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新贵 阳光城与中南隔着三个新梅

千亿新贵 阳光城与中南隔着三个新梅

年度排名尘埃落定。

当2017年的江湖地位之争落幕,2018新财年的规模之争已经上路。

对房地产企业而言,这是剩者为王、赢家通吃的年代。行业集中度在加速上行,规模意味着排名,行业地位影响资金成本、人力及土地,后三者共同决定企业兴衰……站在后黄金时代的节点看,开发企业格局已定,千亿是通向未来的门槛。

当开发商奔走于千亿征途,置身于新时代恢宏的背景下,作为行业记录者,《东地产财经周刊》也在前瞻:在未来的产业变迁中,总有一些线索能够循迹,总有一些力量在重构秩序,也总有一些基因能赢得未来。

千亿新贵 阳光城与中南隔着三个新梅

谁将成为今年率先冲击千亿的企业?数据分析机构给出了答案。

1月3日,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在题为“相信未来”的丁祖昱评楼市2018发布会上预测,2018年的千亿阵营扩容潮中,阳光城、中南位列今年冲击千亿的第一、二位。

这两家公司去年销售已直逼千亿,在克而瑞《2017年度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200排行榜》中,中南置地、阳光城销售额分别为963亿、915亿。

千亿新贵 阳光城与中南隔着三个新梅

有意思的是,这两家公司冲击千亿的征途上,都站着一个行业标杆人物:陈凯。

陈凯在阳光城的经历,堪称传奇。一家原本偏居一隅的福建家族房企,在陈凯掌舵下,快速转变为职业经理人运营的现代企业,并在三年时间内销售额从23亿剧增至236亿,成就了销售额3年增10倍的行业奇迹。资本市场也对阳光城的高成长给予广泛追捧,其间股价低点至高点最大涨幅近10倍,远远超越行业表现。

阳光城的华丽蜕变,也带来了示范效应。在此之后,以福建房企为代表,一批中小房企加快全国化布局,一批家族企业开始公司治理变革,职业经理群体价值显现,并最终以快速成长的人力资源,夯实了冲击千亿阵营的房企第二、三梯队。

陈凯带领阳光城高速成长的这一教科书式的案例,也两度入选《东地产财经周刊》年度地产MBA案例(详见2013、2014《地产MBA教例》),成为一段行业精英史诗。

千亿新贵 阳光城与中南隔着三个新梅

置身于大时代洪流,个人力量显得极为微小。

无论是地产首富的轮换,还是企业动辙千亿的豪情,又或者对自家产品的自负……最终都会被波动起伏的产业周期治愈。

时间终究会呈现一切。

千亿新贵 阳光城与中南隔着三个新梅

2015年初,陈凯辞任阳光城总裁职务,改任联席董事长,后创立菩悦资产。

2016年2月,网传陈凯现身中南全国培训大会,加盟中南置业。2017年8月,陈凯担任中南置地董事长,从幕后走到台前。

在此同期,中南置地的销售额也高歌猛进,2016年中南置地销售额大幅增长,由此前一年的225亿剧增至502亿,2017年进入冲击千亿阵营。

对比两家公司快速成长过程中的策略与运营,相似性可见一斑。

在阳光城,陈凯曾将公司的快速增长秘诀归纳为“高周转+低成本”的运营策略;“丰富产品线+精选城市”的定位策略,围绕大福建、长三角布局; “扁平化+青年近卫军”的团队建设策略;“股+债”的多元融资策略;“信息对称+评价到位”的管理策略。

在中南置地,公司同样奉行“高周转+高品质+低成本+差异化”运营战略,在城市的选择上,公司环一线城市群布局的战略,围绕“大上海”、“大南京”、“大北京”布局;同时,公司强调组织变革、人才变革、文化变革与机制变革。

显而易见,从阳光城到中南置业,两家公司的战略变化显现出鲜明而相似的改革特征。

千亿新贵 阳光城与中南隔着三个新梅

产业周期更迭向前,企业不进则退。

值得观察的是,前述两家公司战略转变的背后,都伴随着职业经理人群体对家族企业的改造。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尤金·法玛(Eugene F. Fama)认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需要有一个活跃的劳动力市场和充分的资本市场的存在。

事实上,在经历了二十多年高速发展后,中国房地产职业经理人群体已经崛起,且数量规模庞大;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变得日益透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富有远见的家族企业家们,开始了意义深远的家族企业改造。

千亿新贵 阳光城与中南隔着三个新梅

值得关注的是,在陈凯之后,阳光城相继挖来了碧桂园前CFO吴建斌、碧桂园前联席总裁朱荣斌,分任副总裁、总裁及执行董事长职位。这二者,皆是当年碧桂园逆袭,冲击3000亿的功臣。履新之后,新管理层大刀阔斧再造企业,广泛招兵买马,通过并购等多重途径加大土地储备,发展势头迅猛,呈现出与碧桂园当年高速扩张相似的态势。

阳光城与中南置业,是地产业两个典型代表。前者走向了完全职业经理人运营的策略,后者则走出了家族二代与职业经理人结合的路线。

两种风格并无优劣之分,但从股票市值上看,资本市场通常给予职业经理人运营时间更久的房企,予更高的估值。

截至1月11日,阳光城和中南建设(中南置业贡献主要营收),市值分别为358亿、267亿。二者市值之间,刚好隔着近三个上海新梅(ST新梅,市值33亿),后者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地产企业案例。

曾经雄踞一方的上海新梅,在同样崇尚强者恒强的创始人因健康问题退位后,由二代接班人苦苦支撑,其后历经股权争夺等多重磨难,最终错失了房地产业的黄金时代,连续亏损后沦为ST股,最终控制权易主。

可以预见,随着创一代的老去,未来的中国房地产业,家族型房企的接班问题,仍是行业未来的重要看点。

 



千亿新贵 阳光城与中南隔着三个新梅

回到奋进的现实,在规模当道的时代,千亿只是起点。

问题随之而来,阳光城与中南置地,这两家准千亿房企新贵,能否走得更远?

深究这个问题,带来三个关键的追问。

其一、行业趋势会否延续?

从政策的延续性看,“房住不炒”、“租购并举”已经成为国策,分城施策的严密调控,并无悬念。

另外,从行业的事件型驱动来看,那些影响行业趋势的大事件,如货币政策,如房产税等,应当会顺其自然。

从这个逻辑上,整个行业趋势性走向平缓,是个大概率事件。

其二、企业组织能否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行业销量天花板的见顶,业界基本无太多争议。这也意味着,产业的竞争格局,从曾经的一起做大蛋糕,逐步演变为抢食对手的市场份额。

从各类排行榜中也容易发现,本轮的行业集中度提升,本质上是大、中房企逐步抢占了小型房企的市场份额。当大、中型房企继续壮大,未来的市场争夺就演变成了大中房企之间的竞争。

在多数千亿房企之间,产品标识度并不鲜明的当下,未来的竞争将更为激烈。企业组织如何进化,如何与更强的竞争对手博弈,在人才、土地、资金三个核心要素的争夺中胜出,将决定千亿企业的未来。

其三、企业运营能否驾驭新市场环境?

变化是唯一的不变。溯源近年来的市场变化,无论是一、二线,三、四线城市间的冷热变迁,还是同一城市中不同区域热点的轮动,又或者市场产品首置、首改、异地购房群体的变化,每一次的变迁都有房企掉队。

从终端上看,项目的高周转率必然涉及城市、区位、产品、销售等多重环节,在逐步趋缓、甚至变冷的市场环境中,必须没有短板。

此外,绝大多数高速扩张的中型房企,都依赖于高负债。负债率本身并无对错,但这决定了企业在追逐规模的道路上,不容任何闪失。

尽管挑战不小,但对阳光城和中南置业这样的千亿新贵来说,更上层楼,正当其时。

千亿征途已经开始,规模冲刺没有退路。这注定是房地产业的奔腾年代。

原创稿件,欢迎转载,须注明出处









千亿新贵 阳光城与中南隔着三个新梅
长按二维码,关注东叔,更有料!



千亿新贵 阳光城与中南隔着三个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