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风险备付金集体下架,你慌了么
点击上方“浦江财富”,一键订阅靠谱易读的金融资讯。
近来,包括红岭创投在内的多家P2P公司悄然下架风险备付金,不少投资者纷纷慌了神:“我的资金还安全吗?”
实际作用相当有限
P2P网贷平台有无风险备付金,一直是许多投资人挑选P2P平台的重要参考因素。毕竟有风险备付金是平台实力的一种体现,而且如果平台出现逾期或坏账,还能启用里面的钱,用于投资垫付。
平台本身作为“信息中介”机构,而非“信用中介”机构,不应该提出“保本保息”之类的承诺,而且一旦发生风险事件,承诺很可能只是一句空话。有知情人士甚至表示,实操中的风险备付金本身就存在一些猫腻,不能保证真正做到承诺的保本保息。
同样是有风险备付金,但不同的平台对于风险准备金的披露情况是不一样的,比如准备金账户的证明、账户资金情况。特别是有没有即使披露账户资金的实际金额、资金变动情况等等。如果平台没有披露准备金的具体数额,就无法得知是否能覆盖逾期项目,特别是坏账率较高的平台,即使有风险备付金也不能保障投资者利益。
此外,风险备付金账户资金不能覆盖逾期项目,那么就可能出现连本金都无法全部垫付的情况。风险备付金是一定限额内的补偿服务,一般平台都会对赔付顺序做一个约定,比如时间顺序,即先偿付逾期在先的债权,后偿付逾期在后的债权,那么就可能逾期在后的投资人无法获得垫付。
其次,不是所有平台都对本息进行垫付。有的平台垫付逾期项目的投资本息,但有的平台只垫付投资的本金。
大平台或借机施行自负盈亏
对于实力背景较强的大平台来说,由于存在较强的抗压能力,受负面舆论的影响有限,所以平台有可能借此机会抽身,效仿拍拍贷散标专区的做法,由投资者自负盈亏。
不过,也不用担心会出现大面积逾期,没有哪家平台会为了合规而砸了自己的招牌,毕竟投资者的信任和口碑才是最重要的,相信绝大多数平台不会如此冒险。但无论如何,做到零逾期几乎是不可能的,总会有投资者购买的债权产生逾期。
这就要提醒大家,除了辨别平台的安全性以外,投资之前需要仔细查看所投项目的借款详情,尽量降低项目逾期发生的风险。
而对于中小实力的平台,由于逾期等负面对平台产生的冲击较大,至少短期内大概率上会采取暗兜底的策略,取消风险备用金更多是形式上的改变。若是平台是踏实做事情的,此举反而会刺激平台加强风控,对投资者而言也算是好事。
第三方担保或取而代之
在分析人士看来,取消风险备付金制度,由第三方担保的平台将会更容易通过备案。今年12月8日,银监会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在2018年4月底前完成辖区内主要P2P机构的备案登记工作,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同时要求平台“应当禁止继续提取、新增风险备付金”,对于存量则需“逐步消化、压缩备付金规模”,同时严格“禁止P2P以此进行宣传”,积极引导P2P平台采取“引入第三方担保等方式”对出借人进行保障。
取消风险备付金兑付的平台,目前看都是头部平台,平台的品牌和风控能力较高,投资人的信任度也较强,目前看过渡比较平稳。未来看,投资人需关注的还是平台的整体实力、风控能力及坏账率,如果平台实力不济,即使承诺刚兑,其背书效应也是有限的,而且和监管办法的要求不一致。
有专家认为,打破刚性兑付,让网贷出借人承担风险有点不切实际。因为与私募产品投资人相比,网贷投资人就是“小白”,绝大部分属于风险厌恶型,风险辨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均较弱。《通知》鼓励有实力的保险公司等第三方担保,既解决了网贷平台的定位问题,又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网贷投资人的担忧,是此次网贷监管细则少有的亮点。
事实上,在直接下线“风险备付金”之外,部分平台引入了“履约险”、第三方担保等保障机制。如玖富不再设置风险备付金,而是引入国有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履约保证保险和保障计划。
参考资料:
北京商报:《多家网贷平台调整风险准备金 加快合规步伐》
凤凰财经:《网贷风险准备金下线 引入第三方担保成趋势》
融360:《被封杀的风险准备金 风险到底有多大?》
菜鸟理财:《平台纷纷取消风险准备金 你投的钱还安全吗?》
关于我们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都市快节奏,我们只为您推送靠谱易读的金融资讯,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咨询、投诉请到菜单留言板。
关注财富增长,更关注内心力量
Focus on wealth, growth on health
- 高成长企业几个估值方法之风险收益法 | 估值就是讲故事
- 闪崩股风险大,如何及时躲避?
- 姑娘,嫁给“老实”男人才是最大的风险
- 今日新股| 华夏航空
- P2P网贷一周简报:6家成交涨超5成,行业收货三连阳!
- 房子写儿女名其实风险很大!怎么把风险降低?
- 股权质押真的是融资捷径吗?一文读懂优势和风险!
- 重磅!次新股的炒作逻辑以及如何规避风险?
- 2018年,蛋鸡市场的风险有多大?
- 【风险提示】英国1月CPI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