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丨基于调查问卷的初中语文作业改进

现代教学丨基于调查问卷的初中语文作业改进



作业是巩固学生所学、增强学习效能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应在充分解读《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全面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理念,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准确把握语文作业的性质和功能,提高设计作业和运用作业改进教学的能力,探索信息技术与作业设计的有机结合,构建语文作业的新形式,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我深入本市某初级中学,对预初至初二的三个年级共1087名学生(其中预初367名、初一368名、初二352名)及全校18名语文任课教师进行了“语文作业设计和评价问卷调查”(以下简称问卷调查),分析学生作业现状和问题,进一步探讨、实施作业改进的策略和措施。



问卷调查呈现出的学生作业现状和结果分析



1.书面作业量大,趣味性作业少



课程标准要求“严格控制语文的课外作业量,初中阶段书面课外作业限在30分钟以内完成”,那学生作业量现状如何呢?问卷调查显示,仅有8%的学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半小时内完成作业,67%的学生写作业时间在0.5~1小时,有4%的学生用时超过1.5个小时,是课程标准要求的3倍以上。可见,现有的初中语文书面作业量大,占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要切实控制作业量,不让学生背负繁重的作业负担。



至于作业无法完成的原因,除42%的学生因作业量大的客观原因外,还有32%的学生将其归因于作业内容枯燥,在主观上排斥作业,不愿意主动完成。可见,作业负担不仅仅是客观物理量,更是学生的主观感受,学生并不厌恶作业本身,而是厌恶机械、单调的作业。教师可以顺应学生自我发展的渴望,精心设计作业,回归语文的人文性,增添作业的趣味性。



2.作业类型分布不均衡,作业设计缺少整体规划



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学习”等,作业设计也应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的目标出发。从问卷调查反映的作业设计类型占比来看,阅读巩固型作业高达53%,成为语文作业的主力军,但仅有26%学生认为此类作业能使自己有很大收获;而占22%的写作表达型和口语综合型作业,却让64%的学生觉得收获更大,原因是能陶冶情操、提升修养、获得提升。据问卷调查显示,教师设计作业类型较单一,注重语言材料的积累而轻视语文运用能力的迁移,关注知识的短期习得却忽视学生的长远发展,没有完成从传统积累型作业向现代综合型作业的转化,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从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78%的教师布置作业是按照当天上课内容设计的,14%的教师考虑到了作业和单元主题的关联,只有5%的教师会考虑作业和学期目标的关联,甚至有教师视情况随机布置作业。可见,教师对作业的设计呈现出散乱的点状结构,大多是一课一练而非一目标一练、一阶段一练,不注重长远整体规划的作业设计可能会将语文作业局限在毫无质量的、灌输教学的低级状态,只有整体规划的语文作业才能真正实现作业的增效目标。



3.作业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度不高,作业评价缺少激励机制



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使学生在语文课程活动中,自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问卷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和音频等创设情境、渲染氛围、营造共鸣,但只有18%的教师经常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布置作业,有64%的教师很少利用或不利用信息技术布置作业,这一方面是受到教师自身掌握现代化教学的程度限制,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融入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作业设计要从纸质、口头、面对面走向电脑、白板、远程,这背后必然是艰难的过程。



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师要认真处理学生的作业”。这对教师评价学生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动态,把握教学指向,调整教学计划,取得最佳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中的“作业的评价方式”结果显示,51%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给予“有鼓励、指导等主观性评语”,而非“有批改痕迹”,有5%的学生希望与教师当面交流作业,学生渴求作业成为师生之间情感、思想交流的桥梁,可见多渠道评价、多差异性反馈、多欣赏性鼓励将成为学生语文学习“提质”的转折点。



以问卷调查为依据,转变作业理念,引领作业改进的新发展



1.立足于“学生本位”,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以发挥学生能动性为主导的作业改进



第一,教师要深入解读学生需求,减少书面作业数量,整合听说读写的各项能力,增加作业设计的厚度。教师要基于学生内心的诉求,在作业改进探索时,从书面走向口头,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知识走向情感,让学生从烦琐的作业中摆脱出来。



我以“人物春秋”单元作业设计为例,传统的作业设计围绕“写”“读”“练”“思”展开,如抄写生词和注释、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概括事件、提炼人物品质和作者写作的意图等,强调的是对文本的研读与知识点的积累。改进后的作业设计从单一走向多元,突出拓展和运用。“听”:学生采访长辈,将他们的人生经历与课文人物的故事相结合,使原本脱离生活的、冰冷的标准化作业,转化成学生真情的感悟。“说”: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采访心得,既锻炼口语表达又在互动中拓展思维的深度。“读”:学生读相关时代、人物的书籍,将人物放在时代背景下,知人论世,课文人物不再是单一特殊的个例,而是鲜活的普通人物,增加学生阅读的厚度。“写”:用课文中习得的写作方法,将采访细节记录加工成文。这样有厚度的作业设计减少了学生书面作业的数量,减轻了机械作业所造成的负担,既提升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又遵循了学生的成长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教师要围绕单元主题,充分利用学科活动,提升学生对作业的兴趣,拓宽作业设计的广度。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认知作业走向更广阔的实践作业中,给予学生快乐的心理期待。如预初年级围绕“童心是诗”单元主题设计“青春启航——儿童原创诗歌朗诵会”,让学生独立创作诗歌、配乐朗诵、登台展示;初一年级围绕“自然奥秘”单元主题设计“缤纷世界——自然探秘小报展”,让学生亲近自然、观察生活、收集资料、美化排版,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初二年级围绕“戏剧天地”单元主题设计“魅力舞台——经典课本剧汇演”,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进入情境、换位思考,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初三年级围绕“讲坛回响”单元主题设计“风云论坛——今天我来说”,让学生博采众长、阐述观点、展示个性、增强自信心。



2.立足于“学科本质”,实现以人文内涵为主纲,以课程标准为主轴的作业改进



第一,教师要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特征,均衡作业类型,凸显人文性,增加作业设计的深度。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要解决问卷调查中作业类型不均衡的问题,就要解决语文作业工具性突出而人文性不足的问题,语文作业的设计要从应试能力的训练层次转化为文化内涵形成的更高层次。



我以不同年级的常规作业设计为例进行作业改进,改进前后的作业对比,如下表所示。







传统的作业设计

改进后的作业设计

年级

常规作业

要求

类型

要求

类型

预初

成语撷英

抄写指定成语,注意书写和字形

书写积累

借助字典,追根溯源,理解字义

阅读巩固

初一

诗海拾贝

摘抄教材中同一作者或主题的诗词

阅读巩固

写鉴赏评价文字,感受诗词情感

写作表达

初二

美文集萃

阅读报纸杂志,按主题收集时文精品

阅读巩固

图文并茂,小组推荐,展示成果

口语综合

初三

书海纵横

寒暑假阅读推荐书目,写读后感

写作表达

读书沙龙,分享阅读感受,交流阅读心得

口语综合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内容上有关联性的作业,通过精心设计,实现不同作业类型之间的转化,从原来的机械抄写积累型转化成引导学生利用字典查找重点字词、追根溯源、理解含义的阅读巩固型作业。教师通过有启发性的作业,将单纯的字形巩固转化成立体的形象思维,带领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由掌握文学知识转变为理解文化内涵。



第二,教师要自修内功,作业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形成序列化、整体化,符合作业设计的尺度。教师设计语文作业要转变意识,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作业设计、以教材为中心的作业设计逐步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作业设计,以教学大纲和课本为依据,对教材、教学进度与内容进行整体考虑,规范有序地设计作业,体现不同年级语文教学的阶段性和步骤性,改变作业目标散乱模糊、缺乏整体性的作业现状。



我以写作表达型作业为例,尝试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写作”的同时,充分尊重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尺度,根据不同年级写作的培养目标和训练侧重,形成初中写作序列,如预初年级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侧重积累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的素材,作文题目有《家有喜事》《我的对手》《快乐大家庭》《我的____梦》等;初一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侧重积累个人生活素材,明白成长的含义,作文题目有《我也很重要》《常常想起这个地方》《乐在其中》等;初二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以及思维的条理性和文章谋篇布局能力,侧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作文题目有《谢谢你,我的引路人》《说句心里话》《我眼中的色彩》《跨过这道坎》等;初三年级强化表达技巧的训练,侧重人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作文题目有《日积月累》《最好的时光》《感恩生活》《 ____并不难(如成功、自信、坚持等)》等。我将四个年级的作文写作目标和重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制订,将写作视为富于色彩、充满情趣、多元而具有辐射效应的复合体,既改变了传统作文题目的随意性,使训练的指向性更为清晰具体,又建立了作文与作文之间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着眼于学生发展,形成有益的作业增效模式。



3.立足于“终身发展”,实施以信息技术为切入口,以多元化评价为激励的作业改进



第一,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作业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作业设计要有角度。因学生的层次不同、学情不同、学习态度不同而导致的差异化,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需求有所不同,教师可以在改进作业设计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加作业的效能。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建构翻转课堂。以议论文专题课的预习作业为例,教师可以将议论文行文思路的知识重点在课前先行录制成微课,通过微信群、QQ群等发送给学生,如把学生们熟悉的《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典型文本作为议论文行文结构的实例发给学生,促进学生对议论文行文思路的理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情反复观看微课,遇到难点可以停留、回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时间短、含量大、主题突出等特点,在满足学生对于作业的个性化、深度学习需要的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实现了学习起点的一致性。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作业中的渗透,可以形成教与学之间的思维碰撞,可以建构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作业设计角度的转化更好地确保了作业质量。



第二,教师要建立作业评价的激励机制,成就学生的幸福感,作业设计要有温度。作业评价不仅要满足客观评价的任务,公正高效地指出学生的问题,更要走向多元化,指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发展,形成有温度的、能挖掘学生潜能的、成就学生幸福感的激励机制。以“好书推荐”语文综合作业评价表为例,教师将作业评价机制细化为过程性评价、挖掘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首先,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在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作业情况和平时成绩、总评成绩挂钩,从关注平时或阶段性的测试成绩,转化成关注难以用纸笔测试出来的,但又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遵循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和快乐。“好书推荐”评价表中包括书目选择(20分)、阅读感受(20分)、语言表达(20分)、深度亮点(10分)、互动交流(10分)、多媒体运用(10分)、台风形象(10分)几类,这样的过程性评价重内容轻结果,重思维轻知识,能更好地呈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其次,挖掘性作业评价注重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学生在推荐好书过程中捕捉到的个性化亮点,或呈现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或能窥见一个时代的烙印。“读”变得灵动,学生潜能、主体意识也更清晰地凸现出来。最后,激励性的作业评价注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教师让学生推荐文本、音频、视频资料给同伴共享,每吸引一位学生来阅读,就为主讲人加一颗星,期末汇总奖励,在班级中营造分享阅读的氛围;教师还将所有的推荐书目整合成集,署上推荐者的名字和点评,制作班刊、社刊、校本教材,将口语表达的阶段性成果变成固化的提升语文质量的发展性成果。这样建立过程性评价、挖掘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多元化地呈现了学生作业的全貌,有效提升了作业质量。



(作者系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  唐 轶)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17年9A刊)

* 小编个人微信号:

2432274540

,对“第一教育”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教学丨基于调查问卷的初中语文作业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