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魏国的后五位君主,只有魏安釐王比较软弱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战国时魏国的后五位君主,只有魏安釐王比较软弱》。来源是史隐。

战国时魏国的后五位君主,只有魏安釐王比较软弱。软弱|魏安|公元前---


战国时期按主流的史学观点为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间段魏国的君主有九位:魏桓子、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魏襄王、魏昭王、魏安釐王、魏景湣王、魏王假。笔者在前两篇文章介绍了前四位,本文接述其余五位。

第五位:魏襄王为魏惠王之子,

战国时魏国的后五位君主,只有魏安釐王比较软弱。软弱|魏安|公元前---

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他在位之时,魏国土地没有丧失,魏国兵力也在增强。魏襄王时魏国与秦三战两和的过程中,魏国国力是如何复苏的。

软弱|魏安|公元前---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战国时魏国的后五位君主,只有魏安釐王比较软弱

影视剧中的魏襄王

第一战、从公元前318年到公元前314年,三晋与秦大战。公元前318年,魏襄王即位之后,继承了魏惠王后期的外交政策,合纵攻秦。魏、韩、赵、楚、燕相约起兵攻秦。这是东方国家的第一次合纵,虽然失败,但还是对抗秦东扩起到了积极作用。公元前317年,秦攻韩赵联军于修鱼(今河南原阳县),齐攻赵魏联军于观泽(今河南清丰县)。这一年,虽然三晋战败,但秦国也并未占领修鱼,齐国也并未占领观泽。因为从以后史书的记载来看,此二地还属三晋。究其原因,秦孤军深入,后又被三晋击回函谷关;齐国还不是三晋联合的对手。

软弱|魏安|公元前---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战国时魏国的后五位君主,只有魏安釐王比较软弱

公元前316年,魏国军队应当有一次反攻,因为上一年,秦军与韩赵激战于修鱼,韩赵联军被斩首八万二千,秦军当也损失不少。并且公元前315年,《古本竹书纪年辑证》记载:“今王四年,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即阳,战国魏邑,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南),向为高平(今河南济源市南)。”从韩归还魏地,能看出来公元前316年魏国军队有一个收复西方失地的过程。之所以被韩占领是因为公元前317年秦军西进过程中韩为抗秦主力,而魏为东方与齐战的主力。所以魏国在主力东调之时,把西方的一些据点让韩国来防守。现在韩军损失太大,魏军在结束东方战事之后,又集中兵力西进击秦,收复东方失地,同时韩国把原来的一些魏地还给魏,魏国在阳和向筑城以抗秦。

公元前314年,秦国军队展开了反攻。《史记魏世家》:“秦使樗里子伐取我曲沃(今河南陕县西南),走犀首、岸门(今山西河津西)。”同一年,韩也与秦战于岸门。当是韩魏联军与秦军在现在的山西河津与秦作战,韩魏战败。岸门之战非常惨烈,秦国进攻了一年,才占领岸门,斩首韩军一万,魏军成功撤离保存了有生力量,这表明秦国东扩受到了韩魏的顽强抵抗。这次战败之后,韩魏与秦进入了疆持阶段。从公元前318年到公元前314年,秦与三晋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战争,双方兵力损耗非常大,秦国虽然取胜,但秦国东扩没有成果,如要东扩还得继续与三晋大战,双方拉锯战之下,秦也不会有结果。所以双方选择了和解。

第二阶段,秦与魏进入了魏襄王时的第一次和解期(从公元前313年—公元前308年)。公元前313年,《史记魏世家》:“秦 [来]立公子政为太子。与秦会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朝邑镇西南二里)。”魏国和韩国打不过秦国向秦求和。秦国之年以答应是因为秦国从公元前318年到公元前314年,与三晋连战五年,兵力损耗也非常大,但并没有占领东方领土,秦国要调整扩张方向。公元前312年,秦国开始攻楚。夺楚国汉中之地。公元前312年,韩魏助秦攻楚,南至邓(今湖北襄樊襄阳邓城)。

公元前312年,魏国“击齐,虏声子於濮。与秦击燕。”可见魏国此时国力还是很强的。百万大军不是吹出来的。公元前311年,魏国又攻卫,拔列城二。《史记魏世家》:“伐卫,拔列城二。”《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八年,翟章伐卫。前310年,《史记魏世家》:“与秦王会临晋。张仪、魏章皆归于魏。”前309年,张仪死于魏。公元前308年,魏襄王又与秦武王会于应地。继续与秦保持友好关系。公元前307年,《史记六国年表》:“魏太子往朝秦”。但在同一年,“秦击魏皮氏,未拔而解。”秦魏又进入了战争期。

第二战、从以元前307年到公元前303年,秦魏进入了魏襄王时的第二个战争期。秦国在和楚成功和休养生息了四年后,于公元前308年,发重兵攻韩宜阳,同时与魏会于应,以避免魏国帮韩国。而魏国于公元前307年还派太子朝秦,秦国成功分化韩魏。韩军苦战一年,于公元前307年被斩首六万,韩国战败。秦国占领宜阳和武遂(现在山西垣曲南)。当韩军主力被秦消灭后,秦国马上暴露出本来面目,开始攻魏。公元前307年,《史记魏世家》:“魏哀王十二年,秦来伐我皮氏(今山西河津南),未拔而解。”秦国在打完韩国后马上来攻打魏国。魏国的和平幻想破灭。其实这本来就是秦的既定策略,攻韩之后攻魏。《古本竹书纪年辑证》记载:“今王十二年,秦公孙爰率师伐我,围皮氏,翟章率师救皮氏围。疾西风。”《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十三年(前306年),城皮氏。秦内乱,杀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壮。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在今河南登封市西南)。翟章救郑,次于南屈。”韩魏在外敌面前再次联合,秦国慑于韩魏联合,归还韩国武遂。前305年,秦楚会盟于黄棘,同时《史记魏世家》:“秦来归武王后。”表明秦要对魏发动大的进攻了。前303年,《史记》:“秦拔我蒲反、阳晋、封陵。”秦攻魏,取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晋阳(在今山西芮城县西)、封陵(今永济西南黄河渡口)。又再度攻取韩地武遂。同年,齐、韩、魏因“楚负其纵亲而合于秦”(《史记·楚世家》),三国联合攻楚。楚怀王以太子横为人质,向秦求救。秦遣客卿通率兵救楚,三国军队退去。公元前302年,韩魏迫于秦的压力,再度向秦求和。

第二和、公元前302年,韩魏迫于秦国的进攻和秦楚联盟,向秦求和。前302年,《史记六国年表》:“魏与秦会临晋,复归我蒲坂。韩太子婴与秦王会临晋,因至咸阳而归。”

公元前301年,秦攻韩取穰(今河南邓县)。齐国乘机联合韩魏。而韩魏也迫于秦国军事压力选择与齐结盟。为什么呢?因为秦楚联盟的形成对齐国形成极大威胁,同时秦国东进是必然要消灭韩魏的。而公元前301年,秦国进攻韩国的穰,就是一个信号,这件事把韩魏逼向了与齐国结盟。其实公元前303年,韩魏齐三国就结盟攻打楚国,但由于秦救楚,三国军队退去。楚国为了表示感激,送太子横入质于秦国。公元前302年,韩魏本来又倒向了秦国一边,但是公元前301年,秦国又攻韩国的穰,所以就把韩魏逼得与齐结盟。而这件事的运作者就是齐国之相孟尝君。

在合纵成功后,孟尝君就向楚国发动了攻势。公元前301年,三国对楚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垂沙之战。齐、韩、魏联军进攻楚国的方城(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双方隔沘水(在今河南唐河境)列阵,相持达六个月之久。齐将匡章派人探测水情,楚军射箭,齐军不能靠近。后来有牧羊人告诉匡章楚军多之处为水浅之处,匡章大喜,派精兵夜袭楚军,在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楚军,楚将唐蔑被杀。联军乘胜攻占重丘(今河南沁阳北)、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楚国宛、叶以北的土地为韩、魏两国夺取,楚怀王派太子横为质子于齐求和。而楚国的盟友秦国,并没有救楚,反而借口楚太子横逃回楚国,也进攻楚国,并于公元前300年取楚襄城,杀楚将景缺。齐韩魏三国败楚之后,把下一个目标指向了秦国。

软弱|魏安|公元前---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战国时魏国的后五位君主,只有魏安釐王比较软弱

第三战、前299年至前296年,魏两次与齐韩合纵攻秦。公元前300年,楚国败于四国之后,于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又与秦国会盟。结果这次会盟,楚怀王被他的外甥和妹妹给扣在了秦国。秦国乘机大举攻楚,取八城,下一年又取楚十六城。前299年,韩魏与齐会于韩国,正式结盟,并立韩公子咎为韩国太子(原来的太子婴亲秦)。公元前298年,韩魏齐合纵伐秦,攻至函谷关,黄河、渭河之水绝一日,可见战争之激烈。而司马迁在这里又用了他的“隐笔”,没有写战争的结果,也没有写死了多少秦军,只写了一个河、渭绝一日。这场战争秦军战败。公元前296年,三国再次击秦,秦军再败。这次秦军被打的招架不住了,开始求和。秦国归还了韩国武遂和河外(黄河以南)之地,归还了魏国河外和封陵之地,秦国势力退出函谷关。那么三国为什么不乘势攻秦呢,因为三国不团结。

软弱|魏安|公元前---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战国时魏国的后五位君主,只有魏安釐王比较软弱

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去世。子魏昭王即位。我们纵观魏襄王之世,魏国是没有丧失土地的。并且也没有魏国被秦军斩首多少的记载,所以魏国在魏襄王时期国力是有所恢复的。这归功于魏襄王的外交政策,虽然有的时候并不光彩,如韩与秦激战而不救,但客观上保存了魏国的军队,为公元前296年的合纵胜秦奠定基础。谥号为襄:辟地有德曰襄 、甲胄有劳曰襄、 因事有功曰襄 、执心克刚曰襄 、协赞有成曰襄 、威德服远曰襄,魏襄王是名符其实的。

第六位:魏昭王(前295年—前277年)

战国时魏国的后五位君主,只有魏安釐王比较软弱。软弱|魏安|公元前---

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去世。子魏昭王即位。下面是《史记》所记载的魏国在魏昭王时期失地记载:前295年,昭王元年,秦拔我襄城(今许昌襄城)。前293年,佐韩击秦,秦败我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将喜。前290年,韩与秦武遂地方二百里。魏入秦河东地四百里。前289年,秦客卿错击魏,至轵(今河南济源),取城大小六十一。前287年,秦拔我新垣(山西垣曲)、曲阳(河南济源西十里)之城。前286年,魏纳秦安邑(今山西夏县)及河内(今山西南黄河北一部分)。前283年,秦拔我安城(今河南原阳),兵至大梁(今河南开封)而还。前276年,安釐王元年,秦拔我两城。

软弱|魏安|公元前---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战国时魏国的后五位君主,只有魏安釐王比较软弱

那么为什么魏国在魏襄王时土地没有丧失,并且在公元前296年,还收回河外和封陵;而到魏昭王即位后,国土开始大面积丧失。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韩魏联军被斩首24万,是魏国之后国土大面积丧失的主要原因。这二十四万人是韩魏防守西方的有生力量,一旦被屠杀,韩魏很难在短期之内再组织一支防守西方的大军。并且韩国在前二十年内连损十五万军队,所以这二十四万应当是以魏军为主,从主将为魏将犀武,也就是公孙喜也能看出来。魏国在魏襄王时,打不过就跑、就求和,懂得保存有生力量,终魏襄王世,是没有被秦斩首多少万的记载的,而魏昭王一上台,就被斩首了最少十二万(从韩魏各一半推测)军队。

第二、失败的外交政策。魏襄王时继承了魏惠王后期合纵抗秦的外交政策,所以有三次合纵抗秦之事,第一次是公元前318年,第二次是公元前298年,第三次是公元前296年。最后两次是成功的,魏国收复了河外与封陵。但魏昭王即位后,没能成功的团结齐国,在秦的大举进攻面前单凭魏韩之力与秦作战,是无法打败秦国的。

第三、缺少将才。历史上不缺以少胜多的案例,更何况伊阙之战韩魏以二十四万大军对白起十万秦军,其实伊阙之战,魏韩是应该战胜的,但魏韩不能很好的团结协同作战,最后被秦军各个击破。魏将公孙喜与秦将白起相比,军事才能上是有差距的。魏国还是像魏惠王时,人才外流,可用之才很少,而在魏襄王时起用的厉害战将犀首、翟章这时也有可能去世。历史证明,有时候将才很重要,像战国时赵国有赵奢、廉颇、李牧,秦国有白起、王剪。而魏国后期再无名将出现。曾几何时,魏国吴起以五万军队击败秦国五十万大军,而现在,秦国十万人屠杀韩魏二十四万大军,真是时过境迁。这次大屠杀,从数目上看是仅次于长平之战的一次,韩魏因此而失去的抗秦的能力,以后只有挨打的份了。

第四、魏襄王在公元前296年,虽收回河外和封陵,韩国也收回河外和武遂(山西垣曲南),但没有全部收回秦国在函谷关外所占的城池,这就为秦国进攻韩魏提供了东方军事据点,秦军不用长徒跋涉。东西方交通要道宜阳就没有收回。而宜阳是中原军事重镇。韩国以前就常年驻扎十万大军,并且城池坚固,在军事上地位非常重要,可南进、可北进、可东进,公元前307年,秦军屠杀六万韩军得到次城。而公元前296年,韩魏也没有乘秦军求和收回宜阳,这就相当于让宜阳秦军可以与函谷关以西的军队对韩魏山西南端的领土形成包围之势,这就是为什么秦国在魏昭王时期首先侵吞了魏国的河东与河内之地,让魏国西方领地尽失。秦军的策略是先在伊阙打败韩魏军队、占领伊阙(今洛阳南)这就断了韩魏通过伊阙北上和西进之路。然后秦军又占领了轵城、新垣和曲阳,也就是现在河南济源和山西垣曲,将魏国东西方领土从中斩断,并对魏西方领土形成包围之势。最后夺取魏国河东和河内之地。

软弱|魏安|公元前---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战国时魏国的后五位君主,只有魏安釐王比较软弱

魏国在魏昭王前期失地六百里:河东四百里,河内二百里。秦军继续东进,于公元前283年占领安城(今河南原阳),兵临大梁城下而还,魏国已真正的沦为二流国家,战国历史进入了秦最强,赵楚第二,齐魏韩燕第三等的时代。

第七位:

战国时魏国的后五位君主,只有魏安釐王比较软弱。软弱|魏安|公元前---

魏安釐王(前276年——前243年)。

公元前276年,魏安釐王元年,秦对魏发起了进攻,白起为将拔魏两城。同一年,赵也对魏发起了进攻,先是楼昌为将,攻魏几(今河北大名东南),没有攻克,十二月赵廉颇为将,将几攻克。

公元前275年,秦相穰侯又拔魏二城,一直打到大梁(开封)城下,韩国派暴鸢率军救魏,被秦军打败,斩首四万,暴鸢逃入开封;赵廉颇为将,攻克魏的房子(河北高邑县西南十五里房村)、安阳(河北临城县南)。面对秦、赵两面进攻,魏安釐王无奈之下割让温(河南温县)等三县(另两地没有记载),向秦求和。

公元前274年,秦派客卿胡继续攻魏,拔魏卷(今河南南阳叶县)、蔡阳(今河南上蔡县西南)、长社(河南长葛市东),还有一城不知何地,共拔四城,斩首魏军四万。同一年,赵国没有攻魏,但进攻齐国,燕周为赵将,攻取齐国昌城(河北冀州市西北)、高唐(山东禹城市西南四十里)。

公元前273年,魏、赵联合进攻韩国华阳(今河南新郑市北四十里华阳砦),华阳距韩国首都新郑仅四十里,魏赵这是要灭韩,韩国向秦国求救,使者不绝于道,秦国开始不救。后来韩相请陈筮出使秦国,终于说动秦国出兵救韩。《韩世家》韩釐王二十三年:“赵、魏攻我华阳。韩告急於秦,秦不救。韩相国谓陈筮曰:‘事急,原公虽病,为一宿之行。’陈筮见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为公之主使乎?夫冠盖相望,告敝邑甚急,公来言未急,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佗从,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公无见王,请今发兵救韩。’八日而至,败赵、魏於华阳之下。是岁,釐王卒,子桓惠王立。”秦国派白起率大军救韩,以日行百里的速度而八日至华阳,打败魏芒卯军,并斩首魏军十三万,芒卯逃走,赵军两万被沉河,赵将贾偃被俘。魏将段干木主张求和,苏代劝说魏安釐王不要割地求和,安釐王不听,魏割南阳(河南南阳市周围)以和。《魏世家》魏安釐王四年:“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玺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对曰:‘王独不见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矣。今王曰'事始已行,不可更',是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

软弱|魏安|公元前---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战国时魏国的后五位君主,只有魏安釐王比较软弱

秦从南包抄魏国,夺魏南阳地

秦国在通过对韩魏一系列的战争之后,把韩魏从楚国所夺之地尽数归秦,于是于公元前273年置上庸郡,于公元前272年置南阳郡。《秦本纪》秦昭王三十四年:“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迁居之。”《秦本纪》秦昭王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同时也能看出来,秦国暂时结束了对韩魏的战争,因为秦于公元前272年佐韩、魏、楚伐燕。这也说明在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后,韩、魏通过割地给秦的方式与秦议和了。上庸与南阳之地很大,以这两块大的土地议和,秦答应了。这就像以前魏国每当一支重军被屠杀就会以一大块土地求和一样。公元前331年被屠八万大军,割河西给秦;公元前293年被屠二十四万,割河东四百里给秦。每次秦得到一大块地就会答应魏的求和。而此时秦国穰侯掌权,还没有采取远交近攻之策,所以秦在与韩魏议和之后,把战争的矛头指向了齐国。

公元前271年,《秦本纪》秦昭王三十六年:“客卿灶攻齐,取刚(山东宁阳县东北三十五里堽城坝)、寿(山东东平县西南),予穰侯。”这就使穰侯在东方的土地扩大了,穰侯原来在东方领有陶地,也就是现在山东定陶。这就是范雎说的,秦国作战有只为穰侯作战的目的,范雎针对性地提出了远交近攻。公元前269年,范雎在秦开始得到任用,秦昭王开始采用他的建议。公元前268年,秦拔魏怀(今河南武陟县西南)。公元前266年夏,攻魏,取邢丘(河南温县东)、怀。秦魏开始在今河南济源与焦作之间争夺土地,而这一带是秦魏交界之处。这两年的魏秦交战也有秦昭王为范雎复仇之意,也就是逼魏国杀掉范雎的仇人、魏国的相——魏齐,大家可以参笔者文章《战国时魏国流失的八个人才,其中有七人打得魏国衰落》。

软弱|魏安|公元前---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战国时魏国的后五位君主,只有魏安釐王比较软弱

《大秦帝国》中范雎

公元前265年,范雎成为秦相,宣太后被打入深宫,穰侯被逐于陶,秦昭王采用范雎的远交近攻,对韩首先发起猛攻。前264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秦军一直攻到韩国陉(山西曲沃西北),并在汾河旁筑城。前263年,秦取攻韩南阳(今河南南阳一部分)。同一年,秦击韩於太行,韩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前262年,秦五大夫贲攻韩,取十城。韩国太行道被秦攻取之后,韩国土地被从中斩断,上党及周围之地韩国已无力再守,韩国尽失现在山西临汾、晋城、长治之地。赵国在接受了韩国上党之地(十七城)以后,也替韩国接受了秦军的进攻。秦国是不会容忍自己的战果被赵国得到的。因为秦夺韩之太行道的目的就是韩国北地,这相当于四分之一的山西。并且北地不为秦所有的话,秦攻韩国南部背后是受敌的,不安全,所以对于秦国来说,只能与赵争夺上党。双方在上党地区展开了火拼。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家是知道的,秦赵倾全国之力在此血拼三年,秦国坑杀赵军四十五万,东方唯一能与秦抗衡的国家衰落了,无力再与秦战。之后白起本来想攻下邯郸灭赵,但范雎受了赵国贿赂,也为了自已在秦国地位,阻止了白起。之后,赵国并没有兑现向秦求和时答应给秦的城池,秦昭王大怒,再次攻赵,但已失灭赵良机,赵国已经组织起抗秦军队,楚魏也答应救赵。公元前257年,联军大败秦军,并乘势追击,三晋收回部分河东失地,秦与晋双方基本以汾河为界。

软弱|魏安|公元前---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战国时魏国的后五位君主,只有魏安釐王比较软弱

《大秦帝国》中穰侯

软弱|魏安|公元前---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战国时魏国的后五位君主,只有魏安釐王比较软弱

《大秦帝国》中白起

从公元前256年开始,秦国又对韩赵展开猛攻。前256年,秦将军摎攻韩,取阳城(河南登封市东南告城镇附近)、负黍(河南登封市西南大金店镇),斩首四万;攻赵,取二十馀县,首虏九万;攻西周,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於周。前255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前254年,韩王入朝(秦),魏委国听令。前250年,秦拔赵榆次三十七城。前249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使蒙骜伐韩,取成皋、荥阳、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前248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前247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王龁攻上党。初置太原郡。自此年,秦国把公元前257年为三晋所夺回之河东地(山西东南部)又全部夺回。在此形势下,东方各国又形成了一次合纵,在魏国信陵君的带领下,率领魏、赵、韩、燕、楚五国军队与秦进行了河外(今山西南黄河之外)之战,击败秦军,秦将蒙骜败逃,直追至函谷关,三晋又收回部分失地。秦用反间计于魏国,派人入魏祝贺信陵君为王,这根本是没有的事,但是魏安釐王免去了信陵军的将军之职,合纵伐秦失败。东方错失一次翻盘机会。之后秦国再次反攻,夺取失地。前246年,秦王政初立。秦拔赵晋阳(太原)。前245年,秦麃公将卒攻魏卷,斩首三万。前244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王齮死。十月,将军蒙骜攻魏氏篸、有诡。岁大饥。

第八位:魏景愍王(前242年——前228年在位)

战国时魏国的后五位君主,只有魏安釐王比较软弱。软弱|魏安|公元前---

。前243年,魏安釐王卒,太子增立,是为景愍王。信陵君无忌卒。秦乘机拔魏篸、有诡。前242年,秦将军蒙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魏国在魏景湣王元年,失去二十城,魏都大梁以西之地尽失。

软弱|魏安|公元前---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战国时魏国的后五位君主,只有魏安釐王比较软弱

第九位:魏王假(前227年——前225年在位)。前228年魏景愍王去世,太子假即位。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将王翦率军攻大梁城,魏将龙阳领兵,拼死抗秦,阻秦军十余日,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城内死伤无数,魏王假终兵败而降,魏国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