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复利:为何我们知道的太多,懂的太少

思维的复利:为何我们知道的太多,懂的太少

作者:空山大湿

来源:空山大湿(ID:MasterKongshan)

有一个老话题总是被大家提及,犹太人只占世界人口的0.3%,而却拥有着超过30%的财富。当然财富的数据未必精准,也不是所有人都在乎财富的。不过即使从其他的角度,犹太民族也成就斐然:这个民族获得了世界上超过20%的诺贝尔奖,还有数不清的音乐家、哲学家和科学家:马克思、爱因斯坦等等都是犹太人。用普通人的角度去看,这简直就是一个行走的学霸民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还特别会赚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思维的复利:为何我们知道的太多,懂的太少

其中的奥义,很大一点就在于犹太民族的教育,让他们的子孙天然拥有一种思维的复利。要说重视教育,东亚人的重视程度应当不亚于任何民族,而结果上我们还是和人家有显著差距的,这种巨大差异性一定体现在对教育本身的理解和教育的方式方法上。

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更多的体现在知识上,所以有学富五车的说法,仿佛知道的多了就是教育的好,知道的少就是教育的不好。以至于这种对于信息的通达性的需求延续到了成年,如果大家在说一个话题而自己不知道仿佛就落伍了,这样很多人会把信息错误的当做知识,把知道(Know about)当做掌握(Know),这一点是很危险的。而对于能力的教育反而有一个大大的欠缺。要知道知识是对已知的探索,而能力需要的是对未知的推断。

犹太人的教育方法非常有趣,叫做Chavrusa,也被称作Havruta,我并没有亲历过这样的教育现场,是个非常大的遗憾。Chavrusa本身的意思是“伙伴”,意思就是不是独自学习,而是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犹太人在很小的时候会广泛的学习《塔木德》,这个过程类似于建立了一套数学的公理系统。而Chavrusa学习通常由俩人或者多人完成,学习伙伴面对面而坐,一人先复述一段塔木德的内容给对学伴,之后两人会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一对一的PK,一方提出问题,对方给与回答。通常来说因为对内容的解析有不同的角度,进而引发两个人的辩论。一来一往使绝大多数学习塔木德的人都善于用逻辑来说服对方,慢慢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一种“记忆+辨别+表达”的养成过程。

思维的复利:为何我们知道的太多,懂的太少

这一点犹太人的教育很像藏传佛教的辩经:

喇嘛僧人,在学习“五部大论”的同时,还要根据自己所学的内容,举行辩论,这就是所谓的“辩经”。辩论有两种方式:一种叫“立宗答辩”,即立宗人树立一题目,并以此为辩论,但他只能对对方的提问及问难加以解答,不得反问及发挥,问难的人则可以拍掌高呼,手舞足蹈;一种叫做对辩,即由两入双方互相问答。

思维的复利:为何我们知道的太多,懂的太少

我曾经围观过色拉寺辩经的过程,因为不懂藏语基本就是看个热闹,但是双手抬起,犹如有文殊菩萨的智慧利剑相助,击掌则可以降伏心中的贪嗔痴疑慢,掌声稍纵即逝,一切无常,场面还是让人记忆深刻的!

我们做判断的时候有俩种主要的思路:第一为归纳,第二为演绎。中国人善于归纳而弱于演绎,教育亦是着力于归纳而缺少未来的视角。对于科学而言,仅仅对已知的东西进行归纳是难以做出划时代的东西的,具有抽象演绎的能力则显得更加的重要。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认为知识的积累是个单利过程,而思维的训练是个复利的过程。知识的积累的边际效用递减的很明显,比如我们背唐诗一百首会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收货巨大的过程,但是把全唐诗都会背则显得没有那么大的收益,因为从性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同类知识的积累的过程。会背一百首唐诗推广到背五百首唐诗,带来的乐趣不到五倍那么多。

思维的训练则不太一样,查理芒格在无数的场合强调多元化思维的重要性,一种思维和另外一种思维可以说都是互相促进的,而一个知识点和另外一个知识点,有时候是冲突的。比如背了半天的历史知识点,再去背地理知识点就会觉得非常的不适应,有时候脑子一糊涂什么都记不得了。而如果是用演绎的方法过一遍历史和地理则完全不一样:宏大的历史观和全局的地理观更多的是互相促进。

因为有了地理的自然禀赋使得这些地区在一定的阶段产生了不同的文明,进而不同的文明之间会有冲突,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战争;文明之间也会有合作,就形成各种各样的贸易和联盟。这样用思维而不是知识的来连接事实就会交错出来很多有意思的作品,这比如《房龙地理》或者是《文明的冲突》,这些就是多元思维模式扩学科的结果。

基本的、普世的智慧是什么?嗯,第一条规则是,如果你们只是记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么你们无法真正地理解任何东西。如果这些事物不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你们就无法把它们派上用场。

你们必须在头脑中拥有一些思维模式。你们必须依靠这些模式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你们也许已经注意到,有些学生试图死记硬背,以此来应付考试。他们在学校中是失败者,在生活中也是失败者。你必须把经验悬挂在头脑中的一个由许多思维模式组成的框架上。

——芒格《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及其与投资管理和商业的关系 》

曾经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追寻智慧:从达尔文到芒格》,这本书用很简短的篇幅把进化论、认知偏差以及很多有意思的思考和聪明人的妙语整合在一起,最后给出了一个整体的思维框架。

思维的复利:为何我们知道的太多,懂的太少

当然框架本身值得参考,但是我相信每一个人会有自己的思维框架,并不能生搬硬套。但是有些人思考问题总是从“怎么对自己最好”这样一个敷衍的点出发,很多时候根本就想不清楚也会错过真正的机会。对于逻辑思考有一个最简化的框架:

问题的提出

a) 定义:我们的问题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b) 核心:核心点有哪些

c) 背景:谁提出的问题,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问题

d) 风险:我如何确定我准确的理解了问题

方案的思考

a) 信息:有哪些信息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哪些是通过努力可以变成已知的

b) 假设:我们需要哪些假设

c) 推演:根据什么样的逻辑可以推导出结论,逻辑中的关键变量是什么

d) 风险:信息的真实性如何保证,假设合理与否,逻辑是必然推演还是概率推演?

问题的落地

a) 执行:在时间轴上画出必要的执行方案

b) 追踪:如何对方案中的不确定性做出追踪,特别是关键性变量

c) 关键节点:明确关键节点,结果的可预期性。

d) 已知风险的应对:对于我们不想出现的情景的预案。

e) 未知风险的应对:如果出现未知因素,什么样的事件会导致方案退出。

结果的反思

a) 评估:如何评价结果,关键人物的反馈

b) 流程:再哪些环节上,和预期的时间轴差异比较大。

c) 可重复性:哪些经验是可以复用的,应当被记住。

d) 优化:哪些环节可以被优化,在前期没有找到这个更优的方案的原因是什么。

这只是一个非常粗浅的框架,在每一个细节上都需要更多信息的交织,需要有人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逻辑框架给出他的建议,然后去繁取简。也就是很多人强调的“Connecting the dots”。

思维的复利:为何我们知道的太多,懂的太少

生物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互动性。从分子、基因、神经元、大脑区域、细胞、器官乃至于到各个系统内部无不具有互动性。

我们的先贤对于这样的事情也有自己的论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不过中国的古代智慧太强调个人的感悟,所以学习的曲线其实非常陡峭,需要极高的天分。

如果把智慧分成三个层次:取势、明道、优术,中国人研究的最多的就是取势,而取势的决策次数太少不容易形成思维习惯,在明道和优术上也需要有自己或者团队的训练方法,这样才能享受思维的复利。

—END—

值班编辑:Air   投诉反馈:1736346798@qq.com

我们尊重每位原创作者的心血,如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QQ:3540889959)

2018年的八大投资新风口,不要错过!

从人脸识别到数字双胞胎, 从量子计算到素肉,高盛在最新的Outsiders系列报告中探讨了八大新兴投资趋势,将会是未来赚钱的风口!关注猎手志,告诉你高盛看好的2018年的八大投资新风口,我们能从中发现什么商机。

猎手志

ID:liesz007

思维的复利:为何我们知道的太多,懂的太少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思维的复利:为何我们知道的太多,懂的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