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翌霖 | “两朵乌云”

胡翌霖 | “两朵乌云”





作者 胡翌霖 (清华大学助理教授)

责编 许嘉芩 刘愈



◆ 

 

◆ 

 

◆  

◆ 

 

◆ 

 

我们之前讲到,牛顿力学标志着自然的数学化,而麦克斯韦的电磁学标志着这个力学世界的统一,热、声、光、电等等各类现象都被

“力学”所统摄。以至于到

19

世纪末,许多人相信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基本“封顶”了,剩下的无非是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了。

在1900年的一次著名的演讲中,据说当时76岁高龄的开尔文勋爵(图1)感叹:理论物理学领域已经没有什么可发现的了,剩下的事情主要就是测量得更精确一些。相传他还说过一句类似的话:“物理学的未来只能到小数点第6位之后去找了”。

这两句话是否是开尔文勋爵本人所说是有争议的,但这的确反映了当时许多科学家对物理学现状的理解。普朗克后来也回忆道:他当年准备投身物理学时,他的老师劝他,物理学领域可供年轻人开拓的空间已经很少了,献身物理学不值得。

的确,在19世纪末完成的经典力学体系看起来非常完善了,各种现象都被统一到由几条简洁的公式推演出来的力学体系之内,而且这一体系又能够提供惊人的精确性。当然,尚未解决的问题还是有不少的,但人们一般只会认为这好比是一幅接近完成的拼图上还缺了那么几块,早晚都能补上,暂时补不上也无关大局,有谁会想到为了填补一幅已经拼得近乎完美的拼图上的几个小漏洞,就需要打乱整个的布局呢?

开尔文勋爵在1900年的演讲中就提到了这幅拼图上的两个小漏洞,即“在热与光的动力学理论上空的两朵乌云”,第一朵是迈克尔逊(1852-1931)的以太漂移实验,第二朵是黑体辐射问题。最后驱散这两朵乌云的恰好分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胡翌霖 | “两朵乌云”

▲图1 德高望重的开尔文勋爵

除了这两朵“乌云”之外,在19世纪末,还有一系列新发现动摇了物理学的基础。例如: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远超一般电磁辐射的波长极限);

1896年贝克勒耳(1852-1908)发现放射性现象(铀矿石能够在没有曝光的照相底片上产生影响,后被居里夫人命名为放射性,并提炼出钋和镭);

1897年汤姆孙发现电子(亦即发现电流通过真空容器时产生的阴极射线是比氢原子质量小得多的粒子流);

1898年卢瑟福发现α、β射线(到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这些发现让物理学开始探索原子内部,也让经典力学刚刚确立不久的一些常识发生动摇,但更具颠覆性的还是那两朵乌云。

胡翌霖 | “两朵乌云”

《过时的智慧——科学通史十五讲》



【本文摘自《过时的智慧——科学通史十五讲》第十五讲 相对测量:20世纪物理学革命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延伸阅读

胡翌霖 | 何谓科学革命

胡翌霖 | 哥白尼的局限

胡翌霖 | 第谷和开普勒

胡翌霖 | 伽利略的望远镜

胡翌霖 | 哥白尼留下的问题

胡翌霖 | 伽利略的落体实验

胡翌霖 | 牛顿的整合

胡翌霖 | “力”的偷渡

胡翌霖 | 在内在性与外在性之间

胡翌霖 |  “原因”的消逝

胡翌霖 | 反辉格的数学史何以可能

胡翌霖 | 数学的起源

胡翌霖 | 数与量的区分

胡翌霖 | 几何学的兴起

胡翌霖 | 炼金术的兴起

胡翌霖 | 自然vs人工

胡翌霖 | 赫尔墨斯主义的影响

胡翌霖 | 赫尔蒙特及其柳树实验

胡翌霖 | 作为炼金术士的波义耳和牛顿

胡翌霖 | 启蒙与科学传播

胡翌霖 | 学会、杂志的兴起与大学改革

胡翌霖 | 热衷表演的实验物理学

胡翌霖 | 时尚的电学

胡翌霖 | 逐渐成熟的定量研究

胡翌霖 | 拉瓦锡和化学的兴起

胡翌霖 | “两朵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