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早期的战略格局中,郑庄公是如何成为小霸主的?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在春秋早期的战略格局中,郑庄公是如何成为小霸主的?》。来源是古武说。

在春秋早期的战略格局中,郑庄公是如何成为小霸主的?。霸主|格局|早期|战略|郑庄公---


在春秋早期还没有进入“五霸”格局的阶段,周天子的权威虽遭到王室东迁的打击而动摇,但是并没有彻底衰落,仍然是天下共主,余威尤在。按照西周的“封建”制,诸侯处于天子的下层,直接向天子负责,承受着天子的权威。由于体系的惯性,诸侯的势力一时半会儿并不会挑战天子权力,况且,维持现有制度,对诸侯内部的稳定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在诸侯国内部,诸侯们与他的臣子之间也维持着“封建”关系,这跟诸侯与上层天子之间的关系十分相似,这种关系跟后世的官僚体系相比十分松散。这就意为着,如果诸侯胆敢挑战天子,那么,自已的臣子同样可以挑战自己。所以,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政局还算平稳。

霸主|格局|早期|战略|郑庄公---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在春秋早期的战略格局中,郑庄公是如何成为小霸主的?

然而,周王室统治体系迟早是要崩溃的,诸侯迟早是要反叛天子的。诸侯作为西周“封建”制的中间一层(上层是天子,下层是臣子),如果体系运行良好,将上层天子的权威传导到下层的臣子中去,又能化解掉下层臣子对天子可能产生的冲击,但是体制一旦出现裂痕,诸侯将受到上下两方势力的挤压,所以,诸侯们对形势是最敏感的,反应也是最快的。

霸主|格局|早期|战略|郑庄公---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在春秋早期的战略格局中,郑庄公是如何成为小霸主的?

西周时发生的两件事,直接刺激着诸侯们的神经,让他们看到了体系崩溃的端倪:一是“国人暴动”,周厉王在位时,天子都城的“国人”因不满厉王的暴政而发生暴动,赶走了周厉王,由大臣周公与召公“共和”行政。暴动直接打击的是周天子的势力,但诸侯们可能更加不安,因为他们看到下层臣子反叛时的可怕力量。天子的权威是诸侯借以稳定内部的重要手段,如果它都不管用了,那么诸侯将靠什么来维持自身的安定呢?

第二件事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它直接告诉诸侯们,天子的威信确实已经荡然无存了。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把诸侯当作儿戏,让诸侯对周天子失去信心,更对西周的“封建”制失去信心,体系崩塌的危险,无时无刻地不在危胁着自己,迫使自己采取行动,但要建立什么样的新体系呢?诸侯们却并不知道。这时的诸侯应该陷入无比迷茫之中。

之后,周幽王在储君的问题上,废长立幼,破坏了周礼中确定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引起了申国的不满,于是申侯做内应,犬戎的军队攻破了镐京,杀死了周幽王。周王室在晋国和郑国势力的扶持下,只好东迁洛邑,稳定的西周结束,动荡的东周开始。

霸主|格局|早期|战略|郑庄公---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在春秋早期的战略格局中,郑庄公是如何成为小霸主的?

郑国的首任国君是郑桓公,在犬戎攻破镐京时,和周幽王一起被害。郑桓公是政治神经非常敏锐的诸侯,在担任周幽王的司徒期间,他看到周幽王种种乱政,已经预感大事不妙,想把封地迁到远离周王室的地方。他本打算迁到长江以南或者周王室以西的地方,但掌管王室典籍的太史伯建议他,选择洛水以东的地方作为封地,理由是楚国将崛起,如果迁到长江以南,强大起来的楚国将对郑国不利;而迁到西方,那里的百姓又“贪而好利”;只有洛水以南比较合适,因为郑桓公担任司徒期间得到了这里百姓的拥护。

这里可以看出,太史伯的这个建议,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要封国的近邻没有强大的诸侯,以免成为其兼并的对象,远离外患;二是封国内的百姓乐意接受国君的领导,有群众基础,利于保持国内的稳定,防止内乱。这是很明智的考虑,因为如果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威,那么诸侯最大的威胁,将是其它强大起来的诸侯和本国下层叛乱的臣子。郑桓公同意了太史伯的建议,把封地迁到了现在的地方。以后的事实证明,郑桓公选择这片土地建立郑国,是颇有战略远见的,这为以后郑庄公成为春秋小霸主奠定了基础。

霸主|格局|早期|战略|郑庄公---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在春秋早期的战略格局中,郑庄公是如何成为小霸主的?

郑桓公被害后,郑武公即位。

霸主|格局|早期|战略|郑庄公---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在春秋早期的战略格局中,郑庄公是如何成为小霸主的?

郑庄公是郑武公的嫡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郑庄公理所当然是储君,但郑武公的夫人武姜并不喜欢自己的大儿子,反而喜欢小儿子共叔段,她建议武公立共段叔为储君,遭到了武公的拒绝。在郑庄公即位以后,武姜仍然支持共段叔,帮助他在自己的封地京邑,密谋反叛郑庄公。这是来自郑国内部的严重威胁,如果共叔段的反叛成功,郑庄公失去的不仅是国君的尊位,更可能是自己的性命;如果反叛不那么成功,双方进行对峙状态,那么将极大削弱郑国的实力。所以,郑庄公必须要速战速决,一举得胜,不给共叔段任何机会。

霸主|格局|早期|战略|郑庄公---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在春秋早期的战略格局中,郑庄公是如何成为小霸主的?

当初,爱小儿子心切的武姜要郑庄公将制邑封给共叔段,郑庄公果断拒绝了,表面上的说辞是制邑是郑国的险要之地,为了争夺这里,还死过人,所以制邑很危险,还是封到京邑吧。其实,正是因为制邑是郑国的战略要地,如果共叔段封在这里,据险而守,僵持不下,对郑庄公来说是个大大的麻烦,所以郑庄公才会马上拒绝。这样,武姜按照郑庄公的暗示,为小儿子选择了京邑做为封地,郑庄公迫于压力同意了。这看似是郑庄公的让步,让共叔段得到了京邑这个反叛自己的据点,实则是郑庄公以退为进,对真正具有战略价值的地方绝不放手,牢牢掌握着局势主动。

共叔段得到京邑的封地后,私自加高了京邑的城墙,使之超过了郑国国都城墙的高度,反叛行动进入实施阶段。共叔段的目的十分单纯,就是要把郑庄公赶下台,自己登上国君的宝座,只要维持住一个活动的基地,与郑庄公的决战不成,还可以持久的对峙,一步一步地慢慢蚕食。而郑庄公要面对的是内部外部的复杂局面,在内部,他无法分辨哪些人是支持自己的,哪些人是反叛自己的?两者的力量熟强熟弱?在外部,邻近的诸侯虎视眈眈,希望看到郑国陷入长久的内乱,这样不仅可以削弱郑国,自己还有趁火打劫的机会。

郑庄公算得上是春秋初期的战略高手,他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来解决他的难题。随着共叔段反叛行动逐步升级,郑国的西部和北部的边邑都背叛了郑庄公,很快共叔段吸收这两地的反叛力量,将势力扩张到禀延,最后已经到了整装人马和战备,蓄势待发的时刻。郑庄公则反复指出共叔段要“多行不义,必自毙”,要“无庸,将自及”,要“不义不昵,厚将崩”,但他并没有马上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郑庄公先要“纵容”共叔段的势力做大,一是做为一种试探,好让那些暗中支持共叔段但还在观望摇摆的臣子,露出原形。二是做为一场“舆论战”,制造出共叔段步步进逼,自己步步忍让的局面,为共叔段设下陷阱,处处强调对方的“不义”,而让自己处于被同情的弱者位置,从而站在舆论有利的一方,取得多数人的支持,让共叔段处在不利的一面。

共叔段钻入郑庄公设下圈套,他的反叛阴谋,已经昭然若揭,力量完全暴露,人心已经不在他的一边,加上他被郑庄公迷惑,急于称孤道寡,迅速起兵向郑庄公发动突然进攻,结果郑庄公已经知道这个消息,看时机成熟,果断先发制人,向共叔段发起军事攻击。由于前期“舆论战”的成功,京邑的百姓抛弃了共叔段,他只好逃往鄢地,郑庄公不给他喘息的机会,继续追击,直到把他赶出郑国,彻底消除了他的威胁。

共叔段要夺取郑国国君宝座的企图彻底失败,而郑庄公的战略目的完全达到。郑庄公一举消除了郑国内部的威胁,使郑国免除了像晋国那样的两君争位所带的长期内乱,保证了郑国内部的稳定,政权的完整。实力增强后的郑庄公可以放手建立自己的霸业了。

郑庄公面临的远不止内部的威胁,还要面对来自上层天子的威胁。郑庄公当时是周平王的卿士,而感到山雨欲来的周平王,似乎在郑庄公身上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因此他转而宠信虢公,想提拔他做周王室的卿士,这直接威胁到了郑庄公卿士的地位,他觉得平王这一举动是在为了制衡自己而分散自己的权力,因而怨恨周平王,但是周平王并不承认此做法是出于这个目的。

这样,就发生了“周郑交质”事件,周平王将儿子王子狐交给郑庄公作人质,郑庄公也把儿子公子忽交给平王作人质。天子与诸侯之间交换人质,不仅仅是双方不信任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双方建立在西周“封建”制之上的君臣关系,以致于双方只能依靠交换人质这种低级的方法,来保持低水平的信任关系。在周平王死后,刚即位的周桓王,公开要提拔虢公做卿士,彻底激怒了郑庄公,郑庄公派人夺取了周王室边界附近的小麦和稻谷。郑国与周王室之间低水平的信任也不存在了。周郑公开交恶以后,郑庄公要直接面对周桓王的威胁,这远比共叔段的威胁要复杂得多,对共叔段,只要完全消灭则可,但对周桓王显然不可能这么做,郑庄公只能采取适当的武力,目的是威慑周王室而非彻底将之消灭。

“周郑交恶”严重威胁到了周王室的权威,而王室的权威是周天子的根本利益。周桓王剥夺了郑庄公卿士的职位,目的是威慑郑庄公,叫他尊重天子权威。但并没有效果,郑庄公索性不去朝觑天子了,周天子的权威反而被更加藐视。

为此,周桓王纠集卫、陈、蔡仆从国组成联军,讨伐郑国,周郑之间爆发“繻葛之战”。在这场战争中,周桓王的表现太过于急躁,他没意识到自己在打一场只允许获胜不允许失败的战争,因为如果周王室一旦失败,天子的权威将彻底丧失,事关重大,却没有从长计宜,而是以怒兴兵,是周桓王缺乏战略远见的表现;而且他所纠集的仆从国军队,由于跟周王室的利益不同,缺乏战斗意志,凡此种种都是不利于周桓王的地方。

战前,郑国公子子元已经敏锐地发现了周王室的弱点,他说,陈国刚发生内乱,无心恋战,先攻击陈国的阵地,把陈国击溃,蔡国和卫国也会跟着溃败,仆从国败北,就能合围周王室的军队了;子元还为郑国创造了新的阵形“鱼丽阵”,为战胜周王室的军队做了从战略到战术的部署。郑庄公完全按照子突的建议安排作战,结果也跟预期的一样,郑军先击溃仆从国,再合围周桓王,郑庄公取得大胜。在战斗中,周桓王还被射中了肩膀。周天子的威严,彻底丧失。此后,周天子再也没人敢率军讨伐称霸的诸侯,天子变成一种有名无实的象征,西周建立的体系进一步解体。

战胜周天子之后,郑庄公又派大臣祭足敢忙去慰问战败受伤的周桓王,这充分体现了郑庄公战略上的灵活性,因为,郑庄公考虑到还要借助周天子的权威,部置以后的称霸行动;如果天子的权势被完全削弱,对自己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了。周王室将衰落,诸侯们将做大的趋势已然明了,但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天子的权威一时还是存在的,况且对郑庄公的战略来说,天子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称霸得到天子的承认,会快速产生合法性,这对郑庄公及后来的春秋五霸都是一种利益诱惑,所以,郑庄公对待周王室始终本着节制武力的原则,这也是郑庄公战略高超的地方。

郑庄公的第三个威胁来自与郑国相邻的其它诸侯。郑国所处于的位置是天下之中,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十分有利于农业和商业的发展,这不得不令与他的邻近的诸侯眼红;况且由于西周刚建立时把很多同姓的诸侯都分封在这里,意在拱卫王室,使得这个地区大小诸侯林立,拥挤不堪,郑国挤在中间,如果邻国弑君篡位,发生内乱,郑国很容易成为篡位成功的国君为转移国内矛盾而发动攻击的目标;如果郑国本国发生内乱,外国势力又很容易介入其中,趁火打劫。再加之,在郑国的近邻里,东面的宋、北面的卫、南面的陈、蔡,都是较有实力的老资格诸侯,对比郑国这种西周末期才得到封地的新诸侯来说,这些诸侯都是周武王克商之后不久就得分封的老资格诸侯。郑国面对它们,没有太高的政治地位与实力,所以,只能依靠自己实力的增强和灵活政治手法应对。这无疑又考验着郑庄公的战略手腕。

霸主|格局|早期|战略|郑庄公---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在春秋早期的战略格局中,郑庄公是如何成为小霸主的?

郑庄公知道,要成就霸业首先要有周密的全盘战略,因为面对诸多变数的局面,若无全面考虑,左打一拳右踢一脚,只会空耗国力,导致失败。有了全盘的战略和周全的计划,看清楚了哪些是有利的形势,哪些是不利的形势,才能因利乘便,获得胜利。

在全盘考虑之下,郑庄公一面攻伐与郑国接壤的卫国和宋国,一面把眼光放在了遥远的齐国和鲁国上,他想通过结盟齐、鲁,从两面挤压宋、卫的势力,攻伐与外交手段双管齐下。郑庄公在平定共叔段之后,以报卫国围郑东门之辱而伐卫,同时与鲁国结盟。次年,再次伐卫,之后,郑庄公又寻求与齐国结盟。郑国势力始大,不安的宋国联合卫、陈、蔡伐郑,郑、宋之间展开小型争霸。郑庄公将泰山的枋田交换鲁国的许田,泰山的枋田是天子祭泰山时的汤沐之地,价值较高,所以看似平等的交换,其实是郑庄公卖了个便宜给鲁国,以结好鲁国,封堵围困宋、卫。配合着外交,郑庄公又接连用兵,伐宋的仆从国陈国,大获全胜,迫陈国服从郑国;后又联合齐、鲁伐宋,鲁大败宋,取其两邑;而后,宋联合卫、蔡反攻郑,又郑被击败,郑师入宋。郑国之国势已强过宋国。周桓王二年,郑、鲁、齐、陈会合,趁宋国内乱,彻底使宋国屈服。从此,周边的诸侯再也无法威胁到郑国。之后的“繻葛之战”中,郑庄公之所以敢于先攻击卫、陈、蔡仆从国的军队,没把这些诸侯放在眼里,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郑庄公不仅化解了威胁,而且打服了周边诸侯,靠的是放眼全局的战略眼光,郑庄公不把眼光只盯在对手身上,不局限一隅,而是放眼天下,寻求其它势力的联合与援手。以军事手段显示自身实力,再通过实力的展示,吸引齐、鲁两个大国、强国押宝自己,又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对宋、卫两国形成夹击之势,最终使之屈服。郑庄公这套战略可谓外交与军事手段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取得非凡的成效。

综观郑庄公的称霸过程,他克服了三个方面的威胁,即来自内部反叛势力的威胁,来自上层天子的威胁,和邻近诸侯的威胁,而这三个威胁之中,又以第一个威胁最紧迫最致命最关键,因为只有击败共叔段的反叛势力,郑国才能得到内部统一和稳定,而内部的统一和稳定,是增强自身实力的重要保障,是郑国向外称霸诸侯的第一步。自周天子失位以来,诸侯内部变得非常不稳定,内乱几乎在每个诸侯国内都发生过。晋国出现晋翼与曲沃分裂对峙之势,卫国公子州吁弑君自立,郑国共叔段叛变……。内乱会削弱国家实力,给其它诸侯趁火打劫的机会,因此,哪个诸侯能快速解决内乱的问题,稳定内部,团结力量,哪个诸侯就获得了称霸群雄的基础。郑庄公在妥善解决叔段叛乱之后的一系列攻伐决断、纵横捭阖,正是源于这个基础。

最后很可惜的是,在郑庄公死后,郑庄公的继承者郑厉公与郑昭公之间为了争夺君位,长期对峙,郑国重新陷入分裂。其间,有权臣祭足操纵君位,又有外国势力插手干涉,使郑国这种一国两君的分裂局面长期维持,极大地削弱了郑国的实力,郑庄公建立的霸业,终成昨日黄花。郑庄公称霸的往事虽不堪回首,但终春秋一代到战国初年,郑国仍然是强国。看来,一国的霸业虽然丧失,但其惯性还能长久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