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在太空完成一次绝杀 欧美求放一马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中国又在太空完成一次绝杀 欧美求放一马》。来源是西陆军事网。

中国又在太空完成一次绝杀 欧美求放一马。太空|欧美|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绝杀---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近日在央视、解放军报、新华社等多家官方媒体陆续密集发布了一系列关于英雄航天员团队的事迹报道,宣示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即将进入空间站时代。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1992年立项至今已经走过26个年头,随着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太空燃料补加技术的验证成功,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圆满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接下来我们将正式开始建设天宫空间站。

太空|欧美|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绝杀---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中国又在太空完成一次绝杀 欧美求放一马

预计2018年年底左右我国将发射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到2022年我国将正式建成属于中国人的空间站工程。

天宫空间站由天河号核心舱、问天号实验舱、梦天号实验舱、天舟货运飞船、神舟载人飞船等系列舱段组成,其中天和号核心舱负责空间站的总体控制与运行,与两个实验舱重量大致一样都是20多吨,需要由长征5号B型运载火箭发射入轨

空间站总质量100吨,且还留有充足的对接接口,用于后续的扩建舱段,可以进一步升级到180吨。

这些舱段都具备独立飞行的能力,当他们对接成一个组合体后,航天员需要进行舱外的部件组装,以使各舱段的控制运营融为一体。

天宫空间站的动力系统更是大胆创新使用霍尔电推进技术,由于空间站运行在近地轨道受大气阻尼影响每天都会有自然轨道衰减,因此需要经常开机加速来维持运行轨道。

太空|欧美|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绝杀---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中国又在太空完成一次绝杀 欧美求放一马

如果是普通的化学燃料需要经常发射货运飞船进行燃料补加,电推进的功率不会很大,但是足以维持轨道运行,而且消耗燃料非常少。

随着中国空间站的梦想照进现实,已经有十多个国家向中国申请加入我们的空间站工程,我们的回应是,想加入可以,但必须按照我们说的做。

国家为了选拔一名航天员也可以说是费尽心机,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胜数。如果说战斗机飞行员是用等量黄金堆起来的,那么航天员就是用等量的钻石堆起来的。估算下来每个人价值100亿人民币,这并非夸张。中国的空间站是一个航天员参与建造、维护升级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如果说载人航天的第一步与第二步是航天器研制技术的挑战,那么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将更加凸显航天员的作用。

以往我们问航天员能不能上太空,以后我们要问的是能上几次。随着空间站工程建设速度的加速推进,神舟飞船也将迎来高频发射,空间站的建设对航天员的知识储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们无可回避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安全,长征2号F型火箭是托举神舟飞天的主力火箭,它的安全系数是0.97,言外之意就是每发射100枚火箭就会有3枚出现问题,这就可能会有牺牲就可能会有意外。

2017年8月21日中国就成功组织了中欧航天员在烟台海域的海上救生演练,这是中国空间站工程迈出的对外合作的第一步,同时此次演练也是有着更多的安全考量。神舟飞船的着陆场在内蒙古的四子王旗,这次之所以选择海上就是为了应对长征2号F型火箭发射频率增加后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如果火箭在上升段出现问题,返回舱的溅落区域就是在我国的东部海域。

航天员完成飞天载誉归来,人们看到的多是他们的荣耀时刻,看不到的是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杨利伟代表中国人来到了太空,但是他所乘坐的火箭在加速阶段发生了高频共振现象,在那一刹那,他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翟志刚打开神舟7号轨道舱门的那一刻,火警警报骤然响起,他说哪怕是牺牲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当即更改了操作流程。

前些年有一部反映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主题电影《飞天》,片中讲述的是一名航天员的责任与坚守,他十年如一日地等待着飞升上天为国出战的那一刻,终于因为一次太空意外事件,让他实现了退役前那一刻的飞天梦想。

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默默无闻的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航天员景海鹏三次飞天前也是默默等待了10年,航天员张晓光等待了15年才在47岁那年完成飞天梦想,而他们的共同梦想就是打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我们每一个人在完成梦想前都需要坚守与等待,英雄的中国航天员群体这些伟大而平凡的他们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中国第一个太空人杨利伟在当年上太空时随身携带了一把手枪,上了太空为何还要用手枪?本文为你揭秘这个手枪的真实用途......

太空|欧美|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绝杀---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中国又在太空完成一次绝杀 欧美求放一马

杨利伟上太空时携带手枪内幕

太空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充满着神秘和未知危险的领域,由于太空中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并且没有氧气,所以宇航员上太空时身上都会有一个应急包,那么这个包里面一般都装了什么呢?

包里面自然是会有食物、救生用品等等,但是其中有一个东西,却让人感到十分费解,这个东西就是救生自卫手枪。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是自卫的,可是宇航员在太空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让他们必须要用到手枪呢?

太空|欧美|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绝杀---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中国又在太空完成一次绝杀 欧美求放一马

难道是因为太空中有外星人吗?但是大家都知道太空中没有氧气,而且宇航员都处于失重的状态,就算有枪,也无法使用。

其实这把枪不是在太空中使用的,它是宇航员回到地球后对付猛兽用的。

太空|欧美|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绝杀---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中国又在太空完成一次绝杀 欧美求放一马

为什么宇航员会遇到猛兽呢?上个世纪,苏联刚刚在航天方面有进展的时候,有一个航天员回到地球时刚好降落在野外,结果遇到了一只黑熊,虽然最后航天员打赢了野兽,不过从此以后,宇航员都要随身带一把手枪,并且在上天之前还要接受相关的枪械训练。

杨利伟曾自述首次升空时在太空中听到不明敲击声,经过分析,这个声音来源揭开......

太空|欧美|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绝杀---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中国又在太空完成一次绝杀 欧美求放一马

杨利伟听到的不明敲击声真相

杨利伟自述在太空曾遭遇神秘敲击声,出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这个话题其实早在好几年前在很多军事论坛式就有过广泛的讨论。

原话是这样的:

"我在太空碰到另外一个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这个声音也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不知什么时候就响几声。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而仿佛是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无法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是更像拿一个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因为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个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太阳能帆板有一部分能看到,我也一小段一小段地看,是不是哪里崩开了,但它们都完好无损。回到船舱内,我一边看着飞船的某个部分,一边翻到手册对应的一页对照数据,但同样也没有收获。

什么问题都没有,没事它响什么呢?

太空|欧美|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绝杀---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中国又在太空完成一次绝杀 欧美求放一马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有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听着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声音再没有在我耳边完全准确地再现过。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也出现了,但我告诉他们:"出了这个声儿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由于从来没有人体验过,所以我在飞行过程中经历的好多心惊肉跳的瞬间,等回到地球后分析,发觉其实并不复杂。虽说航天员的心理素质高于常人,但说实话,那时还是会本能地紧张。"

人民网为此还做了个调查:"你觉得杨利伟在太空遇到神秘敲击声有可能是?"

在1656名网友参与调查后,有19.6%的网友认为是"飞船本身发出的声音",有14.1%的网友认为是杨利伟的幻听,40.6%的网友认为"确实有不明物体敲击飞船"。另外25.7%的网友选择了"不知道,希望早日得到真相"。

那么,这个"咚咚。。咚"的声音到底是什么呢?

太空|欧美|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绝杀---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中国又在太空完成一次绝杀 欧美求放一马

这些声音其实与舱内温度变化有关。杨利伟驾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总长8.8米,总重7.8吨,以平均每90分钟绕地球1圈的速度飞行。飞船在微重力和稀薄大气环境中飞行的,每绕地球飞行一圈,船体就经历一次较大的温差变化,这要比地面上一昼夜温差变化剧烈的多,所以会造成船体微变形(又称蠕变),引发飞船舱内外壁材料压力变化所致。

在温度变化的过程中, 舱室内的压力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内外压差的变化导致舱体内壁材料发生一些形变,内外压差变大时,向外变形,减小时向内变形,从形成咚咚的响声, 听上去类似外面有木头锤子敲在舱上面的感觉。

虽然在太空中没空气,声音无法传播,但飞船舱内是有空气的,所以太空舱每天多次绕地球飞行的,其温差的变化非常惊人,太空舱部件形变发出的声音,只能在有空气的舱内传播,所以杨利伟在太空舱里面就会听到"咚咚咚"的响声。

神舟飞船的金属或非金属的结构和部件,由于热涨冷缩和压力变化,都会不同程度的发生形变,有些形变就会发出声响。受力金属结构遇到巨大载荷后会发出声音,这种情况在地面也很常见。

苏联BIOS-3实验室内部的隔舱。

尤其是北方寒冷的冬季,人们会发现房间的供暖系统在供热时会发出不规则的敲击声音,就是压力和温差导致管道或供暖系统部件微小形变发出的声音。另外在一些油库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油库储存的桶装油,有时候在深夜都会有"咚咚咚"的响声,这是由于日夜温差造成油桶变形而发出的声音。

大型建筑的响声更明显,比如一座桥梁(特别是钢结构桥梁)遇上重载之后,也会发出咯吱的声音。钢结构建筑遇到气温突变,也会在热胀冷缩作用下发出响声。

早在1972年,为了验证人类进行长时间宇宙飞行,苏联科学家曾经在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做过一个庞大的封闭生态系统试验,该实验的工程名称为BIOS-3人工生态循环系统。

图片:中国的月宫一号人工生态循环,与苏联的BIOS-3实验室类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的空间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

苏联的BIOS-3人工生态循环系统是一个315立方米的坚固的全封闭舱室,不锈钢材料的密闭舱室,人工光源(氙灯)可供三名宇航员生存。系统所需的空气、水、食物、能源都是全封闭的内循环,最长的实验持续了180天。在这次试验中,宇航员也听到了类似的敲击声,后来确定是压力变化导致的舱体微变形所发出的声音。出现这样的声音,也从侧面说明舱室的气密性很高。  

图片:美国的生物圈2号,是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人工生态循环系统。

由于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是不规则的,响声的类型就很难说了,不同的结构、听者不同的主观状态都会影响对这个形变声音的描述。这也是杨利伟返回地面后,听回放录音总是不像的主要原因。

2016年12月1日,在浙江参加航天主题教育活动时,已经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的杨利伟也首次回应了太空遇到的敲击声,他说每次飞行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声音,可能是飞船部件结构或者气压发生变化时发出的声音。这非常正常,不是什么外星人在敲门!

杨利伟自传揭为何不再上天:首次上天差点回不来

共振是以曲线形式变化的,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太空|欧美|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绝杀---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中国又在太空完成一次绝杀 欧美求放一马

杨利伟自传揭为何不再上天:首次上天差点回不来

2003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员杨利伟出舱的画面经过现场直播传到全世界。

至此,中国成功完成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为世界上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出舱时嘴角满是鲜血

但仔细观察直播画面,你会发现刚出舱的杨利伟脸色尽显苍白,但身体状况看上去还是良好的。其实这时的杨利伟已经被处理过:他是满脸鲜血地打开舱门的,后来脸上的血迹被擦干了,重拍了出舱画面。

太空|欧美|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绝杀---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中国又在太空完成一次绝杀 欧美求放一马

杨利伟自传揭为何不再上天:首次上天差点回不来

为了展现“中国第一航天员”的完美形象,做一些细节上的处理诚然没错,但大家仍然非常好奇,杨利伟满脸的鲜血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

对此,杨利伟在耗时两年亲笔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一书中曝出了个中真相并回忆了太空飞行中的惊险瞬间。

出书立传自曝真相: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火箭和飞船总重达到487吨,当推力让这个庞然大物升起时,大漠颤抖、天空轰鸣。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非常平稳,缓慢地、徐徐升起,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心想:这很平常啊,也没多大劲啊!后来我知道,飞船的起飞是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各种负荷是逐步加大的。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加。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太空|欧美|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绝杀---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中国又在太空完成一次绝杀 欧美求放一马

杨利伟自传揭为何不再上天:首次上天差点回不来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

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我担心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共振是以曲线形式变化的,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心里就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当从那种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之后,我感觉到从没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同一次重生。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人员研究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之后改进了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神七”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

回到地面后,我看到了升空时传到地面大厅的录像。当时大家安静得不得了,谁也不敢吱声,因为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一动不动,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3分20秒,在整流罩打开后,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太空|欧美|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绝杀---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中国又在太空完成一次绝杀 欧美求放一马

杨利伟自传揭为何不再上天:首次上天差点回不来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归途惊心动魄

2003年10月16日4时31分,我在飞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

按照科学家的设计,只有“神五”平安回到地面,我的这次太空任务才算真正圆满完成。而飞船返回,是一个特别的阶段——人类历次太空飞行证明,返回阶段是最容易出现事故的阶段。我对此也非常清楚。

人类自从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以来,已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着陆过程中牺牲的。

5时35分,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调头”,我感到飞船持续减速,向地球的方向靠近。

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此后的飞船飞行并不是自由落体,而是使用升力控制技术,按照地面输入的数据,瞄准理论着陆点,依靠飞船上的小型发动机不断调整姿态,沿返回轨道向着陆场飞行。

如果出了故障,升力控制失效,飞船返回就会是弹道式的,不可控地下来。比如2008年4月19日,韩国的李素妍搭乘俄罗斯“联盟TMA-11”飞船,与一名美国航天员和一名俄罗斯航天员一同返航时,飞船就是以弹道式着陆的。当时偏离预定地点420公里,航天员除了遭遇颠簸,还承受了最高10个G的过载,李素妍因此受伤。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杨利伟自主出舱。

6时0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大气层。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气阻力,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种情况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应付自如。

太空|欧美|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绝杀---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中国又在太空完成一次绝杀 欧美求放一马

杨利伟自传揭为何不再上天:首次上天差点回不来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另有原因:先是快速飞行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通红的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

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它就开始剥落,它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

我知道这个原理,看到这种情形,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但接着看到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裂纹,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块一样,眼看着它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摄氏度的超高温度。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嘛,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个裂缝,然后高温就让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先是右边舷窗裂纹,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这种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不高。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为什么两边不一块儿出裂纹呢?因为两边用的不是同样的材料。同时,他在书中公开介绍了他脸部受伤的原因:“着陆时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麦克风有不规则的棱角,让我嘴角受伤,要是在颈上,后果不敢想象。”

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确实值得国人和自己自豪一生,也是国家航天事业的象征,毕竟“神六”、“神七”、“神九”这些航天员的名字,国人不一定能记住和叫得出来,但杨利伟的名字,相信国人永远不会忘记了。

杨利伟惊曝在太空时竟有人敲太空舱 惊呆国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从人类将“足迹”踏入太空开始,浩瀚的太空就不再寂聊。在地球外的太空“江湖”,各种关于人的故事在不断上演:美国宇航员不留神发射了颗“卫星”;杨利伟在飞船里不断听到神秘敲击声,回到地面一年多都还没明白是什么声音;前苏联飞船和空间站对接不上,宇航员忙着清楚卡在“门缝”里的塑料垃圾……

只有回到地面时,这些故事才是趣闻。而在天上,它们随时都会要了宇航员的命。

太空是什么气味?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

现在宇航员们给出了出乎意料的答案:在空间站上闻到的奇特气味让人想到两样事物—肉和金属。据英国媒体年7月的报道,宇航员们把太空的气味大致形容为“烤牛排”、“热金属”和“焊接气体”。

宇航员唐·佩蒂的描述:“每次我关上气闸、打开舱门、欢迎两个外出作业归来的同事时,我都能闻到一股奇怪的气味,”佩蒂说,“起初我没把它当回事,认为它一定来自于隔离舱的通风道。但是后来我注意到,这种味道是由他们的制服、头盔、手套和工具散发出的。布料比金属和塑料更易散发这种味道。”

不过,佩蒂也表示他很难准确地形容太空的味道。“它不像形容一种新食物味道,比如鸡肉那么简单,我能想到的最好描述是金属,甜甜的、令人愉快的金属味。”

让杨利伟困惑的敲击声

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在他的《天地九重》一书里,曾披露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神舟五号”里他听到一种“来自太空的神秘敲击声”。

杨利伟在书中回忆说,“这个声音也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不知什么时候就响几声。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而仿佛是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无法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是更像拿一个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因为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个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太阳能帆板有一部分能看到,我也一小段一小段地看,是不是哪里崩开了,但它们都完好无损。回到船舱内,我一边看着飞船的某个部分,一边翻到手册对应的一页对照数据,但同样也没有收获。”

杨利伟说,“敲击声一直不时出现,飞船也一直正常。我想,虽然总响,也没怎么样啊!后来就不太当回事,不担心它了。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有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听着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声音再没有在我耳边完全准确地再现过。”后来,在神六和神七飞行时,这个声音也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