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一位大学校长对高校学科评估的深度思考
转自:西北师范大学
岁末年初,西北师范大学经历了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学位点评审
各类评估均为教育部所属的第三方权威评估机构所为,其权威性、客观性、可信度毋庸置疑。 评估结果
各大学也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和自我检讨。
学校应该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发现哪些问题,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整改的方向和路径在哪里?
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从最近一段时间的讨论和发表的不同观点来看,审核评估专家给出的整改意见、学科评估结果、博士点评审结果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和理性思考。共识远没有形成,讨论还应当持续。
审核评估中专家提出的整改意见我们自己整理的就多达59条,从省内已经评估过的四所大学专家反馈的意见来看,
最集中、最突出也是有共性的意见
有生师比的问题;
有教学的中心地位不能有效落实的问题;有教学经费不足、教学设施特别是实验教学设施陈旧且数量不足问题;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不足、教学方法陈旧问题等等。
在必须整改的意见中, 生师比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师资队伍作为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条件,目前学校师资队伍状况还不能满足本科教学质量的要求。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如何整改呢? 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制定教师队伍发展规划,特别是制定好师资队伍的增量规划;改革引人、用人机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从增量和存量上调整结构,总量增加、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另辟蹊径
,认为解决生师比问题的路径就是减少招生数量,降低在校学生总量,即用所谓“降容积率”、“降密度”的方式来实现生师比处于合理的、符合国家标准的范围之内。
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危险行为
。按此观点,目前学校生师比的实际状况,每年需要减少一千人的招生计划,四年后在校本科生减少四千人,换算为生师比,相当于减少二百多教师工作量,使学校生师比趋于合理。
为什么要用减少学生数量的方式即“降密度”的方式解决生师比的问题呢?是西北师大的校园、教学设施承载不了这些学生吗?是社会根本就不需要西北师大培养的学生吗?
甘肃省高等教育依然处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阶段,西北师大是甘肃省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大量减少招生规模,根本就不是学校一厢情愿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不顾公众对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不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就等于放弃了大学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生师比的问题是我省已经评估过的四所大学共同的问题 ,如果各个大学都采取减少招生量,用“降密度”的方式降低生师比, 将会是甘肃省高等教育的灾难
学科评估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都是对学校办学水平的一次体检,也暴露出了共同的问题。可以把两个评估结果放在一起讨论、综合考虑如何整改。
两个评估的侧重点完全不同
,学科评估是对学科发展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指标也涉及到了师资队伍水平和结构问题。此次第四轮学科评估,西北师大9个B类学科、5个C+学科,在省属各大学中表现最好。
当然这次评估也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和全国同类师范大学比较,我们的差距在拉大。南京师大、首都师大、湖南师大、福建师大、华南师大都有A级学科。 学校应该认真反省此次评估的结果,思考学校学科建设的布局以及未来冲击A类学科的规划。
在对两个评估结果的反思中也有一种观点
,认为学校学科多、专业多、学生多,这是学校多年来形成的“以量谋大”发展思维导致的恶果,造成了学科只有平原没有高峰。
因此,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通过“破、立、降”,使机构、专业、办学规模该合就合、该融就融、该剪就剪,为平原的隆起、高峰的诞生奠定基础。
这更是匪夷所思的说法
。
大学的机构设置、学院设置、是否合理,与学校的地位、定位、发展目标和愿景有关,机构和学院的撤并、调整,都是大学的自主权,这个毋庸置疑。 问题是西北师大是否长期以来存在着“以量谋大”的发展思路?
控制办学规模在学校多次的发展规划中都有清楚的表述,目前的办学规模对于学校的地位、定位、责任和满足社会需求来讲是基本适应的。 我们为什么不从增加教师队伍体量、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角度思考问题呢?为什么不从大学内部的治理结构、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的角度思考问题呢?
从此次学科评估的结果来看,高水平的学科需要保持一定体量的师资队伍。
以教育学科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科是A+,他们师资队伍的体量是我校教育学科师资队伍体量的两到三倍。我校的化学学科、数学学科、中文学科、历史学科,人均成果产出均表现不俗,但是这些学科师资队伍的体量确实与B+以上的大学差距太大。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从教师增量,而不能从学生减量的路径去思考生师比问题的道理。
大学应该设立多少个学院、办多少个专业、招多少学生,学院应该以学科门类组建、还是以一级学科为依托组建,二级学科能不能组建学院,并没有统一的规定
。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系、学院、学部的组建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清华大学的“双一流”建设
方案中就把全校11个学科门类整合为工程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生命科学与医学等四个领域;同时要组建20个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群,还有8个自身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且学科知识体系相对独立的学科。清华大学的学科布局和结构其他大学不可复制,这就是清华的特色。
学校如何组建学院的依据是学校自身的目标和定位,学科发展水平、学科发展的历史和传统
,否则, 北京大学至今保留独立的中文系
学院、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学院和研究平台的重组、整合本身就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事实上,西北师范大学近年来已经对7个招生、就业表现不好、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的本科专业停止了招生,对3个硕士学位点进行了调整;对申请新的本科专业实行了最严格的控制。对此,学院和教师并没有异议。
学院的组建既要遵循学科发展的逻辑,同时也要遵循大学内部治理的逻辑。
学院是专业、学科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聚集了学术共同体的同行学者,因此,学院和学者是专业、学科发展的主体,是学校治理结构中的核心环节;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最关键的是确立学院的主体地位、管理重心下移、激发学院发展的内生动力;真正使学院成为专业、学科建设、发展的主体,而不仅仅是一个上传下达的教学组织机构。
否则,我们简单地讨论到底应该设多少个学院、在一级或二级学科上才能设学院就毫无意义。
2012年西北师范大学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学院和机构的调整,成立了几个新的学院。六年多过去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六年前组建的新学院都表现出了很好的学科发展势头。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心理学、传媒、舞蹈、法学、汉语国际教育、公共管理、经济学院和商学院,还继续停留在六年前的学院架构中,能不能达到今天的发展水平?
目前西北师范大学的一级学科达31个,实际招生的本科专业70个、研究生招生的专业150多个,这次学科评估的结果,我校C+以上的学科只有14个。哪个学科、专业该剪掉?哪些可以留下来?是不是C+以下没有进入前70%的专业都应该一剪了之? 以此观点推论,中国70%以上的大学都应该被剪掉。
西北师范大学是省属地方高校, 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
学科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每所大学各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是客观事实,北大、清华也不是所有的学科都是A+。我校作为一所地处西部的地方大学,学科发展水平的差异可能会更大,学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学科发展有高峰、也有高原和平原,甚至有低谷,它们是相对的,其建设水平也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这是学科发展的常态。
把C+以下的学科都剪掉,C+的学科就成了新的谷底,B类学科也不会因此而得到提升。 大学中多学科的存在、学科之间的差异恰恰构成了大学内部的学科群落,多样性、差异性才会带来协同、互补、融合与竞争。
世界上最古老的博洛尼亚大学迄今已930年了,现代意义的柏林洪堡大学也已经208年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在我国已有近40年的历史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社会机构像大学一样,存续这么久,而且历久弥新。
几百年来,对大学发展规律的研究、对学科发展及其学术组织的研究、对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探索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我们应当予以尊重,至少我们应该在学术共同体的话语体系中讨论问题。
完hh
本文作者:万明钢,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编辑:焦磊
- 古代一位皇帝因荒淫过度下台,后人间蒸发了,至今无人知晓其下落
- 每一位《我的世界》玩家都有一颗建筑师的心 看完这几个作品我信
- 我供男友上大学,在街上遇到他和他朋友在一起,我含泪说分手!
- 其实李渊一共有二十多个儿子, 有一位比李建成李元吉下场还惨!
- 此人是天才的战略家,一生献一策:杀了一位名将,灭了两个强国
- 一位新韭菜今年悲惨炒股史:每天醒来看到账户时,内心无比崩溃
- “今天我不喝酒!”六安一位男子在酒席上的一番话刷爆了朋友圈!
- 普渡大学研究发现:金钱确实能使人快乐 哈哈哈
- 微感动 | 一位交警中队长的四季告白,只为杭州人的童年梦想
-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演讲:如何不负此生?(掌声把屋顶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