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征伐六国, 最多一次用兵多少? 如此大规模战争的后勤保障?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秦国征伐六国, 最多一次用兵多少? 如此大规模战争的后勤保障?》。来源是一起笑谈历史。

秦国征伐六国, 最多一次用兵多少? 如此大规模战争的后勤保障?。征伐|后勤保障|用兵|秦国|王翦|楚国|项燕|寿春|秦军---


公元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次伐楚。楚国调全国兵力交给项燕统帅,命其在平舆与秦军决战。王翦选择避开楚军锋芒,不与其决战,坚壁自守,伺机而动的战略。在此期间因为秦王嬴政就在郢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督战,还发生了王翦老将军要豪宅要田地的趣事。 楚军大规模集结,可是秦军不应战,项燕没办法只能选择东撤。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楚军正忙着撤退,王翦一声令下挑捡精兵追击楚军,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大败楚军。至于有没有杀死项燕?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项燕在蕲南被杀。参考文献《史记·项羽本纪》《史记·六国年表》《史记·楚本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资治通鉴·秦纪一》;一种是项燕没死,在楚王负刍被俘后拥立昌平君为楚王,在淮南继续与秦军对抗。参考文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国通史》;王翦和蒙武待得后续兵力到来,就乘胜追击,向楚国纵深攻去,一举攻破楚国后迁的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并且俘虏了楚王负刍。

征伐|后勤保障|用兵|秦国|王翦|楚国|项燕|寿春|秦军---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秦国征伐六国, 最多一次用兵多少? 如此大规模战争的后勤保障?

战争的结果: 楚王负刍被俘,楚国宣布灭亡,公元前223年王翦继续进攻被楚征服的百越之地,不久秦军占领越国全部土地。秦国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战争的点评: 为什么20万秦军灭不了楚国,60万秦军就能灭了楚国?当然都知道楚国地大物博,带甲百万,在春秋战国中,楚国算是第一个想谋反的国家,楚王问鼎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替周天子牧马的西秦最后竟然成了天下之主。 屈原为什么闻听楚国郢都被白起攻破后,就去投汨罗江了?为何不回去辅佐楚王拯救楚国?因为楚国的兵卒制度真的已经没救了,屈原想改革也改革不了。

楚国虽然号称带甲百万,可是楚国的兵卒制度,有很多都是贵族的私兵,这种制度弊大于利,可以省军费,但是军队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秦国老将军王翦,非常了解楚国军队的组成。秦军兵力太少,楚国的贵族们就会齐心合力。因为在兵力上胜算太大,所以李信率领的20万秦军大败而归。如果有60万秦军,楚国的贵族们就会束手束脚了,就会想着保存实力,估计军队的粮草还得家族自个供应。或许这也是项燕为什么会选择撤退的原因吧。 当然秦国的风险也很大,60万秦军可是占了秦国总兵力的一大半。因为秦国老喜欢用反间计,大家都学会了。秦王嬴政更是生性多疑,好在秦军主帅是老将王翦,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是老狐狸。书生个人觉得,堡垒都是被内部攻破的,王翦老将军的“自污”才是秦灭楚之战胜利最大的主因!

下蔡(地处今安徽凤台县)春秋时为楚国侵占,又被吴国夺去。因地理位置在淮河北岸。故为楚国末都寿春城的陪城。可水陆一起协防寿春。进行犄角防御。 蕲南(地处今安徽省宿州市蕲县)原宿国国都。是楚都寿春东北地区的门户也是最大的后勤补给基地。 颍水(地处今河南颍河)颍河属淮河的支流。发源於河南省登封县嵩山,为淮河最大的支流。贯穿陈城与寿春的楚地重要河流流。 彭城(地处今江苏徐州)远古时代为黄帝最初的都城。春秋战国时彭城本属宋国。公元前286年,齐闵王灭宋。公元前284年楚顷襄王时期,攻占淮北彭城等地。此后一直都是齐楚边境的重镇。 广陵(地处今江苏扬州)原邗国国都(铸剑大师干将就是此地人)。后被吴国所灭。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蜀岗上筑邗城,并开凿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邗沟。公元前319年,楚前怀王(项羽立的那个是楚后怀王)在邗城基础上筑广陵城,广陵之名始于此。也是楚国在长江以北的江东地区最大的据点。 姑苏(地处今江苏苏州)公元前560吴王诸樊即位,迁都建吴子城。

公元前514年,阖闾建新都。命楚国叛将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成阖闾大城。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成为越国都城。 会稽(地处今浙江绍兴)原越国国都。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国,迁都至姑苏,改会稽为陪都。 由此可见以上各个据点都不仅是个是军事要塞同时也是的政治文化中心更是屯兵积粮的地方。 最后说下楚国末都寿春城和始都丹阳。 末都寿春(地处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靠淮河南岸的八公山下,肥水饶城而过)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自陈迁都寿春。而之所以选择寿春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极佳。北面隔着淮河有重镇下蔡,可水陆一起协防。进行犄角防御。而且在寿春还有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那就是安丰塘。也称芍陂。为楚国令尹孙叔敖于公元前605年修筑。

当年孙叔敖“佐庄王以霸”,很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修建了安丰塘,灌溉万里良田,以致“寿春地方千里,有陂田之饶”。这也足可见证寿春的富裕。 始都丹阳(地处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的平川。该地势险要,战乱时期易守难攻。楚国800多年的历史,有400多年建都在此,45位楚王,23位在此。文化底蕴深厚,为楚国文明的发源地。楚国就是在这里开创了800多年的基业。 说完楚国再说下秦国,秦国只需要说一个地方:颍川郡。 颍川郡(以颍水得名,地处今河南省的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登封市等地)辖12县:许县(今许昌县),阳翟县(今禹州市),长社县(今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等,治所在阳翟(韩都城新郑)。公元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 为什么秦国只说了一个地方呢?因为2次秦灭楚之战都是同样的进兵路线:从颍川郡的基地出发,朝向上蔡——平舆——然后直插寿春。 那为什么不走西线自丹阳往东的进兵路线呢?而走颍川自北往南的进兵路线呢?道理很简单。楚国有强大的水师。

而秦国有强大的骑兵。从西往东打多为河流沼地。就必定遭到楚军水师的拦截很难攻入楚国腹地。特别是楚军的淮河水师,(这支军队很重要后文会再提到)而从北往南打就容易的多。因为多平地。容易发挥秦军的骑兵优势。 以上是双方交战地地理位置的情况。 现在说下第一次双方交战的具体战况: 公元前225年秦国横扫六国,先后灭亡韩、赵、魏三国,并数次击败楚军。燕王喜逃亡被灭后,现在东方六国,只剩下楚、齐两国。秦王政打算先攻灭楚国。之所以要先灭楚国大致上有2个原因: 1 、因为昌平君(这个人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重要,为何用了这么多的非常是因为本文多次提到此人)在陈城作为内应。昌平君他是战国末期楚国公子,受封为昌平,仕于秦,为秦庄襄王,秦王政两朝重臣。前238年,太后的情夫嫪毐造反,准备杀死正在举行成年冠礼的嬴政。

秦王政得知后,“遣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昌平君作为政府军统帅,指挥军队大破叛军,斩首数百,自然是大功一件。由此可说是秦王政心腹中的心腹。而就此升任秦国的相邦(这里要先说明一下,相国这个叫法是汉代才有的,秦代叫相邦,汉代为了避讳刘邦的名字改称为相国。司马迁著史记时,沿袭了汉代的叫法,把“相邦”写成了“相国”)。到了公元前237年,吕不韦被罢官流放之后,昌平君也就应该成为了秦国政府中的第一人了。 2 、因为楚国国都寿春离秦国的距离要比齐国临淄离秦国的距离近,距离近也就意味着战线短,而战线越短补给也就越容易。

既然地利人和都有了,剩下来的问题就是选将了。那第一次攻楚为什么选择的不是王剪王贲父子。而是李信呢?史书的记载是有一天秦王政问李信说:“我打算攻取楚国,将军估算一下,需调用多少军士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20万人”。秦王政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60万人不可”。秦王政就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李信的话是对的”。随后王翦因秦王政不采纳他的意见,就推托有病,回到家乡频阳养老。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李信的出身。下面简单介绍下: 李信祖居赵国先祖是李同,此人在赵武灵王帐下为将。李同有个儿子:赵国相国李兑。此人饿杀赵武灵王于沙丘宫。但李兑死了后,李氏家族在赵国受到排挤打压,所以只能去了秦国。

到了李信祖父李崇,已经当上了秦国陇西太守,封南郑公。再到父亲李瑶,也当上了秦国南郡太守,封狄道侯。掌管楚国旧都郢都附近区域,李氏可以说对楚国的大片国土的地理人文知根知底。至于李信本人,字有成,是自李同以下第9代人,已经是个地地道道的秦国人,而且其出身将门之后,而在秦灭燕的过程中李3000兵力追击燕国太子丹10余万人马,最终将太子丹斩首。秦王政对他的评价是三个字:“少,壮,勇!” 而事实上应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王氏一族作为秦王朝军事上的缔造者,秦王政却不能让这大将功高盖主。特别是在带领60万大军的大将万一造反怎么办? 经过权衡再三,秦王政决定李信为主帅,蒙武为副帅,起兵20万,兵发楚国。 李信也的确不是是有勇无谋的人,他并没有轻敌,反而做了非常周密的安排:李信统领15万步兵为主力,攻打鄢陵,蒙武则统领以蒙家军骑兵为主的5万偏师,攻击平舆。李信的2个侧翼:北边昌平君控制的陈城,南边是蒙武军。

这么安排主力有南北2个侧翼的保护肯定安全,而且这么大范围的攻击,楚军的主力也很难在某个地理位置偏向于楚军的地方埋伏起来伏击李信的主力。随后秦军刚开始的攻击很顺利。李信居然一天就攻下鄢陵,蒙武也很快的攻到了平舆城下。 (前文已经介绍了平舆是楚国边境一个很大的军事要塞加屯粮点,攻击平舆,目的不光是抢粮,同时也是保证秦军的战线距离可以缩短后勤补给可以加强。让主力继续推进的时候可以更加无后顾之忧。而且从平舆不管往东还是往南都可以攻入楚国的腹地。所以第二年王剪攻楚时也选平舆作为了屯兵点。)

当李信在攻下了鄢陵之后有2个选择: 1 直扑寿春,速战速决。这个计划的缺点是孤军深入容易遭楚军反包围。 2 抢战楚国边境所有的补给点。然后步步为营逐个击破寿春周围据点最后再对寿春进行攻击。 而李信的选择是前者。这是个要速战速决的计划。 但是李信的计划当中,遗忘了一个人,就是项燕。 项氏一族原名景氏。景氏一族,很多人担任过上柱国(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汉废。)这一职务,到了秦灭楚之战的时候楚国上柱国为项燕。 就在蒙武顺利攻下平舆的时候,李信的主力军也迅速通过了昌平君的陈城。随后攻到了楚国的另外一个重镇--城父。 很明显李信是遗忘了项燕和项城的存在。因为在他迅速通过陈城的时候并没有分兵攻打不远处的项城。而且为了能够速战速决还给蒙武下了条非常荒唐的命令:粮草能带就带,不能带全销毁,两军在城父会合,准备南下攻打寿春。 放弃项城,攻打东面的城父,可以说是个绝对的昏招,因为就在他通过陈城的时候他不知道昌平君居然造反了(也有可能被项燕策反的)。

就在给秦军运送辎重的昌平君所派遣楚人身后,项燕居然统领着6万楚军尾随秦军已经3天3夜,而项燕的楚军主力,正是隐藏在昌平君运送粮草辎重的楚人身后。 而李信在遭到项燕的偷袭以后,虽然很快就打退了楚军。但10几万大军的粮草补给却已经跟不上了。如果继续耗下去是没有活路的。所以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和南方战线上的蒙武会师后一起先打通粮道。那怎么打呢? 翻开地图,此时的粮道上有两个重镇,一个是上蔡,一个是陈城。但是陈城已经因为叛乱回不去,而要去上蔡还得经过陈城。突然的后方叛乱,交通线被切断,上蔡又不能直接去那只有攻下陈城先补充后勤补给再做打算。

征伐|后勤保障|用兵|秦国|王翦|楚国|项燕|寿春|秦军---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秦国征伐六国, 最多一次用兵多少? 如此大规模战争的后勤保障?

做出决定后秦军主力很快北上攻到了陈城。然而此时的陈城居然成了一座空城。入了城的秦军很快发现周围居然出现了超过20万的楚军,李信此时才明白他落入了昌平君和项燕的包围,打仗打到这个时候要再不撤回秦国本土那15万秦军主力就要因为断粮而全军覆没了。但是这个时候只管自己的主力军突围那蒙武的5万南部军团就会在还不知到昌平君已经叛乱的情况下断绝了后勤补给而遭全歼。而作为主帅的李信也难辞其咎。 所以这个时候除了尽快通知还在朝着城父方向东进蒙恬一起撤退以外别无他法了。 但是这个时候在南方战线上的蒙武是不可能接的到李信的军令的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也不相信秦军居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好在秦军这自商鞅变法的100多年来一直在征战,虽然遇到了突然的的叛乱,但秦军主力的指挥系统并没有失灵,李信将10多万人划分为20多支队伍,每队5000人,由都尉统领,互相支援,边打边走争取早点与东面城父方向的蒙恬军队会师。 等到2支军队终于在去城父的附近会师的时候,此时的秦军主力因为一路遭到楚军的追击早已伤亡惨重。

征伐|后勤保障|用兵|秦国|王翦|楚国|项燕|寿春|秦军---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秦国征伐六国, 最多一次用兵多少? 如此大规模战争的后勤保障?

而断了后勤补给的秦军虽然撤离了楚境。但也很快遭到了项燕部从东向西的追击部队,和昌平君由南而北的追击部队的夹击,在两路楚军前后夹击之下,之前李信所划分的20多之队伍有7支被灭,7名都尉也全部阵亡。 第一次攻楚战役结束。20万秦军,损失半数以上。特别是蒙武蒙家军的骑兵,因为断了补给而没了草料。基本全军覆没。所有战马几乎损失殆尽。但好在最后还是撤回了秦国本土。这也是战国时期,秦军的最后一次战败。也几乎可以算是整个战国时期,楚军唯一一次大败秦军。 但是因为秦军的战败。天下形势一下子变了,楚军不断向西进攻,带动了韩魏发生了很多反秦暴乱。如果消息再传播的远点,深仇大恨的赵人也会行动起来,难不保齐人会出来捡便宜,燕人会乘机反攻等等,总之情况危急,必须要用一个全面的胜利来压制。 迫不得以之下,秦王政只好跑到频阳请老将王翦出山,同时发布征兵令,总算凑足了之前王翦所要的60万大军。 于是公元前224年夏。

秦王政下令王翦为主帅,蒙武仍为副帅率领了60万秦军杀向了楚国。并且亲自为他送行。出征时王翦不忘向秦王政求赐美田,甚至连作战之时又连续五次请求赐美田,连部下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太过份,但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向秦王政表达自己不会有异心。 因为毕竟是秦国的全部有生力量都被发动了,此战成败关系到秦国的未来。胜利了,天下指日可得,失败了,秦国有可能再次被合纵所击败,甚至连本土都保不住。所以若不是刚强如秦王政者,恐怕也是没有这个胆气和定力的。 楚国方面听闻王翦率秦军主力再次集结,也立即进行全国动员,从各直辖地,如越地,江南,淮北等地集中到陈城。

征伐|后勤保障|用兵|秦国|王翦|楚国|项燕|寿春|秦军---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秦国征伐六国, 最多一次用兵多少? 如此大规模战争的后勤保障?

统兵大将还是项燕与昌平君,而这次的兵力也达到了50万,楚国几乎也是出动了举国之兵(但在夏季出兵的楚国却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夏季秋季是农民收割的季节)。 和李信一样,王翦也看中了平舆这个地方。所以屯兵点也在平舆,60万大军屯兵于此。他和李信都很看中这个地方是因为这里原来是楚军的边境的军事要塞。各项军事设施完备。而王翦更加明白秦军自己控制粮道就不会在后勤补给线上被对手抓住战机。而且这个地方附近的楚国历代所积累的实力在去年的战役里几乎已经消耗殆尽。如果楚军要集结足以对抗60万秦军的兵力。本身的兵力必定也非常庞大。而越是庞大的军队也越是需要足够的补给。而这个地区已经不可能再给楚军提供多少补给了。

最关键的是这个地方离秦国的补给线近,离楚国的补给线远。 所以当王翦分析了一下形势之后,他选择主力按兵不动,以训练为主,同时秘密命令蒙武返回秦国西北边境重新训练骑兵。 而项燕与昌平君这两个人。他们一个是文武双全,一个是久经沙场。所以他们深知,与60万虎狼之师的秦军决战意味着什么。借着之前战胜李信的旺盛士气,与秦军针锋相对的摆开阵势,准备一鼓作气的再次消灭秦军。 谁知,王翦的老谋深算,却远非李信可比。面对士气正旺的楚军,他竟然下令坚守营寨,同时不许主动出战。 项燕与昌平君弄不明白了,秦军的兵力要强于楚军,怎么反到选择了避战。而且居然连续一年都在避战。 但是项燕与昌平君怎么也不会想到,在漫长的对峙了一年以后的夏天,王剪终于出手了,而且出手的地点是项燕与昌平君怎么也想不到的地方--彭城。

征伐|后勤保障|用兵|秦国|王翦|楚国|项燕|寿春|秦军---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秦国征伐六国, 最多一次用兵多少? 如此大规模战争的后勤保障?

原来蒙武回西北边境将前年损失的骑兵秘密补充完以后,再次接到王剪秘令。向东沿原魏国土地迂回至楚军背后的彭城然后和王剪一起东西夹击在平舆与秦军主力对峙的楚军。 收到这个消息以后的楚军,军心大乱。项燕除了先退兵夺回彭城守住自己的后方以外别无他法(同时还要收割粮草)。不然楚军就要有被全歼的危险了。但是统兵的是项燕与昌平君2个人。从昌平君角度来看,向东就不可能了。因为昌平君的地盘都是在以陈城为据点的西部,如果向东进发将进入他没有根基的地区,到那时不论是否能够击败秦军,他都有可能面临受到现在的楚王的攻击。(前文提到了他是楚国公子,是有可能和现在的楚王争王位的人,而且前一年的军事胜利使他的威望达到了顶点。虽然他之前一心为国造了秦王政的反,但也不足以打消现在的楚王对他的疑虑:他对楚国的王位没有兴趣)而且若是向东进发仍旧无法彻底击败秦军,那么他在西部的地盘就会全部丧于秦军之手,所以对昌平君而言东撤绝不可行。

但不管他昌平君怎么想结果是项燕自己先撤了。昌平君也只得自己回到陈城。 这样一来,楚军原本的力量就大大的分散了,一开始团结共抗秦军的势头也就不存在了。这就给了秦军以各个击破的机会。 而王翦等的就是这一刻。他立刻下令,全军出动,向楚军总攻击。长期的相持不战,不仅耗尽了楚军的粮草更耗尽了楚军的锐气,这个时候已经已经攻下了彭城。切断了楚军粮草后勤的蒙武迅速向西,和王剪一起在蕲南把因为没有粮草所以军心大乱的楚军打得大败,项燕战死。昌平君只得在陈城开始收拢项燕的残兵,继续抵抗秦军。希望可以借此来牵制秦军不要进攻寿春而是进攻陈城。

征伐|后勤保障|用兵|秦国|王翦|楚国|项燕|寿春|秦军---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秦国征伐六国, 最多一次用兵多少? 如此大规模战争的后勤保障?

但这个时候的王翦却显示出了其非凡的战略眼光。他并不追击昌平君,只是派一部分秦军围住了陈城,主力直接南下,直取楚国都城寿春。 当时楚国都寿春,是座规模超过20平方公里的巨城。虽然楚国的主力这个时候已经差不多消耗完。但此时楚国在寿春城内还有着20多万的人口以及数万淮河水军没有出动过,而且寿春城因为有安丰塘的存在所以粮草充足。北面隔着淮河的的重镇下蔡也还在楚军的手上。下蔡还在的话就可水陆一起协防。进行犄角防御。 此时的王翦要是继续由西向东同时发动水陆进攻,比起楚军要脆弱的多的秦军水师必会遭到楚军淮河水师来自南北方向的夹击,这样一来秦军就很难全歼楚军的水师部队。而不歼灭水师部队夺取制河权就很难攻下下蔡和寿春。

所以王翦指挥秦军从蕲南绕道淮河东部渡河,然后直取寿春,根本没理会在淮河上的楚军水师。而蒙武的骑兵则在过河以后快速突击至淮河南岸的寿春北门切断了寿春与淮河水师的联系。 这样一来,寿春则彻底被孤立了。 这个时候如果楚军还有可以领兵的大将出现那只需要屯驻在寿春城外的东西两侧,形成一个小掎角之势,秦军也很难攻克寿春,而且一旦楚国水师也同时向东西两侧扩大淮河防御区域,秦军后续的粮草辎重就无法到位,届时秦军就又要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了。 可惜现在大部分的楚军已经在不久前的蕲南战役里被歼灭。项燕战死以后楚军暂时已经没有了可以领兵的人。

征伐|后勤保障|用兵|秦国|王翦|楚国|项燕|寿春|秦军---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秦国征伐六国, 最多一次用兵多少? 如此大规模战争的后勤保障?

昌平君的最后一部分楚军也已经撤退到陈城,但是如果等昌平君收拾残兵,然后走颖水南下赶来支援寿春,或者楚国东部的吴越地区有人领兵来救,到了那个时候秦军就有遭到夹击的危险。所以秦军只有和时间赛跑。那就是在楚国援兵来到前攻下寿春。 但是吴越地区也正处在收割的季节,所以短时间就有人领兵来救也并不现实。路程最近的昌平君也没能突破秦军的封锁。寿春还是没在援军赶到前就被秦军攻破了。(也有可能是昌平君真的想要楚国的王位而不去救援)王翦俘虏了楚王负刍。 随后还是那个昌平君他在寿春被攻破以后决定称王。然后沿颖水南下入淮河,再从淮河东部的邗沟去往了楚国下一个继续抗秦的据点--江北地区除了寿春以外的最大城镇--广陵,他要在那里和项氏一族的后人一起继续抵抗秦军。

由于攻打寿春的时候,楚军的淮河水师并没有被歼灭或者说根本没有被投入战斗。所以寿春城破以后直接南下的淮河水师也去往了江东地区。算上原来昌平君所收拢的军队再加上江东吴越地区的项氏一族后人的军队。此时的楚军仍有20多万。足有与秦军一战的实力。 而要彻底灭亡楚国。秦国就必须在楚国境内歼灭楚军还剩的所有的有生力量。所以王翦在攻破寿春以后开始打造水师。再带着俘虏来的楚王负刍,水陆并进,准备攻击楚国的最后做垂死挣扎的据点--广陵。 但是以昌平君和项氏一族的后人为首的楚军并没有一味地退守以姑苏为据点的吴越旧地,而是将陆军屯驻在长江北的广陵,再将原本的淮河水师布防于长江之上。策应以广陵和姑苏为犄角的战线。防御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把战线拉长。

在吴越地区和秦军再打一次。而且秦军到了吴越地区就没有了骑兵优势,如果稍有战机,楚军水陆并进,绝对可以断绝秦军的补给。 但是王剪却再次显示出了其非常的战略胆识:大张旗鼓打造水师的同时却只带着骑兵和少量粮草直接迂回到了广陵城下。而并不攻取从寿春到广陵的广大地区。当秦军拿着楚王负刍做“挡箭牌”兵临广陵城下的时候。士气低迷的楚军也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了,秦军攻城之时根本组织不起来有效的抵抗。秦军很快就攻破了广陵城。项氏一族的后人也多战死于次(据说项羽的父亲也战死了)昌平君也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广陵城破以后王剪才回过头来开始攻取从广陵到寿春的广大地区。 这样一来楚军在长江以北的全部地区就完全落入了秦军之手。而拿下了江北以后几乎不费什么劲,秦军就攻下了个江南地区。 第2次秦灭楚之战结束了。不久之后。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疆域,东起辽东,西至玉门关、陇西,北抵长城,南达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带,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秦王政兼采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号,宣布自己为这个国家的第一个皇帝,后世子孙代代相承,递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万世皇帝。废除谥号。规定皇帝自称曰“朕”,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这些都是为了显示皇帝的无上权威,表示秦的统治将万世一系,长治久安。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无休无止的战国乱世也终于划上了句号。 现在让我们用后人的目光点评一下双方2次战争: 首先是2次战争双方消耗的兵力:光在蕲南之战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就超过了百万。如果再加上后来的寿春保卫战以及最后在江东地区被歼灭的昌平君与项氏一族所率领的吴越楚军可能兵力要达到120万以上。而第1次双方投入的兵力也不会少于50万。双方兵力的投入创造了中国历史之最。 其次是第一次作战李信的战败原因: 第一点是昌平君的叛乱。这直接导致了秦军后勤能力的崩溃。

而越是对外作战后勤补给也就越困难。军队没了粮草是不可能打仗的。 第二点是兵力。楚国从边境到国都几十年来苦心经营着上蔡,鄢陵,平舆,陈城,彭城,城父。蕲南,下蔡,末都寿春等地 ,这些地方楚军要守,攻下来的秦军也要守。而在没有歼灭楚军大量的有生力量的前提下,楚军就可以有大量的兵力在这些地方和秦军打消耗战,所以说李信的20万军队真把这些城镇攻下来也是守不住这些地方的,因为兵力根本就不够。 那第二次作战王剪为什么赢了呢? 这也是本文的重点。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后勤能力。项燕他带出来的楚军大概40万左右。估计大多是来自于江东地区。因为前一年的战火。楚国整个淮北地区的兵力基本已经消耗完了。而昌平君在当地集结的军队大概也在10万左右。但这些都是前年所剩下的精锐部队了。这样一来楚军大致就分为了2派。但从第1次秦灭楚之战双方的伤亡来看。

征伐|后勤保障|用兵|秦国|王翦|楚国|项燕|寿春|秦军---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秦国征伐六国, 最多一次用兵多少? 如此大规模战争的后勤保障?

因为作战区域始终是在楚国边境,战火并没有波及到秦国本土。所以无论单兵作战能力还是集团作战能力远要比秦军弱的多的楚国军民的伤亡肯定是高过秦军的。而且最要命的是楚国历经多年甚至是几代君王所修建的边境军事要塞和屯粮点几乎都被摧毁。这也是第二年秦军再次攻打楚国的时候,楚国的只能从更远的江东地区调集兵力和补给的最根本原因。所以昌平君的军队的补给其实大多数也是来自于楚国更远的江东地区。 从江东地区运送粮草补给这对楚军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一共50万楚军的补给在一天一天的消耗的同时他们的补给能力却也在一天一天的减弱。 但秦军却没有这些负担。

王剪他带着60万大军,在军营里面休养生息,大吃大喝。没事就做做游戏,比如跳壕沟,扔石头什么的。反正,现在秦国已经占领了天下的大半,就算60万大军一天吃一座山的粮草。各地的粮草和物资也会源源不断运进来,(特别有“郑国渠"的秦国本土)不怕再和前年的李信一样断了补给。 而项燕与昌平君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50万大军的补给越来越困难。但也不敢轻易分兵去攻击秦国其他地方,因为这会削弱主力,遭到王翦的各个击破,所以他曾经多次派遣使者去齐国。希望齐国能够出兵,因为在秦国出动60万大军的时候国内不会再有多少军队留守更何况秦国还有很多占领区需要“消化”。

征伐|后勤保障|用兵|秦国|王翦|楚国|项燕|寿春|秦军---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秦国征伐六国, 最多一次用兵多少? 如此大规模战争的后勤保障?

这时候不管从背后夹击王翦,还是攻击秦国本土,都有改变战局的可能,可惜齐国最近几十年前始终亲近秦国,在王翦出兵前更是接受了秦国要与楚国“断交”的建议。 在这种痛苦的心情下,项燕与昌平君捱过了大半年的时间。那他们底下特别是项燕的40万楚军长期在这里待着,又不开打,他们是什么心情呢? 而且最要命的是冬天来了。秦军大多来自西北的陕西地区,耐寒能力要比来自江东地区的楚军强多了。 但是王翦的60万秦军不仅没有利用冬季作战要比楚军强的先天优势发动攻击。甚至于到了第2年的春天也没有进攻。而是把进攻时间定在了夏天。 为什么呢?有个道理,但都很简单。一个是“耗”,一个是“快”。 “耗”就是消耗粮草。“快”就是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同时骑兵也需要草料。而骑兵的草料只有夏天才有。 先说“耗”。

跨年度的大战,对农业收成的影响特别大,当年长平之战时的赵国就是后勤补给实在耗不过秦国,才率先发动进攻最终战败。以至于45万大军全军覆没。现在在楚国的这一场百万人的大战,王翦也正是要再上演一次楚国版的长平之战。 战国时期,除了秦国,其他各国都采用的是常备军加非常备军的组织形式,平时保留一部分的常备军,一遇战争,即征用以农民为主体的青壮年所组成的非常备军。而以农民为主体非常备军的本职工作是种地,作战是兼职工作,因此这种模式要打跨年度的战争,对本国的农业消耗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夏秋之季的收割时期。而王剪选择在夏季出兵说明他早就想到了楚军的后勤补给是消耗不起这样的持久战的。所以到了第二年的夏天。

已经错过了一次收割季节的项燕的江东军队再不撤回去休养。那就意味着会再错过一次收割的季节,那时候不等秦军来攻。楚国就要先灭亡了。 而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有所不同,秦人只有两件事情做:就是“耕,战”。耕,战顾名思义就是耕田,打仗。然后打仗,耕田。 妇人种地男人从军,全民皆兵,这种模式从商鞅变法起就开始执行,已经一百多年,运作得非常熟练。所以若是打持久战,打消耗战,这是秦国的强项,王翦就是利用秦国这个强项,与楚军的弱项在打消耗战。 但楚军这次集结是一次对楚人而言没有经验的事情,所以只希望不断挑战,尽快击溃秦军主力,而秦军对外作战经验丰富,后勤保障畅通。所以王剪在战役一开始选择了避战。从而来消耗楚军的粮草。 然后是“快”。

虽说李信的兵败使得秦军的骑兵伤亡惨重。但是自古养马的秦军骑兵的战斗力在第2年很快就恢复了。而蒙武在骑兵作战能力恢复了以后就马上突袭楚军的后方基地,粮草后勤被切断的消息传到楚军那里以后,正赶着要在夏天回去收割粮草的楚军军心一下子就乱了,一乱就被王剪抓住了战机,而遭到夹击的楚军在蕲南战役基本全军覆没。而这原本也是楚军的精锐部队。 第二点是军事战略。前文也提到了分为2派人的楚军在战略上不能同步也很大程度上对楚军造成硬伤。60万对50万的兵力优势并不明显。但是如果楚军敢分兵,而且还军心大乱的话,那对秦军来说根本就是个菜。 而对比李信和王剪。虽然进兵路线相同都是上蔡——平舆——然后直插寿春。但是王剪的高明则在于打寿春前不仅已经歼灭了楚军大量的有生力量。

还最大的消耗了楚军的存粮。要知道李信攻楚虽然战败但也很大的消耗了楚国的国力。楚军虽然胜利却只是一场惨胜。所以王剪的主力军队长期坚守从而消耗楚军的粮草,而偏师骑兵快速迂回至彭城的战略逼的楚军只有先退兵救援。但是只要造成了楚军的分兵,那楚军就是一个字--死。 而在最后攻打江东地区时。在后勤已经不占优势甚至有可能后勤被切断的情况下,王剪蒙武居然只率骑兵就直插广陵。这样高明的军事战略的确不是昌平君这种人物所比的了的。 第三点战争的准备时间。

秦国其实要比楚国早100多年。 首先是秦灭巴蜀之战(公元前316年)打开了通往楚国的进兵道路。 随后是丹阳、兰田之战(公元前312年),秦军击败楚军后攻取了楚地汉中(今陕西汉中)600里地,置汉中郡。 再然后是鄢郢之战(公元前279年-公元前278年)先是秦国大将司马错率领军队攻打楚国。楚襄王被迫割让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东南)和汉江以北的土地给秦国。随后更是被名将白起打的楚国只能迁都。

征伐|后勤保障|用兵|秦国|王翦|楚国|项燕|寿春|秦军---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秦国征伐六国, 最多一次用兵多少? 如此大规模战争的后勤保障?

这些战役在很大程度上为了日后灭楚甚至统一天下而创造了诸多的有利条件。而楚国在多次战役中却是接连战败。 第四点骑兵优势。蒙家军日后的蒙恬收复河套战役(公元前215年)主要力量就是骑兵。但是早在秦灭楚之战时,蒙家军骑兵先是大范围的迂回直接攻击彭城,后来是抢在楚军援军到来前先一步切断寿春与外界的联系。这不仅可以称为古代骑兵战的典范。更可称为是战国版制陆权打赢制海权的典范。 第五点是兵力的优势。楚国从边境到国都几十年来苦心经营着上蔡,鄢陵,平舆,陈城,彭城,城父,蕲南,下蔡,末都寿春等地。这些地方楚军要守,攻下来的秦军也要守。(这些前文已经提到了)而在没有歼灭楚军大量的有生力量的前提下,楚军就可以有大量的兵力在这些地方和秦军打消耗战,所以说李信的20万军队真把这些城镇攻下来也是守不住这些地方的,因为兵力根本就不够。

征伐|后勤保障|用兵|秦国|王翦|楚国|项燕|寿春|秦军---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秦国征伐六国, 最多一次用兵多少? 如此大规模战争的后勤保障?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信才直接攻击了寿春。而就算没有昌平君的背叛,他也不可能灭的了楚国。所以王剪才选择了60万。试问如果没有这么多军队守住已经攻下来的城镇,王剪就怎么敢在寿春城破以后只带少量骑兵就去攻打广陵呢? 最后说下昌平君这个人。作为并不被人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在这两场决定国家命运的决战里所起到作用其实是超过王剪和项燕的。而且还能在寿春城破以后选择自立为王,退守江东和项氏一族一起做着最后的抵抗。这在中国历代的末代君王里也算是少有的君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