题组负责人、研究员袁蕙芸和她的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护工稳定性差,流失率比较高,“一般为整个护工人群的10%-15%”。而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些医院近两年护工流失率还会更高一点,在20%左右。





慌!老的要退 新的不来





护工行业市场供需矛盾由来已久,更令人担忧的是,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护工群体,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已经接近退休年纪,而年轻的“农二代”“农三代”却鲜有人愿意从事这一职业。





课题组的三年前的调查数据显示,上海护工群体平均年龄偏高:6.3%为60岁,60%为50-60岁,28.8%为40-50岁,仅有4.9%年龄在40岁以下。





“偶尔来个三十多岁的,如果再是高中文化,我们就知道这人做不长的。”上海福华劳务服务有限公司经理陆月雪从事护工管理已有十余年,近几年她遇到40岁以下做护工的也很少。他们服务的浦南医院,作为后世博地区一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年住院病人有2万人次,63名护工只能说刚刚满足需求,但他们平均年龄已达到了51岁。





陆月雪说,护工基本做到55岁,年纪再大体力吃不消了。与保姆、钟点工、月嫂等家政服务相比,护工工作更为繁重,工作风险又高,但平均每月五六千元的工资却无竞争力,导致一些年轻、有文化的护工转行,还有熟练护工被聘为私人陪护。





寻找出路:定向培养与引入或破题





目前,沪上各家护工公司都面临护工招聘难的窘境。“护工的来源主要是同乡或亲友介绍,入职标准低,只要身体健康、肯吃苦,愿意干就行。”在袁蕙芸和课题组成员看来,由此而来的护工总体素质和数量均无法满足社会老龄化、高龄化加剧的需求。





去年,陆月雪曾到上海对口帮扶的遵义进行护理学校的培训。在当地她发现,很多三十多岁的女性虽然已生儿育女,但他们对大城市有向往,也愿意通过努力改变贫困的状况。“现在都讲精准扶贫,要是能在当地进行护工培训,把愿意且适合从业的人引入上海,就是双赢。”定向、有规划地培养与引入,陆月雪认为这条路或许走得通。





而要想长久留住他们,除了薪酬等因素外,陆月雪也希望全社会能给护工更多尊重与认可。在浦南医院,护工管理公司的管理者也参加医院每周例会,奖惩机制愈加完善。很多患者在门诊就点名要某位护工,还有骨科患者为了等某位护工的床空出来才择期手术,护工成了和谐医患关系的促进者。(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 李若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