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说】无需煽情,别急着愤怒——我们需要的是真诚的对话
今天,又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被广泛浏览,是《人民日报》发表的《含泪送别!8 毛钱治好高烧的『不打针爷爷』,这才是医者仁心》。然而,这篇文章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得到一致好评,反而得到了不同声音之间的争论。有的人认为,这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让人们更理解医生,可是,由于文章的内容有无法经过医学专业人士的推敲又被认为会导致医患关系更多不必要的误会。
像是历史的重演,相同性质的事件也曾在2011年发生过,就是著名的深圳“八毛门”。如今,这两件事放在了一起让人们思考的更深一些。
那是七年前的名列「大新闻」首位的一个新闻。
2011年度中国十大健康新闻评选中,深圳的「八毛门」事件名列榜首。这件事离我们时间已经很远了,想必大批公众已经忘记了,毕竟,那时候的零零后还没成年,还是儿童嘛,不过,那个时间还真的和零零后的儿童有点关系。
媒体最初使用这样的标题描述新闻事件
2011年9月7日,一个出生仅6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后医院建议做造瘘手术,全部费用需10万元。学医出身的孩子父亲陈先生拒绝了手术,到另外一所医院仅开了八毛钱的石蜡油,缓解了患儿症状。
正在舆论对医院进行全面批评时,患儿再次「发作」,不得不再次就医,被确诊为巨结肠症,最终患儿在武汉同济医院接受手术。当事人陈先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已经发布公开道歉信,此后,首发新闻的媒体也做出了公开道歉。
事情到此表面算是结束。
但在这个事情中,有两个值得挖掘的细节,颇有趣味。
其一,患者的家长也是医生。
这位身为医生的家长,一面是医生,一面是家长。作为医生,他比一般公众都了解医院的运行和当下存在的问题。作为家长,他迫切希望孩子能得到最恰当的治愈。
但最终他选择了以这样的方式让事态如此发展,其中的内驱动力究竟为何,笔者并非本人,不能恶意推断。
患儿父亲陈先生在了解到有家长拒绝为孩子进行手术时深感不安。他自己也是医生,很担忧自己的案例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也影响到其他患儿家长的判断。他说自己的案例只是个例,担心其他不懂医学的家长不听医生的建议,而延误孩子病情。
但实际上,在患儿治愈之后,初次就诊的儿童医院已经深受影响,很多患儿家属无论孩子的患病情况,都要选择“保守治疗”,导致那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拒绝手术治疗而临界生命危险的情况。
事已至此,发生了便是发生了,如同关于“原生家庭”理论所表达的,过去发生的事无法改变,能够改变的是,一路走过来,我们对带这件事情的态度,是否能平复它带给我们的伤痛。
第二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媒体道歉了。
哪个新闻记者不知道“标题”的重要性呢,文字呈现需要有“起承转合”和“矛盾冲突”才会好看啊!10万元手术费与8毛钱间的巨大反差,这样一个巨大的新闻噱头,怎么会不被关注呢?
在几乎一面倒批评医院力挺患者的报道中,曹林先生在《中国青年报》上的评论中说:
在类似的冲突中,很多媒体人所以先入为主地选择站到患者一方去抨击医院,可能因为有一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患者,而不会成为医生。“八毛门”正是带着这种偏见找新闻的产物——正因为我们某一天都要进医院,都要将自己托付给医生,更须呵护这种医患关系,而不是放纵这种“我们都是患者”的多数人暴力。
这就是为什么,如果非要选择站在一方,那么大多数都选择站在患方的原因吧。
但是,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伦理,在医生眼里,治病救人是自己的职业要求;而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做报道时也不能陷入身份的迷思中,作为一个报道者,眼中只应有事实和真相。
修复紧张的医患关系,离不开负责任的媒体。这个新闻的编写团队理应为自己的无知、鲁莽、偏见、肤浅、浮躁、对舆论的误导、对医院的伤害说声对不起。
“八毛门”的始作俑者陈刚道歉了,那些在此一事件中被牵着鼻子走的、对医院造成伤害的媒体和媒体人最终也道了歉。
深圳新闻网作为首发媒体的公开致歉信
虽然不确定这道歉的声音是否被大众接受,但从那时起,医届对媒体的怨气就已经开始酝酿。
2011年的这个八毛门事件,好像是一个点燃医患之间的线索,一个患者的一家之言竟可以轻易获得媒体的关注,借由媒体的放大,转换成了新闻页面下面纷纷的评论,对大处方,对高昂的药价,对看病的负担,对医德的质疑,对个别民营医院「一切向前看」做法的怨怼…..从留言里看到的,或许是理性之言,在生活中听到,也许是每一个家庭就医之路的悲情诉说。
当下的医患关系,不是某一个职业群体造成的,任何一个群体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这个事件中,反思的不仅是媒体,医疗界也在反思。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细节是,医界反思了。
事情发生以后,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认为“八毛门”不能直接和医德挂上钩,背后是公众对医院大检查、大处方的不满,这才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大检查是存在的,主要分为四个原因:
一是完全的大检查,为了奖金和医院的发展基金、人才发展和科学研究,因为政府的投入不足和没有投入,是医院走市场化道路的结果;
二是医生为防止医疗纠纷发生之后的一种事前防范,是’举证倒置’的结果;
三是民众要求,尤其是有医疗保障之后的一种需求释放;
四是有通过大检查来获取回扣,这是一种道德的问题
直到现在,廖新波的“直言不讳”都是少数人所能接受的“忠言逆耳”,因为他卫计委的高官,却仍旧敢于承认医疗界存在的问题。笔者从波子哥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他写出这些原因的坚忍:只要勇敢的面对问题,才有望解决问题。
把这么一个陈年旧事拿出来说,好像也没什么劲。但是,2018年1月28日发布在两大官媒的新闻再一次触发了人们的情绪。也是八毛,但这“八毛”看起来可是个不折不扣的“正面报道”。
发布在央视的这条新闻,在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官上均有发布。
该新闻最初发布于河北青年报。
但这样一条对医生的正面报道,是怎样点燃情绪的?点燃了谁的情绪呢?
看了几百条评论,笔者虽一一截图,但却不忍心不想在这里呈现那些过于情绪化和带有明显指向的评论,因为用那些极端的评论去博眼球是无意义的,就会陷入同样的逻辑中无法自拔。
冷静思考,医疗界是极力想要获得话语权,在每个医疗舆情事件发生之后,都在用“自媒体联盟”的力量表达心声,表达立场。在这件事情中,医疗界也不乏对媒体的些许“建议”:
希望媒体无需以树立典型正面形象的方式,潜移默化提倡一种对目前来说不切实际的诊疗模式,那是一种个人化的,不可复制的,也未必是满分的方式。
而这样的舆论引导,却为日后医生正常合理的治疗种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分分钟引爆脆弱的医患关系。
在官媒被选择的留言中,却几乎一面倒的是公众的点赞:
为这位爷爷点赞
为爷爷不打针不开药的做法点赞
纷纷期待年轻的医生也如此,为患者减负担
就是不应该给孩子打针,就是都应该像这个医生一样
.....
也许,是公众不明就里的一味点赞,让医者觉得这种报道是极端的和片面的。医疗的不确定性,患者病情的复杂多样性,让医学就不可能是一个一概而论统一下药的学科。因为公众也许不明白,医生只是一了大环境的一部分,有时候也难力挽狂澜。
而终究成为患者的每一个人,也不过是希望,再减轻一下就诊就医的负担,而已。
在百千条留言中,有一条留言颇为有趣:
公众喜欢看故事,医生喜欢看文献,两个群体的对话从来都不可能。
这种“鸡同鸭讲”局面的形成,也许就是所谓的巴别塔困境,为了阻止别有用心的人类建造通天塔,让人们语言不通,各说各话,无法沟通。
更多时候,不是沟通不可能,是没有耐心去倾听。把弥合矛盾的重任仅仅交给媒体,去解决医疗内部和和外部的矛盾,恐怕是有些为难媒体。但
如果可能的话,不去在此基础上加上那一根根稻草,也许是媒体能够做到的。
就像夫妻俩吵架,形成了误会,需要用彼此的沟通去解决,而不是将吵架的结果归因于某个别人。当然了,如果是出轨事件的“利益相关方”,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愿媒体不要成为那个“第三者”哦。
无论怎样,两群人对话,需要的绝对不仅仅是沟通技巧,还需要的是摒弃主观恶意去真诚对话的态度。
来源:医然有望
编辑:耿双玺
长按图标
一键关注
- 九种人,擦肩即可,无需深交;拿你当傻子的人,一辈子都别交
- 人工智能可以3D建模了?3D打印未来无需自己建模
- DNF:无需深渊!如何打造一个4000智力的卢克门槛奶妈?
- 部分脑损伤无需CT初筛,首个血液检测TBI测试获FDA批准,美国国防
- 《英雄联盟》无需操作上分首选 莫甘娜成老年人福音
- 心理学家:这15件事你无需对任何人解释
- 牙黄有救了!无需洗牙,教你2分钟让牙齿变白,烟友必备
- 【足协】中国足协严打引援“钻空子”,泰达俱乐部无需补缴引援调
- 怪物猎人世界怎么过灭尽龙?无需操作简单通关技巧攻略
- 权威解读:“占中”三头目无需入狱,香港这判决动静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