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成都丨很少有人知道朱自清是地道成都女婿,他为爱妻写了71
朱自清被喻为中国现代文坛的“美文大师”,其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背影》、《春》、《荷塘月色》、《匆匆》等名篇广传于世、脍炙人口。
但说来朱自清是成都人的女婿,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名人与成都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朱自清。朱自清是新文学诗歌和散文大家,著名学者,他的《背影》、《荷塘月色》、《春》等作品在新文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1940年夏季至1946年夏季,他断断续续在成都度过了一段清贫而忙碌的时光。
她陪伴了朱自清后半生
曾为成都剪发运动新女性
朱自清先生的第一任妻子武钟谦,出身于扬州著名中医世家。1929年,32岁的武钟谦因肺病病逝于扬州朱家,给朱自清留下三子三女。
有着这样一位爱妻在前,朱自清发誓不娶,但一年的时间,要独自抚养6个子女,他觉得力不从心,思想摇摆了一段时间,决定接受其他女子。这才有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也是一直陪伴他到生命最后的女人——陈竹隐。
陈竹隐1903年7月14日出身于成都平民家庭,父亲陈正清有子女12人,陈竹隐最小,全家依靠父亲教私塾以及在估衣铺的工作为生,比较清苦。
她是当时成都导引风潮的新女性。成都新女性,首先要“从头做起”:成都出现了最早剪短发的三女子——陈竹隐、李倩云和秦德君。
对于女子剪发,引起了轩然大波。秦德君回忆说:“同班同寝室的杜芰裳,看见我剪掉长发以后清爽利落,十分羡慕,叫我帮她也剪掉了。没想到她的妈妈跑来又哭又闹,找我拼命。她撒泼打滚地要我一根一根把她女儿的头发接好。后来又把杜芰裳抓回去锁在屋里不许出门。”抵制剪发的势力很大,家长们吵的闹的,纷纷把女儿关起来,斗争很是激烈。可是剪长辫子的女学生仍然是一天多似一天,形成了女子剪发运动。
朱自清、陈竹隐与陈竹隐的结拜姐妹及她们的夫婿合影
到1921年以后,剪发的女子不仅在成都、重庆日益增多,泸州、内江、自贡、宜宾、达县等地也能看到不少剪发的新女性了。
两次相见交情日深
朱自清给她写了71封情书
1920年陈竹隐16岁,她的父母相继病亡。后来她考入四川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了青岛电话局做女接线生。工作了一年多,又到北平,考入了北平艺术学院,师从于齐白石、萧子泉、寿石公等先生,专攻工笔画;同时还兼学昆曲,显示出她的多方面才能。
浦熙元颇为关心陈竹隐的终身大事,一次和清华外文系教授叶公超闲谈时提起陈竹隐,叶提起了当时孤身一人带着6个孩子的朱自清,两人一拍即合。
1931年4月的一天,朱自清与陈竹隐见面了。1931年1月25日中午,朱自清、陈竹隐应邹树椿邀请赴宴,在座有浦江清等人。
后来,陈竹隐在《朱自清:情如潭水》一文中,记录了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形:
“我与佩弦的相识是在1931年。这一年4月的一天,浦熙元老师带我们几个女同学到一个馆子去吃饭,安排了我与佩弦的见面。那天佩弦穿一件米黄色绸大褂,他身材不高,白白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文雅正气,但脚上却穿着一双老式的双梁鞋,显得有些土气。回到宿舍,我的同学廖书筠笑着说:‘哎呀,穿一双双梁鞋,土气得很,要是我才不要呢!’我并不以为然。他写的文章我读过一些,我很喜欢,很敬佩他,以后他给我来信我也回信,于是我们便交往了……”
自此以后,34岁的朱自清陷入了恋爱波涛之中。他写诗《竹隐以红叶见寄,赋此奉达》三首等等大量诗作,表达了对心上人的衷心感谢和深情厚意。
1931年5月16日,陈竹隐与朱自清正式订婚。朱自清说:“十六那晚上是很可纪念的,我们决定了一件大事,谢谢你!想送你一个戒指,下星期六可以一同去看。”
朱自清、陈竹隐与幼女朱蓉隽
朱自清之子朱思俞回忆说:他们没有来往的时候,就靠信件,所以那个时候写信写得比较多。据相关资料,保存下来的朱自清写给陈竹隐的情书有71封。下面摘录两则:
1931年6月12日,朱自清的情书中写道:“隐: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谢谢你给我力量。”
1931年8月8日,朱自清已对陈竹隐换了亲昵的称呼:“亲爱的宝妹,我生平没有尝到这种滋味,很害怕真会整个儿变成你的俘虏呢!”
朱自清书法,陈竹隐画
1933年早春,在陈竹隐怀上第一个孩子时,也是他俩结婚6个月。为此,朱自清写下了散文名作《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言语之中,喜不自胜。
抗战时期的成都生活:
贫寒温暖有诗意
1937年8月5日,日本人将罪恶的尖刀刺向清华园,书生平静的书桌被打破。一月之后,朱自清启身南渡,他先到天津,再赴长沙,后至昆明。翌年5月,陈竹隐与冯友兰夫人等结伴南下云南与丈夫会合。
阖家团聚二年之后,因为昆明物价日渐升高,而陈竹隐的故乡—天府之国成都的生活指数相对要便宜一些,夫妻俩商量一番,陈竹隐便携孩子回到故乡生活,朱自清则留居昆明。期间,他曾四次来蓉探亲,成都留下了他们一家艰难生活的足迹。
朱自清在成都时,居住在望江楼对面的宋公桥报恩寺,一座小尼庵的院落里。
《外东消夏录》是朱自清离开成都后怀念成都的散文。“外东一词,指的是东门外,跟外西,外南、外北是姊妹花的词儿。成都住的人都懂。”
“成都诗”是全篇中最亮的一节。“据说成都是中国第四大城。城太大了,要指出它的特色倒不容易。”于是他说成都以友人易君左的诗为引子:细雨成都路,微尘护落花。据门撑古木,绕屋噪栖鸦。入暮旋收市,凌晨即品茶。承平风味足,楚客独兴嗟。
他极力推崇说:“住过成都的人该能够领略这首诗的妙处。它抓住了成都的闲味。北平也闲得可以的,但成都的闲是成都的闲,像而不像,非细辨不知。”
在此前后,朱自清正全力撰写学术名著《经典丛谈》,因此《外东消夏录》的文字也沾了那样的文风,写得如同一篇评说。
不过他体味出成都的“闲”,既为一种落花飘在微尘,贴在软地上的没有影儿的“闲”;又为一种“早睡早起身体好”的农业社会的“闲”。
朱自清盼望在抗战结束后“在工业化的新中国里,成都这座大城该不能老是这么闲着罢。”
朱自清在成都的日子总是过得匆匆的。一方面他在系统研读中国古代经典,以完成他的学术任务;另一方面他时时赶赴友人家宴与舞会及玩桥牌;还一方面自家也做席款待友人,或与家人游玩成都风景地;最常见的是文人间的叙别情,谈学术,忆群友。
成都的初春,读书“充电”;仲春时,和孩子们游玩华西坝、到文殊院;围观旧历四月初八东门外的放生会;跑图书馆,做《古诗十九首研究》摘记;应邀到金家参加舞会,多次因舞步生疏而感尴尬。
这期间,除经典研究外,朱自清似乎处于间歇期,几乎没有文学创作。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逝世,享年仅50岁。
1990年6月29日,陈竹隐于北京去世。
在朱自清与陈竹隐17年的婚姻生活中,这位成都女子对朱自清与前妻的孩子一视同仁。朱自清去世后,她还长时间将工资的一半资助朱前妻孩子的家庭生活。陈竹隐生前将朱自清的文献手稿全部捐献给了有关学术机构,只给孩子们留下一封朱自清的信作为纪念,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位贤惠、坚韧、宽容的成都女性的美好形象。
综合自:中国青年网、成都日报、江淮时报
“
爱吃火锅,更爱喝茶,不爱没有阳光的天空;爱摆龙门阵,爱打望,不爱没有田园的水泥森林。爱这座城,她发展最快;恋这座城,她生活最慢。爱熊猫,也爱表达;爱互动,更爱分享。我是小微,在成都,爱成都!
”在下面留言,和小微八卦
- 中国规划这两条铁路在成都对接,将四大中心城市变成战略后方!
- 长期吸烟,身体6个地方“先坏”!医生很少一次性说
- 成都大庙会今天爆棚 人海把我吓退了
- 美爆!“网红”街巷成都玉林路又在“搞事情”
- 春节留守成都,市内这15个地方最适合你。
- 2月18日四川省多阴雨 成都后天阳光回归
- 走在平壤大街上,这三样东西很常见,而这三样东西很少见!
- 这些水果很少人能见到,很多人连名字都叫不上来,吃过的是土豪
- 不要赌天意,不要猜人心
- 6.88 亿人用微信红包传祝福,北京重庆成都用户收获大 :除夕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