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孙国峰:英国双峰模式对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
点击上方
“金羊毛工作坊”
关注我们导读:英国双峰监管模式对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意义在哪?其一,中央银行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必要制度安排。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央行在进行危机救助时掌握充分信息的必要性明显提升,央行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抑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过度风险承担行为,从而从源头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央银行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宏观审慎管理的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体有两个操作目标:防范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和防范金融机构的负外部性(单个金融机构倒闭带来的传染效应)。
来源:财经杂志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所所长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目标导向的监管理念和双峰监管模式逐步成为金融监管体制的主流。2012年,英国借鉴了澳大利亚和荷兰的双峰监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了中央银行对金融监管的统筹,特别是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从而形成了有英国特色的双峰监管模式,其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
一、目标导向的监管理念和双峰监管
监管理念决定了监管模式。
基于机构导向监管理念,美国等国在危机前采取了多头监管模式。由于传统业务的边界趋于模糊,监管套利盛行,其金融体系在危机中受到冲击很大。危机后提出的功能监管理念强调对相同的金融产品采取相同的监管规则,有其进步意义,但仍未明确监管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涉及监管机构的设置问题,不能在金融监管体制上解决监管套利问题。基于目标导向监管理念的双峰监管模式。
目标导向的监管理念认为设计一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必须基于监管目标来考虑,应当建立三类监管机构,微观审慎监管机构负责保持个体金融机构稳健,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负责保持金融系统稳健,而行为监管部门负责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由于危机期间基于目标导向监管理念而采取了双峰监管模式的澳大利亚和荷兰等国金融体系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目标导向监管理念和双峰监管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二、英国双峰监管的机构设置
在应对危机过程中英国转向了双峰监管模式。
危机前英国金融服务局(FSA)为单一的监管机构。危机后2012年基于目标监管理念设立监管部门和划分监管权限,撤销了FSA并将其职能分拆,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双峰监管模式。一是在英格兰银行理事会内部设立金融政策委员会(FPC),负责宏观审慎监管;二是设立了审慎监管局(PRA),作为英格兰银行的附属机构,负责约1500家存款机构、保险机构和大型投资机构的审慎管理,以提升受监管机构的安全性和稳健性为目标;三是设立金融行为监管局(FCA),一方面承担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职能,根据法案制定零售和批发市场行为准则及相关规章,对市场行为进行引导,负责逾56,000家金融业零售类和批发类机构的行为监管;另一方面对约18,000家非存款类的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
FCA直接对英国财政部和议会负责,在业务上接受英格兰银行的指导和建议。致力于促进市场竞争,强调把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作为金融机构运营的核心,采取更为主动和强硬的预防性监管方法,对金融服务风险进行有效干预。
改革后的英格兰银行统筹金融监管。
《2016年英格兰银行与金融服务法案》明确了英格兰银行在英国的经济与金融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也加强了国家审计署对英格兰银行的监督与问责。英格兰银行职能包括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分别由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的货币政策委员会(MPC)、金融政策委员会(FPC)和审慎监管委员会(PRC)管理。FPC和PRC的委员中均包括央行行长和四位副行长,MPC的委员包括央行行长和分管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市场和银行业的副行长,不包括分管审慎监管的副行长。
图一:英国金融监管体系图
FCA的总体战略目标是确保市场良好运转。具体为三个操作目标:一是对消费者进行适度保护,二是保护和提升英国金融系统的诚信度,三是促进符合消费者利益的有效竞争。
FCA的资金来源于市场参与者支付的费用。FCA依据机构规模、零售客户数量、批发业务的市场地位及潜在风险等级,将被监管机构分为四类:C1、C2、C3和C4,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行为监管方法。
FCA的决策流程是识别危害、潜在的危害和市场失灵,然后运用诊断工具设定监管的优先次序,采取措施,最后是评估。FCA可以采用的工具包括:改变规则从而消除不必要的监管障碍以加强竞争,发布指导,与公司进行沟通,与客户进行沟通,通过授权控制市场准入,变更或撤回业务许可,谴责、中止、罚款或刑事起诉。FCA的主要措施是罚款和应用其刑事起诉权。
FCA的审慎监管功能目标是在金融机构遇到资金压力或破产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消费者、批发市场参与者和市场稳定的伤害,主要针对资产管理公司、财务顾问、抵押贷款机构和保险经纪公司等。
PRA的审慎监管和FCA的行为监管之间分工明确。PRA通过制定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贷款损失准备、风险集中度、流动性、证券公司清偿能力、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等审慎指引,定期组织现场检査,监测、评估其风险状况,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和处置,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FCA既规范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之间的交易行为,也规范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多数情况下PRA和FCA分别进行调查,少数情况下PRA和FCA联合调查,但处罚都是由两个监管机构分别进行的。
三、案例分析
(一)FCA对违规销售和不当销售激励计划的监管处罚
2013年12月,FCA对Lloyds银行集团旗下的LloydsTSB银行和苏格兰银行集团中的Halifax银行开出了350.49万英镑的罚单。处罚的理由包括:一是银行对销售顾问制定的激励计划(非固定基本工资、奖金门槛、产品偏见等)促使销售顾问向消费者推销了不需要或不适合的产品,导致高风险性;二是企业内控和管理系统存在缺陷,具有不当销售行为的销售顾问仍获得了奖金;三是企业管理人员的业绩和销售挂钩,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
(二)FCA对操纵市场利率的行为的监管处罚
FCA的行为监管不只是保护金融消费者,还有维护市场秩序。2014年7月,FCA对Lloyds银行和苏格兰银行开出了1.5亿英镑的罚单,原因在于两家银行通过操纵提交给英国央行的两个基准参考利率——回购利率和LIBOR来获取市场利益。
具体而言,由于回购利率是英国央行确定特别流动性计划相关费用的基础,两家银行通过人为的抬高其提交的三个月期回购利率,减少了需要向英格兰银行支付的费用;两家银行经常性、多渠道地操纵特定币种英镑、美元、日元的LIBOR,以提升其货币市场交易的收益。这种操纵市场利率的行为,严重损害了金融市场秩序,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正常运作造成影响。对其进行行为监管也有利于提升审慎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启示
(一)有效的监管必须明确监管机构的目标
目标导向的监管理念强调根据目标设置监管机构和划分职责,并按目标对其进行考核、监督和问责。对于相同的目标,比如维护金融机构的健康,应当由统一的微观审慎监管机构负责。对于不同的目标,比如与维护金融机构健康不同的保护金融消费者目标,应当由独立的行为监管部门专门负责。
(二)监管机构的设置要解决监管缺失问题
监管缺失是导致金融风险的重要体制机制原因。要防控金融风险必须从制度设计上有效避免监管空白与监管套利,分业监管基础上的协调机制有利于缓解监管缺失,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是有必要统一微观审慎监管。
(三)中央银行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必要制度安排。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央行在进行危机救助时掌握充分信息的必要性明显提升,央行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抑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过度风险承担行为,从而从源头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央银行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进行宏观审慎管理的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体有两个操作目标:防范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和防范金融机构的负外部性(单个金融机构倒闭带来的传染效应)。
中央银行可以综合运用对资产负债表的数量约束(如信贷增长目标)、对借款人的约束(如LTV)、对资本和盈利的约束(如逆周期的资本要求)、特定准备金要求(如资产准备金和对负债的风险准备金)、不同的税收工具(如特殊资产税)和其他制度性的工具(如金融会计准则的制定)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来实现目标。
参考文章——
文章:英国“双峰”监管模式的背景、特点及启示
来源: 2018-02-13 财新网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牛慕鸿、徐昕、钟震
金融危机后,英国做了哪些大刀阔斧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牛慕鸿 徐昕 钟震/文
本轮金融危机后,英国基于对危机教训的深刻反思推动了大刀阔斧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彻底否定了其1997年将金融监管与中央银行分离的做法,将英格兰银行改造成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微观审慎于一身的“超级央行”,并构建起审慎监管局作为央行内设部门与行为监管局分别负责微观审慎与行为监管的“双峰”监管模式。
英国的“双峰”监管机制下,中央银行既直接承担“双峰”中的微观审慎,又以宏观审慎统筹“双峰”;在坚持“双峰”理念的同时也兼顾监管资源、监管成本的现实约束,对中小金融机构实施事实上的统一监管;通过立法、签订监管备忘录、主要领导交叉任职等方式加强“双峰”之间的协调。这或许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一、英国选择“双峰”监管模式的背景
本轮金融危机推动了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1997年英国受中央银行单一目标单一工具(通胀目标制)学术思潮的影响,剥离英格兰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设立金融服务局(FSA)全面监管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形成金融监管与中央银行分离,金融服务局作为“超级监管者”,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局“三龙治水”的监管格局。
2007年北岩银行挤兑暴露了这一监管体制的内在缺陷。一是宏观审慎缺失,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研判、防控处于空白,中央银行没有宏观审慎职责授权。二是“三龙治水”目标不清、定位不明、危机应对处置无力无效。风险暴露时英格兰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不掌握相关监管信息,无法及时介入和救助,风险暴露后无人负责、相互推诿。三是金融服务局重行为监管、轻审慎监管。行为监管暨金融消费者保护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公开实施、成效易于评价;而微观审慎监管在危机前政治影响较小,大多不公开实施,成效也不易评估。金融服务局身兼两责,自然重行为、轻审慎,滋生风险隐患。
针对这些缺陷,英国明确了强化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区分行为监管与微观审慎、加强监管统筹协调的改革方向。
英国选择“双峰”监管模式是基于该模式在目标明确、分工科学上的巨大优势。“双峰”监管是监管机构与监管目标一一对应的体制安排:监管两大目标,即左眼监管安全(金融体系稳定和金融机构安全)、右眼监管服务(行为监管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据此设立审慎监管机构与行为监管机构分担两责、“双峰”并立。
该模式一方面赋予监管机构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权责清晰,能实现监管全覆盖,有效消除监管盲区和监管套利;另一方面构建了区分微观审慎与行为监管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微观审慎大量涉及财务分析、会计监督、风险及溢出影响研判,主要是财务、会计、经济学家的工作;行为监管侧重行为合规、执法检查、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等,主要是律师的工作。两者分立有利于各自培育并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
二、英国构建“双峰”监管体制的改革进程
危机后,英国经过两轮改革建立健全“双峰”监管体制。
第一轮以《2012年金融服务法案》为标志,构建“双峰监管+超级央行”的整体框架。将金融服务局拆分为“双峰”:审慎监管局(PRA)作为英格兰银行的附属机构,负责微观审慎;行为监管局(FCA),作为对财政部和议会负责的独立机构,负责行为监管。同时在英格兰银行理事会下设负责宏观审慎的金融政策委员会(FPC)。由此打造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微观审慎于一身的“超级央行”,并初步搭建起审慎监管局作为央行附属机构与行为监管局的“双峰”并立。
第二轮以《2016年英格兰银行与金融服务法案》为标志,确立了审慎监管局作为央行内设部门与行为监管局的“双峰”架构。简化英格兰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将审慎监管局完全整合进入英格兰银行内部,不再作为附属机构,其董事会升格为审慎监管委员会(PRC),与金融政策委员会(FPC)、货币政策委员会(MPC)并列成为英格兰银行三大专业委员会,以实现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微观审慎更好的协调配合。
图1 改革后的英国金融监管框架
资料来源:英格兰银行
三、英国“双峰”监管体制的主要特点
(一)中央银行既直接承担“双峰”中的微观审慎,又以宏观审慎统筹“双峰”。
英格兰银行直接承担微观审慎。英格兰银行下设三个专业委员会:货币政策委员会(MPC)负责制定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委员会(FPC)负责宏观审慎,审慎监管委员会(PRC)负责微观审慎。三大委员会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均由英格兰银行行长任主席,相互独立运作,又密切协调配合。其中,微观审慎由审慎监管委员会决策,央行内设部门审慎监管局负责执行。
英格兰银行通过宏观审慎统筹“双峰”。央行下设的金融政策委员会负责系统性风险防控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职能。金融政策委员会统筹宏观审慎决策,但不直接参与监管执行,主要通过向审慎监管局和行为监管局发出指令、向相关金融监管机构提出建议,由相关监管机构落实。就维护金融稳定的总体目标而言,负责宏观审慎的金融政策委员会是指挥官和决策者,“双峰”是执行者,英格兰银行通过宏观审慎统筹“双峰”。
图2 英格兰银行三大专业委员会成员构成
资料来源:英格兰银行
(二)对中小金融机构实施统一监管
英国没有机械僵化地落实“双峰”理念,一刀切地实施双重监管,不具系统性影响的中小金融机构由行为监管局实施事实上的统一监管。审慎监管局仅对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信用社、建筑协会、保险公司及主要投资公司约15000家,实施微观审慎监管;行为监管局全面负责行为监管的同时,也承担审慎监管局监管范围之外全部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包括系统性影响较小的投资公司、贷款公司、保险中介在内约18000家机构。
这一安排的主要考虑是:一是监管资源科学配置。相关法案明确审慎监管局实施“有重点的监管”,审慎监管“抓大放小”,对系统性影响较小的金融机构很难保证足够的监管关注和资源投入;而行为监管局对中小机构的监管资源配置相对均衡,可一并实施微观审慎与行为监管。二是降低中小金融机构承担的监管成本。审慎监管局和行为监管局的收入均来自对监管对象的收费,双重监管意味着中小机构监管费用、法律合规等更高成本,不利于中小机构发展。
(三)多种机制安排实现“双峰”之间的有效协调配合
“双峰”监管模式下,监管机构依不同目标而分置,自然会加大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目标之间协调难度,为此英国建立了多个层面的机制安排以加强“双峰”的统筹协调。
一是以立法明确监管分工与协作的总体框架。《2012年金融服务法案》明确,机构准入明确分工,具有系统性影响的、接受双重监管的金融机构准入由审慎监管局主导,不具有系统性影响的中小机构准入由行为监管局统一负责。任何监管规则制定必须经过审慎监管局和行为监管局沟通协商,确保监管的连贯和协调。若二者无法达成一致,由金融政策委员会仲裁。审慎监管局和行为监管局均可实施处罚,但审慎监管局有权否决行为监管局的处罚,如果该行动被认为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是签署监管备忘录并建立全方位的协调机制。公开信息显示,审慎监管局与行为监管局共同签署了5份监管备忘录。其中,2013年4月签署的、涉及二者总体协调的《行为监管局与审慎监管局的监管备忘录》明确要求建立多层次的协调机制。监管规制层面,行为监管局与审慎监管局相关部门每季度会面,就各自监管规则对另一机构履职的影响进行充分沟通协商。
监管执行层面,一般不进行联合监督检查,确保二者在工作目标、重点和文化上“泾渭分明”,但对双重监管的机构建立“监管联席会”,定期进行信息沟通与协调。信息共享层面,成立联合数据管理委员会,每季度举行会面,就监管数据的采集与共享机制充分协商。
审慎监管局否决行为监管局的处罚之前必须向行为监管局进行解释,相关决定必须由审慎监管委员会做出(行为监管局局长是该委员会成员)。根据监管备忘录的要求,行为监管局与审慎监管局建立了覆盖战略和操作不同管理层级的协调机制(附表1),在备忘录协调、数据共享、双重监管、争端解决等方面有常态化的合作安排。
表1 审慎监管局与行为监管局签署的监管备忘录
签署日期
备忘录名称
签署机构
1
2013年4月
行为监管局与审慎监管局的监管备忘录
审慎监管局、行为监管局
2
2013年4月
分红保单的监管备忘录
审慎监管局、行为监管局
3
2013年4月
国际组织合作备忘录
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审慎监管局、行为监管局
4
2015年4月
支付系统监管备忘录
英格兰银行、行为监管局、支付系统监管局、审慎监管局
5
2015年4月
市场与市场基础设施监管备忘录
英格兰银行(含审慎监管局)、行为监管局
资料来源:英格兰银行
三是主要领导交叉任职。作为英格兰银行下设的,分别负责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金融政策委员会和审慎监管委员会,都将行为监管局局长列为有投票权的委员会成员;而行为监管局董事会也将英格兰银行主管审慎监管的副行长(兼审慎监管局局长)作为非执行董事。
表2 英国“双峰”监管交叉任职情况
金融政策委员会
(FPC)
审慎监管委员会
(PRC)
行为监管局(FCA)
董事会
成员
共13名成员,包括英格兰银行行长、英格兰银行主管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市场与银行、审慎监管(兼审慎监管局局长)的4位副行长、1名来自英格兰银行的执行理事、行为监管局局长、以及5名外部专家和1位财政部指定、无投票权的成员。
共12名成员,包括英格兰银行行长,英格兰银行主管金融稳定、市场与银行、审慎监管(兼审慎监管局局长)的3位副行长、行为监管局局长、以及7名外部专家。
共11名成员,行为监管主席、局长、负责策略和竞争政策的主管为执行董事。另有8名非执行董事。英格兰银行主管审慎监管的副行长(兼审慎监管局局长)作为非执行董事参与。
资料来源:英格兰银行、行为监管局
实践中,审慎监管局与行为监管局坚持独立履职为主,在交叉领域联合调查、相互配合,监管成效得到审计部门的肯定。公开信息显示,绝大多数处罚案例中(附表2、附表3),二者基于差异化的监管目标分头检查、分别处罚。同时涉及两家机构的仅有2例,此时审慎监管局与行为监管局联合调查、分别处罚。影响力较大的案例是2012年皇家苏格兰银行计算机系统崩溃事件。该事件不仅影响了约650万银行客户,直接损害金融消费者权益,还对支付系统和银行同业市场产生冲击,威胁金融稳定。行为监管局和审慎监管局展开联合调查,并于2014年分别对皇家苏格兰银行处以4200万英镑和1400万英镑罚款。
英国审计署于2014年和2015年对行为监管局和审慎监管局在日常监管中的协调合作进行评估,给予很高的评价。但也指出在数据信息的共享、管理和使用效率上仍有改善空间。
四、英国“双峰”监管模式的启示
英国曾经引领金融监管与中央银行分离的改革潮流,本轮金融危机后痛定思痛,大刀阔斧地改革重塑金融监管体制,形成“双峰监管+超级央行”的监管框架,经历了中央银行和审慎监管先分离再整合的完整轮回,其经验教训值得深入研究。
一是中央银行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核心作用不可替代。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央行单一目标制、金融监管与央行分离的理论基础。事实证明中央银行只管通胀是不够的,不管金融稳定是不行的。正如IMF前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指出,所谓中央银行多目标冲突可通过提高央行政策透明度和完善治理解决,如果因此将金融监管与中央银行分离得不偿失。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核心地位逐步确立。即使是在法制完备、强调分权制衡、公司治理健全的英国,也认识到不通过央行统筹、仅仅依靠协调机制是不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因此通过两轮改革将英格兰银行打造成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微观审慎于一身的“超级央行”。二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要兼顾理想与现实。
英国的“双峰”监管体制既坚持了微观审慎与行为监管相互独立的理念,又充分考虑到审慎监管“抓大放小”的资源约束、中小机构接受双重监管的成本压力,对中小机构实施事实上的统一监管。这是既坚持理想目标,又充分立足实际的理性选择。三是“双峰”监管中明确监管目标的做法值得借鉴。
“双峰”监管通过明确监管机构目标、微观审慎与行为监管各自统筹,从而实现监管全覆盖、消除监管盲区、抑制监管套利,能有效弥补了分业监管、机构监管模式下监管分割分裂的内在缺陷,值得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参考借鉴。
更多金融市场分析,欢迎点击
“阅读原文”,加入我的圈子
- 从头到脚一身蓝,英国凯特王妃参观妇产科学院,遇到女儿接生婆
- 全球央行放水:中国经济遭“十面埋伏”
- 央行:资本补充债券特定条件下可减记或转股
- 英国警方:失联中国博士生闫思宏已死亡 已发现尸体
- 在英国有没专门帮人代写英文report的?有知道的大神吗?
- 美国两年内或取代俄罗斯成全球最大产油国,英国亦不甘示弱
- 专做英国留学的中介 优越留学真的很好吗
- 去年年底签了英国访友签证,被拒签,怎么办
- 外国人如何在英国买房谁比较熟悉
- 怎样才能从英国或印度代购到处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