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登基后,下了一道三字命令,如果实现,可挽救中国颓势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袁世凯登基后,下了一道三字命令,如果实现,可挽救中国颓势》。来源是静说历史。
袁世凯登基后,下了一道三字命令,如果实现,可挽救中国颓势。颓势|三字|挽救|命令|中国|袁世凯---
袁世凯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他其实是有进步的政治头脑的,不过袁世凯被黑得不轻,在我们的课本里,袁世凯是一个做着皇帝梦的不切实际的人。
其实,袁世凯最初不想称帝,想实现共和,这个愿望直到他临死前还念念不忘,嘱咐他信任的人一定要为中国“再造共和”,然而当时由于历史局限性,除了称帝,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让人们“听话”。
在袁世凯执政期间,他提出的很多口号,下达的命令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比如“五族共和”,因为中国当时比较分裂,凝聚力不强,加上民族众多,由于习俗不同互相排斥,很多临时政府或者有魄力的军阀、中国的领导人,都没办法将破碎的文化观、民族观粘合起来,而袁世凯提倡各民族平等共处的“五族共和”,这个政策对国内形势是一种巩固。
颓势|三字|挽救|命令|中国|袁世凯---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一个稳定的国家,才是强大的,人们才能把心思用来发展、建设自己的国家,而一个互相排斥,分崩离析的国家,是不会有多大前途和未来的。
清朝时期统治者思想狭隘,与其说汉人排斥满人,不如说满人猜忌汉人,满人也排斥其他民族,他们认为自己才是正统,其他民族都是“蛮夷”,对于满人而言,等级观念比汉人更强烈,排斥性也比汉人更强。
当“五色”条旗被袁世凯定为民国国旗后,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了,袁世凯这一政策向世界宣告,中国政府捍卫领土的决心,也告诉世界满洲、蒙古都是我国的领土。
袁世凯很注意国家主权的完整以及各族的团结,只不过他所处的时代,中国太孱弱,很多时候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不过袁世凯尽力维护了,这一点我们也应该要看到。
颓势|三字|挽救|命令|中国|袁世凯---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袁世凯上台后还下了两道命令,一是春节假期。
一九一三年,袁世凯将正月初一规定为“春节”,公职人员放假休息。其实本来按旧时的习俗,按照四时时令,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是秋节、冬至是东节,这个提案被袁世凯否决了,他只批准春节,而且规定了时间,这是各民族共同的节日。
袁世凯为什么这样做呢?
因为旧时令是汉人的习俗,对别的民族而言是不公平的、不妥当的。
第二个命令是改地名的,在晋、蒙交界的地方有个叫“杀胡口”的,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中原和边塞紧张的民族关系。
颓势|三字|挽救|命令|中国|袁世凯---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少数民族经常通过“杀胡口”袭击中原,汉人也派将军去厮杀,这里曾经血流遍地,这里也有深刻的民族仇恨。
汉民族上曾经经历过和亲,这种献自己的女人来求得和平,一向为人所不齿,然而在当时也是无奈之举,非常辛酸。王昭君为了国家大计,毅然决定和亲,给她送亲的队伍从长安出发、经过山西、雁门关到了匈奴,其中她经过“杀胡口”,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遐想,也为汉匈关系带来融洽。
颓势|三字|挽救|命令|中国|袁世凯---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走西口”也发生在“杀胡口”,山西、山西的流民为了生计,被迫路过杀胡口,去别的地方讨生活,这里打通了蒙古通道,涌入此地的百姓,也为此地带来了繁荣。
袁世凯上台后,下了一道命令,将“杀胡口”改为“杀虎口”,他的目的是淡化各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毕竟这个地方有着很多不愉快的回忆,不利于民族关系。
颓势|三字|挽救|命令|中国|袁世凯---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胡”是对匈奴人和其他蛮夷的蔑称,所以更要改掉,才能体现“五族共和”的内涵。
袁世凯做的这些改动,都是细节的改动,恐怕没有其他领导人认为这是有必要的,这足以说明袁世凯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头脑,十分敏锐、十分谨慎。
他不是一个大而空的人,而是一个实干家,初次之外他还在杀胡口一代设立税收,商人运载货物经过“杀胡口”,必须缴纳税务,不准绕道行走。
颓势|三字|挽救|命令|中国|袁世凯---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袁世凯是一名实干家,如果袁世凯能不称帝,再能多活十年,将他所有的政令都执行下去,也许会挽救中国颓势,中国将会更强大。
- 王者小漫画:兰陵王终于为木兰揭下了面具,网友:这波真的不亏
- 葬送大清的不是慈禧太后,不是袁世凯,而是这个20多岁的男人
- 这几天坐火车的悉尼人,已经快疯了!下了车,全是熟人,真不想骂
- 袁世凯为讨好慈禧, 送去一件“秽物”, 没想到慈禧天天用
- 后世骂作隋文帝千古暴君,但他却为后世留下了两样东西
- 请回答1988,那个龙年春晚结束后,岁月为我们埋下了这些彩蛋
- 人走了,共享单车留下了
- 情人节|小北亲手为你写下了这封情书...
- 这位民国美女,因刺杀袁世凯失败,漂泊海外,彻底改变一生命运!
- 此女是民国第一天后,令袁世凯等5位总统为她痴迷,最后终生守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