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万科高级副总裁、印力集团董事长丁力业: 商业地产的本

看官辛苦啦!傻大方小编知道你找“【专访】万科高级副总裁、印力集团董事长丁力业: 商业地产的本质“不是轻资产””这篇文章很久了,是否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脚呢?健康摘要: 2018年1月3日,在丁祖昱评楼市2018的发布会上,易居中国董事长、总裁周忻先生表示,自2016年8月5日


正文开始:

【专访】万科高级副总裁、印力集团董事长丁力业: 商业地产的本

 一场收购,因收购方为正处于股权之争胶着期的万科,将向来低调的印力集团暴露在媒体聚光灯之下,彼时有声音认为印力集团将会是万科管理层的“退路”,引发了市场诸多猜想。

【专访】万科高级副总裁、印力集团董事长丁力业: 商业地产的本

前身为深国投商用置业有限公司的印力集团,曾是深圳国资企业深圳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在被万科收购之时,印力集团作为国内大型商业管理集团,已经深耕商业地产领域13载,拥有完善的商业产品线以及成熟的商业开发和运营管理经验。

    

随着股权之争落幕,万科与印力之间的整合也渐入佳境,印力集团成为了万科商业地产的发展载体、开发和管理平台。得益于此,印力集团的规模大幅提升,目前在全国40个城市拥有100个项目,管理面积达到850万平方米。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印力集团的目标是在3年内能在商业地产领域做到领先。与此同时,进入全新阶段的印力集团,也将直面接踵而至的新挑战。能否成为万科唯一的商业平台?规模大幅扩大的同时,自身专业能力是否能与之匹配?未来的新商业形势下,印力又将作何规划?为此,《中国经营报》采访人员专访了万科高级副总裁、印力集团董事长丁力业。

【专访】万科高级副总裁、印力集团董事长丁力业: 商业地产的本

万科转型的重要一环

 《中国经营报》:什么样的契机促成了万科对印力的这场收购?

    

丁力业

:外部的解读更多将万科收购印力这件事放大到万科的股权之争当中。但如果单纯从万科和印力两个公司层面看,收购却可以理解为是比较简单的一件事情。万科正处于向城市配套服务商转型期,战略目标需要发展商业;从印力的角度,大股东黑石有退出的需求,而万科与印力在客户方面的契合度很高,都是围绕着老百姓的品质生活发展,因此,印力和万科基本上一拍即合。

    

根据万科对印力的定位,印力是万科向城市配套发展服务商转型的重要一环,万科希望印力能在商业地产领域做到数一数二、领先领跑。在印力以往的股东中,包括华润、凯德、黑石等,对印力确实有所帮助,但是类似万科这样定位明确的企业,在我的记忆里应该没有过。所以这对于印力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中国经营报》:万科并不以商业地产见长,在整合完成后,印力成为了万科商业地产运作的主要平台,但会是唯一的平台吗?

    

丁力业

:万科在商业领域的起步比较晚,印力这几年虽然做得不大,但是一直聚焦发展购物中心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性。此外,印力还拥有一支具备市场能力的团队,能够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在我看来,印力给万科带来的不仅是资产,还有团队能力。

    

开发商在发展住宅的过程中,通常会配备相应的商业配套比例,万科目前所具备的规模为印力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很大助力。此外,万科品牌以及合伙人机制、企业文化都是非常优秀的。

    

我们确实希望能成为万科在商业领域的唯一平台,但这取决于印力本身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一个行政命令。在万科的文化里有一个赛马制度,你做得好是你的,你做得不好,都给你也不对,因为做不出业绩来。

    

从目前的规模粗略地计算,

印力在商业地产领域似乎能排到前三名前五名,但我们希望能做到数一数二。

尽管还有一定距离,但也希望能尽快达成,

我们给自己的目标

期限是3年

【专访】万科高级副总裁、印力集团董事长丁力业: 商业地产的本

全价值产业链

《中国经营报》:目前国内大部分商业地产项目仍处于“重资产”运营,很多企业也在尝试“做轻”,你认为怎样的模式才能适应中国商业地产市场?印力商业地产全价值链业务模式是否适合?该模式有哪些优劣势?

    

丁力业

商业地产本质就是一个重资产行业,从理论上看,我们并未想办法把它做

,因为这是它的本质。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管理的规模应该做到数一数二,不是我们本身拥有的资产一定数一数二。这个管理的规模,和现在大家所谓的轻资产有点不一样,很多人所谓的轻资产是指纯输出管理,自己对这个资产的投资属性、对资产责任感没有一个很高的黏合度。事实上,如果对资产不负责,是很难管理好的,所以印力在所管理任何一个资产里都拥有一定比例股权。

    

秉持着对资产负责任的态度是首要条件,印力希望在保证公司正常的现金流、保证公司持续发展的同时,用一种机械化的模式,比方说合作的模式,来快速地扩大自己的规模。而在这种模式当中,印力有股权投入,也有印力的团队参与管理,项目跟我们黏合度非常高,因此我们不认为这是轻资产模式。

    

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做商业地产,前期对于选址、规划、建设都已经很专业,那么后期的运营、资产管理也得跟上,因此印力就形成了所谓的投、融、管、退这么一个闭合的商业地产全价值链,在商业地产的每个环节,我们都是主角,把每个环节串联起来,才能使得商业地产本身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专业能力和目标的协同性很重要,比如在我们很多的开发过程当中,涉及到经营管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往往开发出的东西不一定适合,经营管理的人对开发不了解,也比较困难。所以,

公司内部管理能力相对于外部管理能力显得更有价值。公司内部必须有具备各种能力的团队

《中国经营报》:印力一直深谙资本运作之道,2017年10月,印力集团发行首个CMBS(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目前对于商业地产而言,融资环境如何?未来资产证券化是否是商业地产的大趋势?

    

丁力业

:商业地产投资回报周期长,经营能力强不强带来的经营风险比较大,因此融资环境一直都比较艰难。我们比较荣幸的是,经过这么多年以来的发展,经营能力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日子相对同行好过一些,已经度过了经营机构的不信任期。

    

我记得2004年的时候,人家都担心你的项目3年以后能不能开业,开业后租金能不能做到一定的水平,现在基本上能放心了。但不管怎样说,租金都是一个比较长的回报周期,公司要发展,单凭租金很难跟得上。所以现在资产证券化对于租赁型、持有型物业是一个非常好的帮助。

    

但不管是宏观政策、还是法律,抑或是我们说的RELTs什么时候开放,在还没开放之前,我们做了一个准RELTs或者内RELTs,叫做CMBS。这几年CMBS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发展的速度也很快,我们2017年就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发了一次CMBS,而这次的发行成功也意味着我们在资本市场又打开了一条路,对于我们整个公司的持续稳健发展非常有帮助。

    

未来我们一定会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但是ABS和CMBS对资产本身的质素,对运营管理的能力有一定要求,千万不能做成以后说,等项目价值上去就卖掉,我觉得这样又会把这个市场搞砸,所以我希望在这方面一定要有门槛,监管也好,审查也好,要严格一点,有真实的价值,能创造真实的现金流,你才能做资产证券化,

如果仅仅只是把它作为一个金融产品,设计结构卖掉,这样是有问题的。

 互联网格局下的新商业

《中国经营报》:你如何看待互联网对于实体商业地产带来的影响?

    

丁力业:事实上这个问题讨论了好几年,从目前的情况看,我觉得最好的解决方案是

线上线下的融合,而不是将线上线下对立起来,彼此冲击。

2017年有个最大的变化就是阿里、京东都在往线下走,新零售应运而生。

    

互联网是一门技术,这种技术出现的时候,对于我们这种实体经济,或者说传统行业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利用好这门技术,我不认为说这门技术的出现就意味着传统行业会消亡,如果自己不与时俱进导致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脚步,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互联网来了造成的,是不对的。

    

《中国经营报》: 目前印力在做的“数字印象”主要指的是什么?

    

丁力业:用我们的说法,首先得拥有一定的购物中心体量,在此基础上的每座城市的每个购物中心原本都只是一座孤岛,因此我们希望可以

通过“数字印象”的手段打通彼此间的数据隔阂,互相参考、互相使用。

    

“数字印象”不光是为了促销活动制定,还希望通过这种技术对资产进行管理,能够清晰掌握购物中心的人流、停车位、租售比、客单价、销售额以及能够判断出其未来的发展前景。相较于以往人工统计更精准,更好把控管理。

    

另外,“数字印象”是从线上往线下引流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快捷地进行营销宣传,就能让消费者清楚地知道这个购物中心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最后一点,就是通过“数字印象”获得丰富的大数据,能够清楚地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比如消费者多久来一次购物中心,在这个购物中心喜欢哪个品牌,实现精准营销,也为后续项目的招商提供了数据参考。

推荐阅读:

【专访】万科高级副总裁、印力集团董事长丁力业: 商业地产的本

【热点】兰州放松楼市限购 专家称政策全面放松可能性不大

【重磅】上市一年业绩四度下滑 重庆建工遭证监会警

【公司】引进新股东 北京城建管庄项目增资扩股

【公司】金房暖通冲击IPO 补贴收入大大超出净利润

【重磅】武汉楼市乱象:“茶水费”“家电包”等违规操作频现

【专访】万科高级副总裁、印力集团董事长丁力业: 商业地产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