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道歉。





要大城市的一张床

还是要小城市的一套房?









◆ 

 

◆ 

 

◆  

◆ 

 

◆ 

 





这个讨论由来已久。每到春节,当我们终于有机会从大城市中脱离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总会更加强烈地涌来。









以前,我和很多人一样,是不相信县城有生活的。











◆ 

 

◆ 

 

◆  

◆ 

 

◆ 





1

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道歉。



“残忍地说,回到县城里生活的人,有一大部分都是没能跨过大城市给他设立的门槛。”

 

“在小城市生活,你以为自己过得安逸,其实那是透支。你以为你在小县城里的生活也有无限可能,其实你只能不断重复,然后在重复中渐渐失去自己。”

 

“这么说吧,在县城里生活,我能一眼看到我50岁时候的样子,这样的日子和提前退休没有区别。”

 

“大城市的包容、变化、自由、竞争,以及大城市中的卧虎藏龙的聪明人,让我活地非常快乐,在县城我只能依靠别人,但在大城市我可以依靠自己。”



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道歉。


 这样的想法,一部分来源于从小的生活经历,这是一种写在成长里的渴望。

 

以我举例,小时候看电视,我就很向往大城市的生活:有很大的商场可以刷卡shopping,有打表计价的taxi,吃肯德基麦当劳很奢侈,喝咖啡是一件很高级的事情,甚至觉得坐地铁都很洋气。好容易去了大城市一趟,可以和表哥在自动扶梯上来来回回玩到被家长制止。

 

我生长的县城很落后,什么都没有,我初中时县里开了一家很大的超市,那儿就变成了我的迪士尼,我可以在里面玩一天。我记得第一次看见货架上有速溶咖啡时,缠着我妈给我买了一盒,然后一边喝一边假装自己在开会,假装也是大城市里的小白领了。我妈喝了一口:“什么玩意儿,难喝死了。”

 

总之吧,那个时候一心想走出家乡,自然对家乡充满了偏见,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的。

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道歉。



另一方面,对县城生活的排斥也来自我们长大后的所见所得。

 

《平凡的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

 

“谁让你读了这么多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从小你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大部分人的离家都是从读书时开始的。我们一下从什么都没有的县城,走向学术的殿堂,毕业后,或许又会顺着这条命运的脉络爬向城市的顶端。

 

真的走出来了,隔阂一下子也就拉大了。

 

早几年我觉得春节回家乡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那是一种无奈又现实的无法融合:“总觉得跟以前的同学们生活方式不一样,很难聊到一起啊。”

 

这样的想法有时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所有留在县城的,都是不好的。县城只有陋习,装不下理想。”

 

这种情绪会变成乡愁也无法美化的抵触,甚至这样的不屑会成为很多人的条件反射,成为他们口中“回不去的故乡”。

 

 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道歉。

 





◆ 

 

◆ 

 

◆  

◆ 

 

◆ 





2

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道歉。



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次回家,我在我外婆和我妈的身上找到了答案:不是的

 

我和我妈出门一起去买菜,她说为了庆祝我回来要去大一点的菜市场买菜,坐公交车。在大城市生活习惯了的人出门基本都是不带现金的,而县城很小,其实本地人也压根不会办什么公交卡。上了公交,我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上没有零钱,那些吐槽小县城不便的话都到嘴边了,我妈掏出了手机,用支付宝刷了码,上车,全程三秒以内解决。

 

我妈说,我外婆现在都学会使用支付宝了,特别高兴。因为外婆没上过学,不会算数,以前买东西付钱时都不知道得退她多少钱。现在直接按数字就可以了,也不用担心被坑了。还有特别时髦的,酒店迎宾台上就掰着收钱码收份子钱,男女方各一个,不用担心算错。

 

当下我特别震惊,这两个生养我的人,原来一直被我藏在心里的另一个角落,我主动地把她们和我在大城市里所接触的一切隔离开,并从未意识也应该她把们和这些科技、互联网相关的事进行联想。这样的“区别对待”,让我对发生在她们身上的变化一无所知。

 

我开始切实的感受到,妈妈和外婆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县城和我想的也不一样,我抱着理想去了城市,但好像又带着有色眼镜回到了县城。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我们需要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道歉。

 

在我们这些“城里人”看不见的时候,其实家乡也在慢慢发展成一个时髦的县城。



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道歉。



记得有一次我回家,正习惯性地想骑电动车出门,同学群里有人说“你干嘛不叫滴滴啊。”我才反应过来,“啊,已经可以叫滴滴啦。”互联网让城市和县城的距离无限缩小,好像生活并没有那么大的不同。

 

我们县城现在有星巴克。以前回家约同学见面,都是去ktv去餐厅,现在都约星巴克了,以前稀奇的事物也变得稀松平常。看来以前喝一杯星巴克就可以拍照炫耀的日子真是一去不复返了啊。

 

如果不想做饭,县城里也可以app叫外卖。最高兴的人是我妈,我眼看着她从家务中解放出来找到了另一个自我,去跳广场舞啦去做美容啦和姐妹们聊天啦,整个人都年轻不少。她一直感慨:“现在生活真是比以前方便太多啦。”

 

共享单车成了小县城的新宠儿。地方不大,路途不远,到哪儿都是蹬几脚脚踏板的距离,县城和共享单车简直是天生一对。县城的共享单车品牌不是很大,但是用支付宝骑也可以免押,加上运营活动之类的,我高中同学说自己骑车至今没花过一分钱。比起我在北京大部分时间都在working,他们反而更有时间去享受,可以悠哉地骑共享单车看风景而并不只是赶路而已。

 

县城里也有很多设备齐全的健身房。家乡的小伙伴们健身的热情比我高多了,对身材的管理很严格。在北京的我们,常常调侃中年发福是无法避免的人生轨迹,但我却能在小伙伴们的身上感觉到更强烈的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这个时候我会想起当时自己的那个论断:“小县城没有生活”,可是,失去生活的究竟是谁呢?

 

其实,只要热爱生活,在哪里都能活得很好。

 

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道歉。





◆ 

 

◆ 

 

◆  

◆ 

 

◆ 





3

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道歉。



以前一到春节就有个调侃,大城市里的Lily Susan要变回翠花、小丽了。其实这种调侃的背后,蕴含着对于家乡的不信任:家乡可能是很亲切的,但是却不会是时髦的。

 

但事实和这样的论调相反,我认为很落后的县城真的变得很时髦了。

 

我们老喊着 “家乡太小装不下我的灵魂”,我们甚至自动划开界限,觉得跟家乡的小伙伴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没有共同话题。

 

但其实家乡真的很委屈。它已经在慢慢变好,不是家乡太小,而是我们眼中的自己太大了,大到没法看见这些细微又感人的改变。

 

趁着春节回家的机会,大家也都放下对家乡的偏见,看看它是不是变时髦了?可以参考下面这份县城时髦指数自评表,看看自己的家乡能拿多少分。

 

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道歉。



现在我妈就是个时髦的主妇,没事就骑共享单车去县中心买杯星巴克喝,我问她还记得以前说咖啡难喝吗。

 

她说“哎呀人的观念是会变的嘛!你要看到和接受这个世界的变化!

 

这句话她对自己说,我们也该对自己说。

 



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道歉。



文字源自丨二条君



“为自己的家乡高兴 。”



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