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精修“天眼”护航旅客返程路



2月17日大年初二20:10分,重庆市室外温度只有5摄氏度,重庆北火车站前,旅客已是熙熙攘攘,大家脸上洋溢着归家的喜悦或者是对新一年工作的美好憧憬……而离此地20公里外的重庆车辆段内,一群铁路职工正准备奔赴作业点,开始他们精修“天眼”的“凌点行动”。



新春走基层丨精修“天眼”护航旅客返程路



据了解,天窗修是指列车运行图中不铺画列车运行线或调整、抽减列车运行,为施工和维修作业预留的时间,也称为“天窗点”,主要用来维修设备和施工作业。按车辆系统5T维修小组职工的行话来说这个作业过程就叫“凌点行动”,当然这个5T维修小组就叫“凌点”小组。



工长刘小琦带着驻站联络员朱强国、现场防护员贺俊璋、司机黄文、作业人员黄钦、唐家俊组成了5人作业小组,前往重庆北渝利场,渝利线下行开展5T设备巡检,计划时间2月18日凌晨1:00~4:00,共180分钟。

刘小琦说:“我们小组主要检修TEDS、TVDS等动客车远程检测系统,就是所谓检修动客车的“天眼”。目前,每个探测点都有一套检测设备,它的原理是在客运列车进站前的铁轨线路上安装高速摄像机,将车辆部件(车钩连接、转向架、制动、车底悬吊等装置)拍摄下来,形成完整的列车行走图像,同步传输至室内终端,给我们TEDS和TVDS的动态检车人员分析,判断,处理,实现故障的早期预警,以达到最大程度排除动客车运行安全隐患的目的。”

2月17日21:10分在经过近3小时的车程“凌点”小组到达了行动地点磨心坡车站。“提早准备、提前到达”是“天眼”检修关键点。



大年初三凌晨零点30分,离“凌点行动”不到30分钟时间。工长刘小琦端出早以泡好的浓茶,为包括自己在内的5人小组一一满上一杯,这是他们组的开工惯例,像是古代将士出征的壮行酒,大家打起精神以最严谨的态度进行检查。



新春走基层丨精修“天眼”护航旅客返程路

1点整,“凌点”小组成员在现场防护员的带领下从站台入网,前往设备作业地点。到达目的地后,防护人员首先通过驻站联络员共同确认线路安全后,设置好防护信号,选好防护位置。随后刘小琦下达“行动”命令,“战斗”正式打响。

黄钦刚用AEI磁场测试仪测试完设备,用笔记本做好了详细的记录,又从挎包里拿出防雷模块测试仪,进行着整套5T设备防雷专业的数据测试。而唐家俊则配合着刘小琦从工具包里,拿出仪器测量着远近端磁钢(车轮传感器)安装尺寸数据测量、用专用清洁器具清洁着传感器探头、测量触发箱发送频率、检查沉箱开关门动作、检查相机模块、除尘风机、补偿光源、散热风扇、沉箱水泵、激光器等工作,整个过程三个人一气呵成,“天眼”系统的室外检修大约持续了100分钟。

容不得多做休整,紧接着就是机房检修部份。远控机房作为检测数据分析、传输的主体,定期的清洁检测是保证设备正常运作的关键。主服务器、控制机、采集工控机、电源箱、触发箱、车轮传感器接收端、防雷模块、磁盘阵列、视频监控系统、电源涌动箱,尽管室外温度只有5度左右,按照检修流程走下来,,大家在狭小的室内空间热的里早已面红耳赤。直到刘小琦一句“作业完毕”,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以前采用人工检修的方式,在列车入库或停站期间,检车员手持检车锤一个个零部件查看,风里来雨里去,每个班至少行走十几公里。”曾从事过客车检车员的贺俊璋一边回忆一边说道。自从“天眼”出现以后,我们 5T维修小组虽然要辛苦点,但可以让动车、普速客车的的“巡诊医生”变成“坐诊医生”了,效率提升了,精确提高了,劳动强度却降低了,更能保正动客车的安全运行。

他们或是经验老道的老师傅,

或是初出茅庐的小年轻,

或是妻儿在千里之外的爸爸,

或是父母在家翘首以盼的儿子,

但是在这里,

他们最最重要的身份是5T维修小组。



为了成千上万的旅客

能归家团圆或者返回工作岗位,

他们坚守在各自的岗位,

仔细查找设备故障,

为其它专业的同事

消除车辆安全隐患打下基础,

用手中的工具守护着列车的运行安全。



新春走基层丨精修“天眼”护航旅客返程路









文中新闻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编辑:朱丽

审核:管晶晶

新春走基层丨精修“天眼”护航旅客返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