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雅韶“十八座”

看官辛苦啦!傻大方小编知道你找“寻访雅韶“十八座””这篇文章很久了,是否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脚呢?


正文开始:





●廖君





从西部沿海高速拐入雅韶镇,已接近中午。





烈日下,熙熙攘攘的阳江集镇很热闹,岭南佳果到处叫卖。





一拐过雅韶镇中心小学,就见到有“雅韶十八座”标志的巨大石蛋,蓝天白云下,村落绿树成荫。





雅韶村落“十八座”古建筑群,位于粤西阳东雅韶镇。这里一马平川,河川纵横,属于漠阳江下游出海口冲积平原地带。宅院古建筑群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有260多年了。世称“十八座”,又名“镬耳屋”。原建筑是18座屋,后来它的主人谭谓后代逐步增建了18座,共有36座,应该说是雅韶三十六座古建筑才对。





要找到“十八座”真有点困难,车子穿行在曲折狭窄的乡间小路。河边的黄皮累累挂在枝头,村庄的大树菠萝让人垂涎欲滴。经过雅韶谭氏宗祠,我走下车来。原来这座祠堂与阳江文化之乡渊源颇深。硬山顶、镬耳墙,典型的岭南宗祠建筑风格。宗祠门楣字迹显示重建于清代嘉庆十九年,一副红字门联赫然在眼前:“东国分封屏藩望重,南州秉铎教授师尊。”这是古老的谭氏总祠,因对阳江教育作出贡献而闻名粤西。明朝万历年间,雅韶谭氏十三世祖辉阁公送地产,十五世祖檀公送祠产,开始兴建位于现在雅韶学校前面的总祠堂。1908年在这里创办雅韶二等小学堂,从此雅韶的教育事业不断壮大,解放后雅韶总祠堂成了雅韶学校的主体。民国时代阳江地区流行“无谭不成校”的俗语,在阳江境内学校都有谭姓教师。民国以来,谭氏教师人数占全县教师人数二成。解放后雅韶谭氏教师在全县中小学校当校长的更多了,覆盖阳江各乡镇。雅韶谭氏在海内外当大学校长、著名教授的大有人在。“无谭不成校”是粤西文化之乡的一朵奇葩,想不到与眼前这座简朴古老的宗祠密切相关。





继续七拐八弯,在许多村民指引带领下,我们终于来到雅韶村委会所在的西园村。





只见葱绿的田野,长条的水塘。在开阔的晒谷坪旁边,一大片灰旧的岭南古建筑群安静地掩藏在乡村之中。





在古老屋檐下迎接我们的,是88岁的谭老伯和他的老伴。谭老伯是这里谭氏家族的第二十三代,也是西园村年纪最大的老人。他儿女都在阳江市区工作,剩下他和老伴留守在“十八座”老宅中。老阿姨非常热诚,听说我们来自茂名,拍手欢迎,搬出凳子让我一家人坐,嚷着要煮粥给我们吃。而迫不及待的我深入村落巷陌之中,去寻找镬耳屋了。





穿行在“十八座”古建筑群的青砖巷道,偶有人家开着门,其余大都门窗紧闭,荒废日久了。





只见“十八座”东南方有牛鼻山,西南方有马岭,遥相守望。山与水之间就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南面有月牙形池塘,水面近千米长,也称阳江“十八座西湖”,形似护城河。北面村边种上簕竹果木,能防御外敌,隐蔽宅院。在整个建筑群中心,有一座小祠堂,六个大镬耳,雕梁画栋。小祠堂前有照壁广场,东面是主体建筑群,中部和南北部均建有围堂。每屋均有前后门相通,3座为一单元。还有水井、炮楼、粮仓等。只见古建筑群的巷道四通八达,屋舍整齐划一,几乎各屋相同,间间相似,一不小心会迷失在雷同的巷道里。





我最感兴趣的是高大伟岸的墙头,那是最具岭南建筑特色的地方。碧蓝的天空下,青砖古屋,山墙镬耳,瓦面圆脊,飞檐翘角。所谓“镬耳”,即屋梁上方两边筑起的防火砖墙,形状似镬耳,除增加雄伟气势,还有防火隔火用途,这是岭南建筑文化的精华。每座房顶的拱墙,均有龙凤朝阳的浮雕,似无数龙凤飞舞于云彩之间,给森严古宅群增添了动感之美,充分体现了“天、地、人”融合的建筑美学。





徘徊在中国传统古村落,夏天的阳江村庄大美灿烂。





雅韶“十八座”,曾代表粤西沿海大户人家的辉煌。我发现每一栋房屋一模一样,体现清代创建者谭谓用心良苦。据说是为了不让子孙感受到半点偏爱之心,能和谐相处,令家族团结,才特别建造全部相同的宅院。逗留在“十八座”古建筑群,我不由得思考一种建筑的理念。这种一视同仁的中庸观念,折射出数百年前农耕文明中的传统意识,平均主义、均衡思想,就如这12条巷子每条巷三幢民居共36幢建筑,全部大小风格相同、方方正正。当代许多有作为的谭氏后人,在离开这雷同的“镬耳”大屋之后,不断开拓成就事业。如今固守在大屋的只剩下几户老人家了。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西园村。难忘老阿姨拍手欢送我们的情景,难忘那一大片岭南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