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中的人类困境,如何面对既缺乏智慧又性格乖戾的年迈父

傻大方小编提示您本文标题是:《李尔王》中的人类困境,如何面对既缺乏智慧又性格乖戾的年迈父母。来源是新民网。

《李尔王》中的人类困境,如何面对既缺乏智慧又性格乖戾的年迈父母。困境|智慧|性格|父母|人类---


《李尔王》的悲剧首先是成年儿女如何面对既缺乏智慧又性格乖戾的年迈父母。

困境|智慧|性格|父母|人类---

《李尔王》中的人类困境,如何面对既缺乏智慧又性格乖戾的年迈父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我向来最不喜欢《李尔王》,因为剧中人物落入了童话里原型人物的俗套。剧目甫开场,李尔王的三个女儿一张口,我们就已预见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李尔王一定会被两个巧舌如簧的女儿虐待,而最善良的小女儿虽然会被重新"发现",但一定不会有善终。

这一次,或许是读原文的关系,竟然读着读着就不自觉地淌下眼泪。我留意到年轻时忽略的细节--李尔王并非惨遭孩子抛弃的可怜老头儿。他的长女高纳里尔怠慢他的理由很充分:一来,父亲老糊涂,连平日最疼爱的小女儿都可以说不要就不要,很难说不会对自己做出什么事来;二来,父亲的一百个侍从在自己的领地上为非作歹,快把这儿变成赌场和妓院了,她必须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从这个角度看,《李尔王》的悲剧首先是成年儿女如何面对既缺乏智慧又性格乖戾的年迈父母。

中国因为自古是农耕文明,向来讲究尊敬老人,也将老人的生活经验视为智慧,于是年长的父母仍然可以有足够的资历调教成年的孩子。然而,即便有此传统,现代社会实际展示的是相反的真相,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年轻人势必比老人更适应新的变化,年龄常常就是优胜劣汰的筛漏。甚至,韶华易逝的人早就心知肚明,一如玛丽·霍普金在经典老歌《那些日子》里唱的"我们变老了,可是没有变聪明"。

困境|智慧|性格|父母|人类---

《李尔王》中的人类困境,如何面对既缺乏智慧又性格乖戾的年迈父

因而,高纳里尔和里根的问题有点绕回了类似儒家孝道的问题,这个命题在现今的中国仍未退场。面对比自己愚笨的父亲,她们面前两条路,一是"子为父隐","无违"地侍奉他,如此,她们会失去自我,成为一套陈旧体系下的傀儡;另一则是剧中她们的选择,抛弃父亲,不让他挡住自己的成就,野心和欲望,她们的自我会绚烂绽放,但她们将背负道德的谴责。

年轻时会无意识地用非黑即白的视点审视人物,高纳里尔和里根无疑是"坏女儿"。而今,我却感到她们的"冷血"不失为象征,是她们选择与父母决裂后必将面临的道德困境。先撇开这两个女儿的过分行为不说,即便不这么绝情,但凡离开父母,心中定会有歉疚。我记得高中语文课上,我的老师读着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就潸然泪下,说起她离家到上海闯荡,只有过年才回家一次,而每一次回去都发现父母在加速地衰老。一个留学生朋友被美国男友求婚时悲喜交加,喜固然是因为这是她的幸福,但同时也悲伤未来注定与父母聚少离多--在这些追求自我的背后,或多或少都隐着对父母的抛弃。

当然,莎翁并未点到即止,他还有更犀利的怀疑--所谓的"追求自我"会不会沦为"作恶"的遮羞布?所谓的"理想"会否只是自私和贪婪的虚饰?《李尔王》里,高纳里尔、里根、以及暗算生父和长兄的爱德蒙都被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驱使着走向更深的罪恶,高纳里尔甚至因嫌弃丈夫"怯懦",移情爱德蒙,想与后者合谋杀死丈夫。而这些道德的深渊都始自对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纽带(父母子女之爱)的拒斥:当孩子可以为了自己的将来抛弃父母,他有什么不能抛下?他有什么做不出来?

这是怎么选都会悔恨的人类困境,怪就怪为何这种最深切的爱偏偏是以分离为目的?戏剧尾声,李尔王抱着小女儿考狄利娅的尸体,呼喊着"哀号吧!哀号吧!你们都是铁石心肠的人!"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正是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人类才能头也不回地往前走。(钱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