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作者:张一梵

来源:张一梵笔记(ID:yifannote)


1


年后,一直在读书、思考,没有及时更新微信公众号。倒不是不想更新,实在是有时候会觉得有一种无力感。


每当这样的时刻,我都会想起财经作家吴晓波,这个对我影响至深的人。


1990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他,和同班同学秦朔均保送研究生,可是二人无一例外选择了拒绝。


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大时代里,他们二人分别选择转战杭州与广州,因为,他们的女朋友分别在这两个地方。


这个大学时代热爱诗歌的年轻人,只因读过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原理》,顺利的进入中国最大的新闻通讯社——新华社。


我有时候会怀疑,这个在新华社当了13年年商业记者的人,是怎么实现快速原始积累,并且成为人生赢家的呢?


说来也奇怪,当我重读《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时候,微博上正在热传一个关于吴晓波的视频。


视频中,他回忆起早年写书、买房的经历,这个视写作如生命的人知道,仅靠写书根本不能养活自己,由此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方式简单粗暴:买房。


得益于对国外不动产与货币市场的研究,他押注中国房产市场的潜力,30岁以后,每年写一本书,每年买一套房子。


结果可想而知,他成为身价最高的财经作家。


2


对于吴晓波的认知,大多数人都集中在财经作家这一头衔。可是,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吴晓波不仅仅是一位作家,在创业、投资等方面还有诸多身份加持。


2001年的《大败局》出版之后好评如潮,2008年的《激荡三十年》更将推上事业的巅峰,由此成为中国最出色的财经作家。


这次,在《把生命浪费在美好事物上》中,吴晓波不再是那个严肃的财经作家,将早年的锋利与冷漠隐藏,笔端着墨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对家人的关心与爱。


在写给18岁的女儿的文字中,吴晓波有冷眼旁观者变身为一个慈父。


在与女儿的几次对话中,女儿的理想一次次发生变化,从收银员、花艺师、家庭主妇、海豚训练师……到歌手。


对,当一名歌手。


不是想成名,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而他从心底认同这个答案。喜欢,是一个多么奢侈的事情,无论是喜欢一个人,还是喜欢一件事情。


喜欢是一切的前提,当我们真的喜欢的时候,才真的会不顾一切的投入时间、精力,甚至是感情,才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3


之所以成为中国最大牌的财经作家,除了发自内心的喜欢,吴晓波还有专注。


从1990年新闻系毕业,1994年开始在《杭州日报》开设专栏,一直到2014年在创办自媒体这些年来他在一直在财经领域耕耘。


正如他在《时间让你与众不同》写道,27岁的诗人里尔克去应聘艺术家罗丹的助理。他觉得罗丹一定是一个浪漫的、疯狂的、与众不同的人。


可是当他看到真实场景时,才大吃一惊,罗丹竟然是一个整天孤独的埋头于画室的老人。里尔克问罗丹,怎么才能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


罗丹沉默片刻,严肃的说:应当是工作,只有工作,还有耐心。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辛苦。


有一次吴晓波接受采访,他说自己是一个典型的长跑型选手,他不相信一个人三五年就可以把事情做好,没有长时间的尝试与积累,看似美好的东西可能是一个泡沫。


因此,他二十多年坚持在财经领域深耕,一本有一本的写书,一次又一次的调研,才成就了今天的财经作家。


有的时候面对生活,我也常常陷入焦虑,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却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生活的压力。


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断的认清自己的时候,也越来越无法从沉没成本中走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妥协,开始逆来顺受,开始接受这一切。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是台湾黑松汽水的一句广告词,听起来是一句煽动性强的鸡汤。


可是却有人把他演绎成了人生经历,比如吴晓波。


PS: 好久没更新啦,我来的迟了,今天就是碎碎念啦,接下来要好好写东西啦。


——END——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