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过年系列评谈】之三:过年说“吃”

《【趣话过年系列评谈】之三:过年说“吃”》,对,你要找的就是这篇文章啦,傻大方资讯小编为了帮你找到这篇文章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

正文开始:





不怕你笑话,我20岁以前,一年基本只有三次吃肉的机会。而且端午节和中秋节,都只是“小吃”。只有到了过年,才可以“大吃”。所谓“小吃”,就是全家买一二斤肉,再加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粉条,放在一起炖。每人平均吃一两块肉,就算过节了。





有一年,我十七八岁的时候,自从八月十五中秋节吃了一次肉之后,一直到腊月,几个月没有尝到荤腥。我感觉肚子实在太空,实在坚持不住,就向母亲要了一元钱,在腊月十八那天,到县城的大集上,花5角钱买了半斤熟猪头肉。虽然又凉又硬,但味道香极了。我狼吞虎咽,还没有走出100米,就吃完了。





也可能有人会问,那个时候猪肉很贵吗?为什么不多买一点吃?那我告诉你,当时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猪肉8角7分钱1斤。但买肉要肉票,而农民又不发肉票。只有谁家养了一口肥猪交给供销社,才奖励8斤肉票。更重要的是没钱,在生产队劳动一天,记10分工,年终可以分红3角钱。谁舍得花三天工钱,去买1斤猪肉?





只有到了过年,生产队才可以杀猪分肉。有的猪养的大一点,平均每个社员2斤猪肉。也有的养的猪小一点,每人只有1斤。对于这些有限的猪肉,每个家庭主妇,都要精打细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先少炖一点。到了除夕中午,再多炖一点。然后还要三十晚上包饺子,还要再留一些正月招待客人。但作为我们这些嘴馋者,却是一件很美的事情。过小年吃肉,过大年吃肉。正月待客和探亲,也可能吃到肉。过一个年,能几次吃到肉,真是太享受了。





在我们唐山老家,还有一个风俗,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炸油炸糕。外边是黄米面,里边是豆沙馅,再用花生油炸。只是那时候缺少白糖红糖,只能从供销社买一小瓶“糖精”放在豆沙里,以增加甜味。这项活动,都是在腊月二十七八日。那两天,全村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香味。





我们北方和南方不同,过年的大餐,都是在中午吃。炖肉、炖鱼,再炒几个菜。所谓炒菜,也多是蔬菜和豆制品。我们家的一个传统菜,是凉拌白菜心。这也是父亲露手艺的时候。他把白菜心切成锯齿状,然后用白糖和黄醋一拌,又甜又酸,好吃极了。





除夕的晚餐,一定要吃煮饺子。而且要把正月初一早晨要吃的饺子,都一起包出来。我们全家八口人,除了父母,还有兄弟六个,所以要包很多的饺子。吃过午饭之后,母亲就开始忙活。我们几个大一点的孩子,也帮着切菜、和面、擀皮,并试着自己包几个。只是我们包出来的饺子,馅少、皮厚,模样也很丑。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有一些新菜,摆上了我们过年的饭桌。先是洋葱、蒜苔、菜花之类,以前从来没有吃过,大家都觉得新鲜。接着是对虾、螃蟹之类的海鲜。我们家在渤海岸边,自80年代中期开始养殖对虾、螃蟹等海产品,并连年获得丰收。所以旧时王谢卓上餐,飞入寻常百姓家。





而现在,无论吃肉吃鱼吃虾吃蟹,都感觉没有过去那么香那么鲜了。每到过年,餐还是要聚,饭还是要吃,但真正享受的,不是嘴和胃,而是身和心,是亲友团聚的那种快乐幸福的气氛。(汪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