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创造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中国智慧】创造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今天的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作为下一届冬奥会举办城市的中国北京带来了别具一格的八分钟演出,在精彩的演出背后,科技的力量不仅让创意更加丰满,也助力北京八分钟在平昌闭幕式上的精彩呈现。请听记者昊宇带来的专题报道:



【中国智慧】创造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昊宇

体育广播记者

“中国智慧”创造北京8分钟

2018年2月25号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第一次亮相奥运舞台,标志着下一届冬奥会举办城市中国北京向世界发起盛情邀请,这属于北京的“八分钟”汇聚了熠熠闪光的“中国智慧”。

【中国智慧】创造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表演中,两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让人印象深刻,它们既是文化的使者,更代表着中国“国宝级”工艺的传承。据了解,熊猫道具出自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的工艺师之手,他们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制作并演出川北大木偶戏的人,始终致力于这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舞台上,大木偶要由人穿着进行表演,所以重量需要在30斤以下,按照四川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的说法,单是这一项要求就让他们的团队熬了好几个通宵。

【中国智慧】创造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这样两个熊猫应该很可爱。当时北京8表演的分钟里要求能代表中国形象,中国四川的熊猫能代表,当时没想到用我们川北大木偶的团队来做这个事,做要如何做,都没有成型的方案。我们在南充专门租了一个川北大木偶的制作基地,北京8分钟的熊猫搞了半个月差不多20天左右,徐老师带着几十号人在里面吃饭、睡觉,没日没夜的干。当晚把制作出来的跟传统木偶不一样的大熊猫呈献给张导的时候,看完了之后就直接跟沙晓兰导演说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

最终版的熊猫道具,高2米35,却仅有20斤左右的重量,比初期的版本轻了几十斤。熊猫的“体重”降了下来,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唐国良说,四川和北京两地不同的气温和湿度条件都曾给他们带来挑战。

【中国智慧】创造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南方没有零下温度,北方就是零下好多度,当时这种材料做的大熊猫在南充一点问题都没有,拿到北京,天气冷空气一交融就发生了很多问题,有的变硬了,有的缴断了,有的演员不会弄,发生了技术上的问题,硬了就比较脆,就会碎,这怎么办?每个团队都没有休息过,他们就通宵达旦的,拆掉重新搞。”

在“北京八分钟”的舞台上,24块大屏幕呈现出新时代中国的美好形象,成为演出中的一大亮点。这些近乎透明的屏幕有个好听的名字:“冰屏”。这项源自中国本土的创新设计可以实现透明图像显示,效果更通透更灵动,获得过国内国际多项发明专利。“冰屏”研发团队负责人北京文艺表演项目总监黄庆生介绍。

“因为本身它透明屏有一个通透的一个效果,所以大家叫起来比较朗朗上口,所以我们这个屏的这个名字就这样过来了。冬奥会用的这个冰屏是特别定制的,因为以前我们是标准模块是一米乘以500这种模块,如果装起来就是一米,中间达到三米,中间就两根电源。为了咱们冬奥这个项目,咱们做这个定制做成的左右模块各一米5×500的这种拼接起来,那中间用的这个透明的立柱,做起来就远远看过去,它就是浑然一体是一块的。我们在冷库摄氏零下30度,后面就调到零下20度,机器人做了我们做了二十四块,然后6块备屏。”

载着“冰屏”跳出华丽舞步的是24个动作灵活的移动机器人,它们不仅完成了自己动作编排,更与现场演员、地面投影进行了联动表演,同样实现了技术领域的升级创新。在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雷看来,此次他们主要实现了技术方面两点突破:

“这里面我们实际上使用了激光导航,我们使用了二维的leader的导航技术,而且导航的距离非常远,跟以往所有的工程都不一样。演员会不断的在场景中穿插,我们机器人之间也会不断移动,所以他们经常有一些遮挡。那么我们就要克服这个困难,让我们的算法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有没有遮挡,还是目标有时候有丢失,我们都能很快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突破。机器人完全按照编好的路线和计划去行走,人是完全不去操作它的。”

【中国智慧】创造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风洞实验室,设备又进行了扛风性能测试,主要测试设备能不能在强风状态下正常工作以及正常风状态下是否会出现轨迹偏移。工作团队设计了四五十种测试方案,以五六级风为基础上下调节风速,测试不同风速下设备的运行轨迹和工作情况,根据测试结果,继续优化设计、改进方案。

为了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主创团队曾多次赴韩国平昌,实地考察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现场的演出条件。据了解,闭幕式演出当天历年平均气温在零下十度,风力5级左右。严寒、多风,对于整个演出团队而言是不小的挑战。为了做好演员的防寒保暖工作,主创团队采用了石墨烯智能发热服饰,来确保演员动作优美,防止出现冻伤。



【中国智慧】创造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