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悼念原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朱洪教授

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悼念原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朱洪教授





  新智元报道 

作者:克雷格



【新智元导读】

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李停舟发微博称,原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朱洪1月27日逝世。朱洪教授是我国知名算法理论专家,也是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40多年发展的亲历者和建设者。本文将朱洪教授在复旦工作的经历进行编辑,以念逝者。



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悼念原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朱洪教授



1月27日,微博认证为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李停舟发微博称“沉痛悼念中国算法研究的开拓者朱洪教授”,并在评论里说,朱洪教授去世时间为27日中午。



28日,南大教授周志华发朋友圈消息:“惊闻我国知名算法理论专家、原复旦计算机系朱洪教授去世。想起2004年应陆院士之邀,到刚成立的复旦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访问一月,在那儿认识了朱洪教授,经常聊着天同去食堂吃饭。朱老师像个老顽童,总是得意地向我展示他能带上地铁的折叠自行车,满肚子说不完的复旦八卦故事,还不断忽悠我去做系主任 …… 音容笑貌犹在而斯人已逝 …… 朱老师一路走好  ??????”



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悼念原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朱洪教授



朱洪教授简历与研究经历



朱洪教授1939年9月出生于南京,受教育和工作经历如下:

1953.9年-1956.7年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高中三年

1956.9年-1961.7年 复旦大学数学系本科五年

1961.9年-1975 年  复旦大学数学系,物理系助教

1975年-1978年   计算机科学系助教

1978年-1985年   讲师

1985年-1993.3月 副教授

1980.1月-1982.1月  美国布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访问学者二年

1993.4月-2005.9月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1995年12月至1996年2月  法国克来蒙德一大逻辑,算法和信息实验室客座教授

1997.12月- 2005.9月     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

1997.12月-1998.6月  美国北卡罗来拉大学夏洛特分校电气工程和计算机工程系访问教授

 2003.2-3月 日本先端科技大学访问教授

   2006-2012年  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返聘教授



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悼念原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朱洪教授

朱洪教授

朱洪教授的研究经历:

1959年-1970年   复变函数、拟似共形映照和广义解析函数论研究



1970年-1978年  机床数字程序控制, 中国首台数字控制机床程序编制自动化语言(APT)的设计和编译.  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外围设备研究,如设计并投产上海计算机厂 TQ15机产品的穿孔输出带控制器, 船载计算机。



1994年- 先为复旦大学房产科,进而为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和复旦计科公司合作开发的软件, 产生的社会效益很好,上海市所有公房出售,均采用此管理系统计算房价, 开具银行票据和结算总金额。



我所设计的算法保证了十进制计算和二<---->十进制转换的准确性,自1994年以来,已有一千四百多家单位和房管部门使用本软件出售房屋,并在随后几年房屋制度改革中, 根据国家政策的改变, 修改软件, 继续发挥巨大作用。我是该系统软件开发的技术总负责人。



1978年起直到2007年期间不间断地得到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主持计算机科学理论(算法,密码学)研究,2007年以后-至今还参与陆汝钤,何积丰和赵运磊等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研究项目。



其他还有863等其他的研究项目不一一列举。



2015年,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迎来成立40周年,朱洪教授作为复旦计算机系建设的亲历者,撰文回忆了40年的发展历史。新智元将文章编辑如下: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成立于1975年,至今已度过了四十个春秋,目前已发展成欣欣向荣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作为亲身经历了计算机科学系发展壮大的一名教师,难抑激动之情,也为自己几十年来努力工作、严格要求、上下求索、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发展壮大添砖加瓦而感到自豪!



下面是我对几件往事的回忆,以此作为对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成立四十周年的纪念。



一、参加数字控制线切割机的研制、举办培训班、出版教材



1968-1970年,上海交通电器厂和复旦教师袁雨飞、金培生、校办工厂师傅胡顺全等以及1965年入学的学生潘力律、郭明森、华美霞等一起合作,仅凭国外广告,研制出晶体管电子控制数字线切割机,用于开模具之用。这是我国首台完全由自行设计、自己制造的晶体管安装而成的,在软硬件上有创新。



然后在1969、1970年举办两期培训班,当时称之为“四一公社”,工宣队领导有陆大龙等。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工厂的技术工人,培训期限6个月。学员边学边制造一台数字线切割控制器,带回自己工厂使用。于是数字控制线切割机在全国遍地开花,各地工厂和学校到我校来学习的学员陆续不断,培训课程成为当时全国各高校计算机系的入门课程,我本人参与了第二期线切割机培训班工作,参加的学员共有数百人,该教材经过总结提高,于1974年被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成书,书名是《数字程序控制线切割机》,高传善是这本书的主要执笔者,我是作者之一。

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悼念原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朱洪教授

复旦大学研制成功的数字控制线切割机床系统

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悼念原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朱洪教授

数字控制线切割机第二期培训班结业纪念照片(摄于1970年7月1日)

 

二、主持线切割程序编制工作,联合设计APT机床控制语言



后来我主持线切割程序编制的工作,因为工人拿到要切割的模具图纸之后,需要按照设计处理模具被切割时的运动轨迹,它和实际图纸相差一个钼丝的切割距离。我和王志康、吴时霖、徐公权联合设计的APT机床控制语言发表在权威的中国机床杂志上:“数字控制机床专用语言(A language for Digital Controled Machine Tool),机床,3,1974”,这恐怕也是国内第一篇数控机床软件的论文。



该软件得到了全国广泛的采用, APT语言受到全国使用线切割机的操作工人的欢迎,国内至少数千家工厂采用了我编制的软件,来复旦学习该技术的人门庭若市。例如上海各手表厂,北京某计算机学院院长洪家威等七十年代也采纳了我所设计的APT语言。这里要提及的是,为了吸收意大利奥利维特公司的语言格式,我拿到了意大利文的说明书,后来在苏步青老先生的帮助下,历时20多天才把该资料从意大利文翻译出来(请参看我所递交的当年的线切割语言说明手册)。



以上工作,虽然我们复旦人自己觉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校外对我们评价很高,许多个人和单位因为学习和采用了“复旦型”线切割机的硬、软件技术,因而获得各类大奖。2013年,深圳江俊逢高级工程师表示,他打算写一本书讲述中国线切割机发展历史,其中要浓墨重彩地叙述“复旦型”线切割机技术,他强调:我国的很多计算机系都是以复旦的线切割机作为学习计算机软硬件制造的模板进行学习和起家的,例如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等(请参见江俊逢给我的信件)。

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悼念原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朱洪教授

“四一工厂”的师生们与投入批量生产的“复旦型”线切割机一起合影留念



三、主持设计和建造船舶电子真风仪



我还主持设计和建造了船舶电子真风仪,它的目的是在海上没有陆地参照点的情况下,计算出真正的风向和风力。该微型计算机硬件设计中的主要特色是不用乘法器,仅仅用移位实现除2或者乘2,其原理基于1946年发表在美国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即如何用除二或者乘二实现三角函数sin\cos\sinh\cosh的计算。其中用到深入的微积分知识。鉴于在海洋上浪大电压不稳定,所以设计的船舶真风仪硬件必须尽量简单。我所设计的真风仪通过了海上考验。其理论总结后以“船舶电子真风仪”的题目发表在1976年第1期《复旦大学学报》上。



四、教材和论文获奖、名字被写入国外大学教材;所开发的应用软件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我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中,对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始终严格要求,在我自己感兴趣的学术研究领域一直孜孜不倦地上下求索,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我自己或者与他人合作写出了若干教材和论文,其中有些获得了奖励或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例如:



(1) 1998年3月因《离散数学教程》教材,朱洪与胡美琛、张霭珠、赵一鸣等老师一起获得1997年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



(2)“关于一种受限谓词公式的可学习性” 即:‘On Learnability of Restricted Predicate formulae’,9-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Fundamentals of Computation Theorey,August,23-27,1993,Szeged, Hungary Augest 1993 LNCS 710 462-471,作者:尹激雷和朱洪,被中国计算机学会三十周年授予1988年至1991年度优秀学术论文奖(理论方面仅此一篇)。



(3)“对公钥体制的分析——具体对RSA体制的分析”,作者为鲍振东,李为鉴,朱洪,1990年获省部级党政机要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普通密码三等奖(迄今无人得到一、二等奖,仅有两个项目得三等奖,我们是其中之一),其主要成就是对安全素数找到p=12q+11的一般形式。



(4)有两个算法研究成果被Knuth的著名著作《计算机程序设计技巧》一书所引用,它们解决了算法研究领域此前悬而未决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堆排序(Heap Sorting)复杂度系数降低到3,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系数复杂度。另外一个是并行合并网络设计,它所设计的并行合并网络其难度被Knuth定位为48,而45以上均为未决问题,50为最好难度。这个平行合并网络算法的研究成果被选入美国和加拿大各大学的并行算法本科生教材,中国学者的名字被写入大学本科教材,这在国内学者中几乎绝无仅有,此教材名为:

Ja Ja , Parallel Algorithm

 。



(5)还有一个算法成果:首次提出了:在就地即不用额外存储的条件下,线性地实行合并串行排序算法,该文发表在国际最权威的计算机理论年会上:‘Notes on Merging Networks’  Proceeding Fourteenth annaul ACM  Symposium on theory of Computing May 1982 296-302。直到九十年代,中国大陆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仅有三篇,也仅有三位作者以汉字拼音被摘引在1997年Knuth所写的再版名著: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第三卷上(详见该书索引)。



(6) 因为指出上述Knuth书的错误,而被Knuth赠送1美元支票予以奖励,我在此附上该支票实件和作者对我来信的注释。顺便说一句:目前如果再有人指出该书的错误,奖金增加到2.56美元。这是鼓励读者认真读书,特别是读名著仔细认真的一种奖励。也是帮助作者发现和纠正错误的一个很好措施。



(7) 1994年先为复旦大学房产科,然后进而为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和复旦计科公司合作开发的软件, 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上海市所有公房出售均采用此管理系统计算房价、开具银行票据和结算总金额。我所设计的算法保证了十进制计算和二<---->十进制转换的准确性,一分钱不差错。自1994年以来,已有一千四百多家单位和房管部门使用本软件出售房屋,并在随后几年房屋制度改革中, 根据国家政策的改变修改软件, 继续发挥巨大作用。我是该系统软件开发的技术总负责人,吴京、卢先捷和张立宇是主要编程者,彭德胜是主要销售人员,本项目也为我们计算机系教工人员贡献了不小的奖金来源。



五、结束语



回顾自己几十年来所走过的路,感到欣慰的是对教学和科研始终都是倾力投入,认认真真地做学问,孜孜不倦地求索,收获还是丰硕的,为党和人民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为计算机学院的发展出了一份力。



我对学生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有时甚至被认为比较严厉。实际上我是为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只有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工作,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他们有些成为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高校以及清华、复旦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们学风良好,在同行中信誉较高。



朱洪 供稿于2015年4月



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悼念原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朱洪教授



加入社群



新智元AI技术+产业社群招募中,欢迎对AI技术+产业落地感兴趣的同学,加小助手微信号:aiera2015_1 入群;通过审核后我们将邀请进群,加入社群后务必修改群备注(姓名-公司-职位;专业群审核较严,敬请谅解)。



此外,新智元AI技术+产业领域社群(智能汽车、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正在面向正在从事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及研究人员进行招募。



加入新智元技术社群 共享AI+开放平台



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悼念原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朱洪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