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鸿集》自序

点击上方

“人民法院出版社”

关注我们



 编者按:

《雪鸿集》作者祝铭山曾长期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一度分管人民法院报社工作。祝铭山十分关注法治建设,关注报社的发展,多次为人民法院报法治杂谈专栏撰写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雪鸿集》中收录的文章多数发表于此,此文为该书的自序。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鸿集》自序



  十五年前,我从司法队伍中

退役

,似乎在不经意之间,司法审判生涯就走到了尽头,当时萦绕心头的思绪就如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唱的那样,

一番番春夏秋冬,一场场酸甜苦辣

。几十年的执着,源于亲历亲为的感触很深,体会很多。在那与司法职业道别之际,脑海里油然产生的一个愿望,想写点什么,用文字向曾经的同行和相关人士谈谈心得、说说想法、表表期望。就这样,在三几年之内陆续写出一大堆

豆腐块

短文和后来的一些篇幅长一点的文章。



  我时逢盛世,赶上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日新月异的好时光。写这些文章时,国家改革开放后的法治建设已经过二十几个年头,取得了非常振奋人心的成就,司法工作和司法干部队伍建设都已焕然一新,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正稳步向前推进。我为此而倍感激动,受到很大鼓舞,同时,也曾为法治建设包括司法工作面临的一些暂时性困难和在一段时间内司法公信度的下滑而忧虑。凡此种种,在这些文章中常有流露。再者,我离开司法岗位,是我人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我与司法之间转为一种新的

关系

,由当事者变成了旁观者,但毕竟是人虽去,情未了,因而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司法的立场,用法官的视角看问题说事情。因而,在我的这些文章中,议论影响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的各种因素时,谈客观方面的问题多一些,说司法主观方面的问题少一些。这样做当然是有意为之,因为我一直认为,解决当前司法存在的一些深受公众诟病的问题,只靠司法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为司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执业条件。



  集子中的文章大部分写于十几年之前,在历史长河中,十几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一瞬,但就社会发展某个具体领域或具

体事业来讲

,十几年却是十分珍贵的时间资源,经过努力,可以在这似乎短暂的时段中跨入新的境界。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就是明证。如今,无论在法治理念、司法体制及其工作机制、司法审判质量,还是在司法队伍的构建、培养和实践经验积累等方面,都不可与十几年前同日而语了。时移世易,这些文章反映的法治实际情况,在今天看来有些可能已经不是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了,文中的一些话语乍看有点不合适时宜了。但是我认为,不宜由于语境变了,就依今天的衡量尺度去品评和取舍以前的文章。其实法治的发展是个一脉相承的渐进过程,十几年前司法遇到的困局和

难题

,还不能理想化地认为现今已完全不复存在,实际上,一些违背法治精神和司法运行规律的言行至今还在或明或暗的起作用。因此,不能说这些文章中一些在当时颇具现实针对性的议论和表述现在全成了陈词滥调。基于以上考虑,这次结集出版,除了作一些文字上的修订和几处内容上的删减之外,未作大的改动,我想,对体现自己当时思想认知程度和表达能力的文章不加以新的装点,保持其原貌较为妥当。



  集子中的文章多数用笔名张吉发表于《人民法院报》法治杂谈专栏,少数以笔名颜明发表于《中国审判》或《人民法院报》。从体裁上说,短小的属于杂文,稍长一点的近乎散文随笔,但写法上也含有一些杂文元素,将其收入这本杂文集中,也勉强说得过去。书名化成语

雪泥鸿爪

而用之。苏轼诗云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鸿飞哪复计东西。

这本书,权且当作我在法苑漫步多年留下的点点足迹吧。



  在此,特对本书付梓奉献辛勤劳动的人民法院出版社各位编辑和其他关心、襄理此书出版的朋友致以深切的谢意。



                                  

作者

                                                                                                                  2017

7

7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鸿集》自序


试试您的指纹识别



长按上方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击关注

赐稿请发邮箱pcpweixin@163.com,一经采用,我社纸版图书将优先刊登,稿费从优,转发请注明原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