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 被过度宣传的“安宫牛黄丸”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辟谣 被过度宣传的“安宫牛黄丸”》。来源是光明网众媒号。

辟谣 被过度宣传的“安宫牛黄丸”。辟谣|宣传|张彪|雄黄|朱砂|安宫牛黄丸---


今日在某一公众号中看到一篇关于“惊蛰服安宫,中风去无踪”的文章,读完后细思极恐,不禁脊背发寒。为了营销,将一药品说的百病皆治,不但能治病,还可养生,尽是好处却一点弊端没有,如此好药就是安宫牛黄丸。也不知从何时起,坊间有人开始将其宣传成养生保健的“补品”,老人吃了能强身健体、保护心脑;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吃了能预防中风和心梗;小孩吃可助调养并改善体质,真可谓“神药”也。

“是药三分毒

辟谣 被过度宣传的“安宫牛黄丸”。辟谣|宣传|张彪|雄黄|朱砂|安宫牛黄丸---

,无毒不入药”

辟谣 被过度宣传的“安宫牛黄丸”。辟谣|宣传|张彪|雄黄|朱砂|安宫牛黄丸---

,任何药物都是有偏性的:有寒、有热、有温、有凉;有些药物是具有毒性的,不管偏性,毒性对证则为药,去除患者病痛,若不对证则是毒,轻则伤身,重则要命。

安宫牛黄丸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一书。该药是我国传统药物中最负盛名的急症用药之一,它与紫雪丹、至宝丹并称为“凉开三宝”或“温病三宝”,素有“救急症于即时,挽垂危于顷刻”的美誉。安宫牛黄丸是由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栀子、雄黄、黄芩、珍珠、冰片、麝香组成的,具有清热解毒、豁痰开窍的功效,可治疗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引起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中风昏迷以及邪热内闭引起的小儿惊厥等病症。目前在临床上,安宫牛黄丸多用于治疗属于痰热内闭型的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尿毒症、脑血管意外、脑外伤、中毒性肝炎、肝昏迷等。注意

辟谣 被过度宣传的“安宫牛黄丸”。辟谣|宣传|张彪|雄黄|朱砂|安宫牛黄丸---

:是“热闭”而非“寒闭”,如果昏迷者同时伴有面赤、身热、苔黄、脉数等热象者,即为“热闭”,此时使用安宫牛黄丸,效果显著。但是,如果患者伴见面青、身凉、苔白、脉迟等寒象者,则为“寒闭”,此时宜用“温开”法,对于属于中风阴闭证的患者,如果误吃了安宫牛黄丸的话,不但起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会加重病情甚至贻误病机导致死亡。

安宫牛黄丸是急救用药,而非是预防用药也不是养生用药,更不是保健品。正确认识方能证误。

首先,安宫牛黄丸组方中朱砂、雄黄具有镇惊、安神、解毒作用的,均为矿物类药,含重金属。朱砂主含硫化汞(HgS),被服用后可水解生成2价汞离子,2价汞离子被机体吸收后迅速弥散到各个器官和组织,并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过量服用可产生各种中毒症状。泌尿系统表现为少尿、蛋白尿,严重者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被服用后可水解生成3价砷离子,3价砷离子对机体的毒性是多方面的,首先危害神经细胞,使中枢神经中毒,产生一系列中毒症状,临床表现有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和转氨酶升高、黄疸、血尿、蛋白尿等肝肾功能损害。两者均属有毒中药,用法用量及使用人群均需严格控制,朱砂日用量0.1-0.5克,不宜大量服用,也不宜少量久服;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更得禁用。雄黄更是如此,其日用量更少,为0.05-0.1克。虽然以中医“以毒攻毒”的思路辨证用药能达到治疗的目的,但使用必须对症、适量,否则会事倍功半、延误病情。如果擅自将其作为养生补品长期过量服用,或可产生蓄积性慢性中毒,对人体的危害很大。特别是身体虚弱的老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如果将其误当补药,长期用,只怕养生不成反身。

其次,安宫牛黄丸凉性很大,其中的黄连、黄芩、栀子都是苦寒清热的药物,容易伤脾胃。长期服用导致身体机能退化,特别是脾胃虚寒的老人要慎服;而方中含有麝香,可致孕妇流产,有身孕者忌服。

安宫牛黄丸的疗效是不容置疑的,但它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人们在服用该药前一定要掌握其适应症以及注意事项,最好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服用安宫牛黄丸一定要记住3个要点:

辟谣 被过度宣传的“安宫牛黄丸”。辟谣|宣传|张彪|雄黄|朱砂|安宫牛黄丸---

1.要用于神志清醒的患者;

辟谣 被过度宣传的“安宫牛黄丸”。辟谣|宣传|张彪|雄黄|朱砂|安宫牛黄丸---

2.不要在未明确患者病因的情况下使用;

辟谣 被过度宣传的“安宫牛黄丸”。辟谣|宣传|张彪|雄黄|朱砂|安宫牛黄丸---

3.若要给昏迷患者服用,一定要在有鼻饲管的情况下服用。

辟谣 被过度宣传的“安宫牛黄丸”。辟谣|宣传|张彪|雄黄|朱砂|安宫牛黄丸---

倘若有人想把安宫牛黄丸当“神药”每天来一粒的话,我只能对他的无知无畏和盲从致敬了。至于一些为了商业目的而不顾危害忽悠人家定期来一粒安宫牛黄丸,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宣传,真不是如何说他们了。

辟谣|宣传|张彪|雄黄|朱砂|安宫牛黄丸---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辟谣 被过度宣传的“安宫牛黄丸”

张彪

作者:张彪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医、中药双栖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