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只是造房子 | 杨向群

★承继文匯传统  秉持讀書品质  ★文汇读书周报 ID: whdszb

其实不只是造房子 | 杨向群

《文汇读书周报》第1695号第五版“三味书屋”

(2018年1月1日发行)

其实不只是造房子

杨向群

      一日逛购书中心,照例先瞥一眼码堆的畅销书——其实很少买,领行情却是必须的。目光忽然被一本装帧别致的书所吸引,书名也非同一般:《造房子》。一本谈建筑的书成了畅销品种,这让我有些诧异。随手翻阅,果然就舍不得放下。

其实不只是造房子 | 杨向群

《造房子》

王澍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作者王澍声称,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开卷展读,确信此言不虚。全书的话题,从元代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牵出,他说:“如果人可以生活在如画界内的场景中,画家宁可让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盖”,并由此观照外国建筑,“而不是像西人的观点那样,造了房子,再配以所谓景观。”他指出,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人居房子的比例是不大的,因为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这样的开篇,在引人入胜的同时,读者自然而然随他来到了理解和鉴赏的门口。

       “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诚然。在考虑建筑、城市、生产、建造之前,应该反省人们面对自然的态度,“我们需要重新树立自然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的观念……”所以,王澍和他的团队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返回自然”、返回建造现场的基本准则,大量使用原生的自然材料,并回收旧砖、瓦、石料和陶瓷碎片,挖掘和发扬一种与混凝土相结合的瓦爿技术,循环建造,以使作品“多种时间线索并存”。在一般人概念的建筑几何学里,作者强调的却是情趣、自然形态、“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和齐物观,强调“营造”而不是“建筑”,认为美的城市应该是生态的,它与自然环境、土地植物相呼应,如连续的生活画卷般展开。

      欣赏建筑的美,作者引导读者由内往外看。他告诉我们,“所有文明的伟大之处都在于其差异丰富的细节”;物料、门洞、曲径、栏杆,一院一屋,一树一石,都关乎人性,讲究“能包容、庇护生活的差异性世界”;“人在其中,会把建筑忘掉,为竹影在微风中的一次颤动而心动”;让城市“遵循在山水中漫游与生活的诗意方式”。如杭州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总平面上每栋建筑都自然摆动,与中国的书法相似,体现出建筑对象山的摆动起伏反应”。

      所谓营造的“空间”“几何”以及“建筑类型学”,非专业读者恐怕是不懂的,但是生活中的有些困惑却与王澍一样:许多城市为了起高楼大厦,拆毁了一些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东西”,其中包括不少传统建筑。“我的哲学不是追求更快的速度,我能够坚持工作到现在,那是因为一个信念,我不相信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存在,一定有不同的世界同时存在;我也不相信这个世界只有一种时间存在,应该有不同的时间同时存在,只有这样的世界才是有魅力的。”文学家王跃文也有过类似的反思,“当社会被某种辨识不清的潮流裹挟着貌似前进的时候,我选择慢下来、停下来,甚至往回走,看看狂奔的人们丢失了什么”。建筑家王澍在毁城再建的浮躁中曾选择“自我失业”,潜心研读中国古代山水书法,讲求哲学和修为,带学生看园子,跟工匠学手艺。待时机成熟厚积薄发,水到渠成。于是他的山房、水房、五散房、瓦房、太湖房、象山校区、宁波滕头馆、杭州南宋御街等,就成了享誉中外的杰作,也让他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全球创新人物奖等各种荣誉。

      王澍谦虚地说:“让一位建筑师写文章介绍自己的建筑并不容易。”事实证明他的介绍非常成功。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他对建筑,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有足够的诚意;这是他蚕丝结茧般的另一种营造,就像他造房子般浑然天成。其实读书也要有好奇心,说不定惊喜就在似懂非懂的碰撞里,而最好的畅销书,却是能让读者在陌生的阅读环境中饶有趣味地遨游。

其实不只是造房子 | 杨向群

中国第一家由媒体创办的读书类专业报纸

《文汇读书周报》

WENHUI  BOOK REVIEW SINCE 1985

《文汇读书周报》采编团队

 张裕 zhangyu@whb.cn 舒也 xjz@whb.cn 

蒋楚婷 jct@whb.cn 朱自奋 zzf@whb.cn

薛伟平 xuewp@whb.cn   金久超 jinjc@whb.cn

周怡倩 zyq@whb.cn

《文汇读书周报》官方微信邮箱:whdszbwx@whb.cn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推荐给他人或在【朋友圈】转发

点击标题下方【文汇读书周报】字样,关注我们的动态

请搜索并添加《文汇读书周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文汇读书周报

whdszb

We  Have the Divine Scholarly Zest Blessed

其实不只是造房子 | 杨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