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上讲的以音声求我和念佛是否矛盾,看看大安法师的解答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金刚经》上讲的以音声求我和念佛是否矛盾,看看大安法师的解答》。来源是一言小哥。

《金刚经》上讲的以音声求我和念佛是否矛盾,看看大安法师的解答。大安|法师|念佛|如来|解答---


《金刚经》上讲的以音声求我和念佛是否矛盾,看看大安法师的解答。

《金刚经》上讲,“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问题的确是不少初学佛者十分困惑的,另外也是有些人以此质疑念佛。

大安|法师|念佛|如来|解答---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金刚经》上讲的以音声求我和念佛是否矛盾,看看大安法师的解答

看看大安法师答 :《金刚经》我们要善读,它是从诸法的空相去建立的,扫荡一切。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从真如理体方面来遣荡一切,它要遣荡那种对音声对颜色,这种色尘上的执著,执著它是见不到如来的。

如果“以色见我”,比如说佛有三十二相,紫磨真金色,如果执著这个三十二相、紫磨真金色就能见如来,那么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但是他不是如来。

“以音声求我”,音声是一种声尘,声尘是生灭的,它不可能和不生灭的如来相等的。所以从色相和音声上去求如来,是心外求法,是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有法身如来,有报身如来,有应化身如来,这里主要是指法身如来,是见不到的。这是从真谛空性的角度来让我们对色受想形识、色声香味触法进行扫荡,然后契入到自性理体。

净土法门却要让我们念阿弥陀佛,它要建立一种阿弥陀佛的身相;它要建立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它要我们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方位。好像《金刚经》所说的有矛盾,但是表面上有矛盾,实际上是不矛盾的。

大安|法师|念佛|如来|解答---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金刚经》上讲的以音声求我和念佛是否矛盾,看看大安法师的解答

为什么不矛盾呢?佛法一般要从两方面去展开去讲的:一个是理,一个是事。理事双备,真俗圆融。一个是从真谛的层面说,真谛的层面说是扫荡一切,不立一尘。一个是从俗谛的角度说,它要建立一切。《金刚经》般若空性是从空门进入的,所以它要扫荡;净土法门它是从有门施设的,这种有门就要建立相。但这个相不是我们凡夫的业力之相,这是阿弥陀佛的清净愿心里面显现的相,是从真空里面产生的妙有。这个妙有就等同于真空,真空妙有是一体两面。这叫“第一义谛妙境界相”。所以透过这样的一个妙有,就能够契入到法身如来,就是实相。

所以净土法门的方便就在于“指方立相,住相证果”。指示西方极乐世界,建立阿弥陀佛的音声之相,相好之相,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相。这些音声、弥陀的名号、极乐世 界依正庄严,都是实相的表现。所以住在这个相上,就能证到实相之果。

这就是法门施设的不同,但是它到家是等同一味。以上摘自大安法师对于《求生极乐世界是“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吗》。有得也指出,念什么佛都好,个人的因缘不同。念东方药师琉璃佛,西方阿弥陀佛等,都是念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也没有明确告知念得是哪一位佛。但是大势至菩萨讲述了最初修行佛法的因地,是以清净心修念佛法门,果地圆证无生法忍。现在和观世音菩萨以及阿弥陀佛,作为西方三圣,接引念佛往生的人。

大安|法师|念佛|如来|解答---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金刚经》上讲的以音声求我和念佛是否矛盾,看看大安法师的解答

经中的如来,是般若所显之实相如来。而净土宗,则是以彼世界佛之功德、显现身为缘。先求生净土,再求悟入实相。对于非利根人,也是换个条件非常好的修学环境。对于利根人,则可以如般舟三昧那样见佛,然后思维佛之无所从来从而悟入实相。

而《法华经·方便品》中也指出:“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而且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就提到念佛接引众生。如果断章取义的话,很多不是利根的人,想要解脱生死,不念佛以何度自己。同时念佛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和参禅一样殊途同归。

大安|法师|念佛|如来|解答---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金刚经》上讲的以音声求我和念佛是否矛盾,看看大安法师的解答

就像到一个地方,做客车也行,做高铁也可以。目的地是相同的,而且释迦牟尼佛成佛后,曾感慨,“奇哉,奇哉,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说明我们是本有佛性,佛陀说法多年,也是对不同根基的人说的。

自己适合哪种修行,可以选择哪种修行。为的都是找回佛性,佛性是不生不灭的。觉着佛陀,迷着凡夫。有生就有灭,不管用哪种正确的修行方法,找回自己的佛性,为的是了生脱死。佛在哪儿?六祖大师说,心外无别佛。念佛是心在念佛,是调伏自己的狂心,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同时念佛念的是自性弥陀,佛不是向外找,而是向内找。

感恩大大安法师释疑,感恩本师释迦摩尼佛,感恩阿弥陀佛,感恩东方药师琉璃佛,感恩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感恩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