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联手巴菲特、摩根大通,技术巨头如何继续冲击美国医疗?

你要看的是不是《亚马逊联手巴菲特、摩根大通,技术巨头如何继续冲击美国医疗?》?如果是,那就说明你找对了,缘分啊,继续往下看吧。。。健康摘要: "医学界",600万中国医者的精神家园


正文开始:

亚马逊联手巴菲特、摩根大通,技术巨头如何继续冲击美国医疗?

亚马逊会像颠覆有形书本市场以及零售行业一样,再度重塑医疗健康行业吗?

众所周知,美国医疗行业占其GDP接近20%,医疗费用高昂,其人均每年医疗支出高达9400美金左右,远远超出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包括欧洲(4135美金),日本(3703美金)

[注:中国为420美金]

。美国的医疗行业也存在许多壁垒,一般企业很难进入。随着医疗费用不断走高,威胁到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降低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就成了美国政府、医学界非常关心的问题。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美国各大技术巨头纷纷不断尝试挑战医疗界,欲借助各自技术优势来撬开市场,提供价值。

最近美国在线零售业巨头亚马逊(Amazon)再度发布消息,将进军美国医疗行业的医疗设备供给市场。

人们不禁发问,亚马逊会像颠覆有形书本市场以及零售行业一样,再度重塑医疗健康行业吗?让我们从分析本次亚马逊的大动作开始,进一步观察美国科技巨头对医疗行业的攻势。

2018年1月: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公布联手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以及杰米戴蒙的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成立一家联合风险企业(截至发稿日,该企业待命名)用以降低三家公司美国雇员们的医疗保健成本(注:根据公共数据,三家公司全球一共雇员117万7千余人,外界估计其年度医疗消费为150亿美元)。简而言之,新企业旨在为雇员提供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全新健康保险。外界一直认为,如果行之有效,那么他们将会延展这一健康保险选项给其他公司。而让这发生的关键,则是仰仗同为科技巨头和供应链优化大师的亚马逊。

亚马逊联手巴菲特、摩根大通,技术巨头如何继续冲击美国医疗?

(从左至右:戴蒙,贝索斯,巴菲特)

首先简要介绍下美国医疗系统大局。在世界发达国家中,美国医保系统可以说是与众不同,原因在于其有众多保险机构,资金来源复杂,并非是个“全民医保”的系统,而由联邦政府,州政府,私人商业保险共同承担所有医疗消费。这其中其高昂的医疗服务价格被最为诟病。这里姑且阐述背后主要原因之三:一是新科技和处方药物的研发成本之高被转移嫁接,二是有过多需要反复治疗的慢性疾病病患占用了大量医疗资源,三是其纷繁复杂的保险细则和收费过程衍生出的行政管理费用。

那么以亚马逊为首的三位首席执政官将如何带来新的改变和冲击?本次合作的细节并未对外界过多透露,但根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直接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和制药商谈判新的价格

在美国,由于处方药和手术治疗价格信息的高度不透明,很多人可能会在拥有雇主医保并按月缴纳保费的前提下看完医生后陆续收到来自医生,化验公司,医院以及药房雪片般的账单,让人直呼“身为中产却看不起病”。制药商作为处方药物的价格制定者,其实与雇主和和保险公司们有谈判过后的回扣和折扣,消费者不会清楚他们账单上500美元的药物,背后的实际支付价格可能只有50美元。而这三家来自不同行业并且以前从未直接涉及过医疗行业的巨头联合即将带来的是:亚马逊的前沿信息科技,摩根大通的精专财务管理,以及伯克希尔在保险行业的资深和权威经验。此外,三家企业联合起来的美国雇员巨大基数也将给他们对医疗服务提供者提供了极大的谈判资本。

2.利用科技减轻消费者预约医生咨询的负担,并让他们更好获得关于医生、手术和处方药的价格和质量信息之后再做决定

很多人可能会惊讶发现,美国医院,医生办公室,保险公司们在今天依然每天使用类似于传真机这样的过时技术。熟悉亚马逊网站上一键购买功能的我们,当将来发现亚马逊让医生,医院和实验室们一键就能群组化生成账单时一定不会惊讶。同时,亚马逊大可利用它现在独占鳌头的云技术来存储所有顾客的医疗记录,方便提取的同时也能节约成本。

然而最近是否只有亚马逊对医疗有大动作?其实谷歌母公司Alphabet、苹果、Facebook、微软都在医疗界摩拳擦掌,抢占地盘。人们对这些公司的认知目前还主要停留在可穿戴设备,比如苹果手表,记录穿戴者基本健康信息如心率、步数等等来检测个人健康的范畴,然而随着2018年的到来,科技巨头们将进一步深入医疗行业,而并非只做个人穿戴设备类似的外围业务。举个例子,苹果在1月24日宣布下次iOS升级即将带来一个新的重量级功能”Health records”(嵌入在现有的苹果自带的健康app中),允许iPhone持有者把自己在医院和诊所看病的病历和iPhone自己搜集的用户健康资料统一放入手机管理。此举将大大方便日后病人对自己健康信息的了解和控制,对掌握自身健康状况以及及时就医产生积极影响。由于苹果在各个科技巨头中掌握着硬件优势,几乎每个人都有一台iPhone,本次的随身电子病历的技术突破将产生极大的规模效应,可能被大量用户采用。此功能也将进一步提高iPhone的价值。日后在iPhone中病人可以更加方便地管理自身健康信息,并且进一步参加各种临床试验,加快医学研究的进展。

亚马逊联手巴菲特、摩根大通,技术巨头如何继续冲击美国医疗?

(图片来自deepmind.com以及wareable.com)

除了苹果,其他巨头也不甘示弱,Alphabet旗下的DeepMind Health(总部在伦敦的人工智能公司)正在聚焦于用AI(人工智能)技术预测病人入院后的死亡率,并且致力于延长人类寿命的研究。Facebook正在致力于精神疾病领域的控制,比如Facebook具备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从用户的上网行为中预测他们是否有潜在的抑郁、自杀倾向,从而预防自杀。比如分析用户的Instagram的发表的照片的配色,Facebook的人工智能就可以识别用户是否具有抑郁倾向。同样,Facebook也在利用自身的社交网络优势来进军临床试验以及建设病人社区,在网上识别和聚集患有同样疾病的病人,通过给这些人提供网络社区以更好地分享对抗疾病的经验并且进行临床试验。

总结这些现象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以前科技巨头主要在临床医疗的相对外围区域,比如制造可穿戴设备,研发分析后台健康数据,开发传统电子病历系统等方面提供服务。业务模式也主要集中在和现有的医院/政府合作,或者内部创业/收购创业公司等方面。然而最新趋势告诉我们,现在科技巨头们正在有意识地深入医疗业务,尝试直接对个人用户提供直接医疗或相关服务来创新、优化地满足用户的健康需求。这得利于不断成熟的大数据技术以及硬件的不断升级,加上美国对医疗控费的强大需求。因此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必然会见到更多更革命性的医疗技术和服务创新。随着国内BAT等企业对医疗行业的不断增长的兴趣,他们也许也能从亚马逊等巨头的新动作中学到新的理念和技术,来进一步推动国内医疗服务的创新。虽然美国的医疗生态环境与中国有着极大不同,但他们的案例对国内企业和创新者仍具有参考、启示价值。

 作者简介:

陈梁,美国波士顿哈佛医学院附属医院-麻省总医院(MGH)外科研究Fellow,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医疗政策和管理)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曾在多伦多大学医学院、休斯顿贝勒医学院、纽约西奈山医学院、耶鲁大学医学院以及哈佛大学医学院等接受临床培训。

吴桢羽,美国波士顿Sapient咨询公司资深商业分析师。

参考文献:

1.http://money.cnn.com/2018/02/01/news/economy/amazon-health-care/index.html

2.http://dpeaflcio.org/programs-publications/issue-fact-sheets/the-u-s-health-care-system-an-international-perspective/

3.http://money.cnn.com/2018/01/30/news/companies/bezos-buffett-dimon-health-care-advice/index.html?iid=EL

               

版权申明 |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邮箱 | 

yxjtougao@126.com

商务合作 | 

021-58545118

▼不知不觉点个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