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道太陡盲道被占 谁来清除无障碍通道上的“障碍”
《坡道太陡盲道被占 谁来清除无障碍通道上的“障碍”》是由傻大方资讯为您编辑整理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正文开始:
坡道太陡,盲道被占,无障碍电梯经常坏
谁来清除无障碍通道上的“障碍”
2017年12月23日上午,由重庆市肢残人协会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联合举办的“重庆首届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员培训班”正式开班。毕业后的学员将随时对无障碍设施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管理。
“培训的目的在于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有序、科学、规范地发展。”重庆市残联副理事长、市肢残人协会主席傳强说,虽然国家从法律层面规定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打造无障碍通行环境,但实施过程却未得到足够重视,致使无障碍环境“障碍”重重,亟须一批督导员能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享受无障碍环境并非残疾人的‘专利’,而是法律赋予全体公民的权利。”他说。
自2012年8月颁布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实施至今,我国实现了无障碍建设从无专项条例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转变。然而,面对着无障碍设施老化、建设不到位、管理不健全等现状,不少人提出质疑: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障碍到底在哪儿?此种尴尬局面该如何破解?
盲道不帮“盲”只好少出门
2017年12月23日早上,在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员的培训现场,两位依靠轮椅行动的学员被推上一个近50度的坡度时说:“盲道不帮‘盲’,通道陡似崖,电梯成摆设,无障碍通道名不副实啊!”“希望通过此次培训,我们能为无障碍通道的畅通做点什么。”
一位坐了20多年轮椅的程先生告诉记者,出行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极其平常的事,而对他们来说,却很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人行天桥、地下通道根本就没有设置坡道或电梯一类的无障碍通道,甚至某些轻轨站里的升降电梯长时间不能使用,经常闹出一些不愉快。
随后,记者走访了重庆主城多个人流量较大的地区发现,这些地方的盲道通常都成了“停车场”和摊贩的“门店”,某些盲道走了一半就被“腰斩”了,再往前就是花坛或者围墙,即便盲道没有被占用,有些地方的宽度根本不足以供一个成年人通过。
家住重庆大渡口区的一名吴姓盲人平时就很少出门。“我出门经常被盲道上的垃圾车、木棒等障碍物绊倒,或者走着走着就不知走到了哪儿。”她称,街上的盲道到处都是陷阱,还是待在家比较安全。
此外,记者还发现,重庆主城区的多个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根本没有供用轮椅出行人员的通道。
“我曾差点在观音桥外面天桥的电梯上摔了下来,好在被人及时扶住。”已经依靠轮椅行动20余年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天桥或地下通道的电梯都是台阶式的,上下都要一两个人扶住轮椅,特别不方便。
家住渝中区的王先生也有相似的感受,他腿部残疾,行动不便。“重庆的轻轨里面虽然有安装升降电梯,但是电梯经常坏或者不开,换乘或者出站的时候经常弄得满头大汗。”
此外,更让他们寒心的是,明明有无障碍设施,却不拿来使用,例如有些公交车上明明设有方便残疾人的滑坡,但很多时候都没有拿出来使用。
“这几年来,无障碍环境有所改善,但是残疾人出行,若无他人帮助仍十分困难,我们也只好少出门。”
无障碍环境不光是残障人士的需要
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共出台了近500个省、地市、县级无障碍建设与管理规章。但我国无障碍设施依然面临“覆盖面不全”“设施老化”“建设不到位”“管理不健全”等诸多障碍。
此前,全国无障碍建设专家委员李斌在接受采访时说:“国家虽然制定了多部法律,但执行的效果,对满足残障人士的需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重庆市残联副理事长、市肢残人协会主席傅强说,目前社会上很多人都对无障碍通道有误解,认为打造无障碍通行环境是对残疾人的恩赐、额外关爱,因此可有可无,这个观念不转变,无障碍环境永远有“障碍”。
多位肢残人士告诉记者,打造无障碍环境不是对他们的“恩赐”,无障碍环境也是整个社会共享的。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杜春兰坦言,虽然很多高校在教学生时都将无障碍环境的设计、打造作为重点传授,但在落实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
“其实技术层面的问题很好解决,最关键的是态度上的重视,以及对细节的把握。”杜春兰说,无障碍设计源于体验,源于换位思考,做好无障碍设计必须要符合大众,这不仅仅只针对残疾人,还包括老人、孕妇、小孩等。
破局还需转变观念
“为什么在我们的街头巷尾鲜见残疾人?这与城市无障碍设施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重庆市一位已经从事残疾人工作十余年的杜先生认为,能否实现真正无障碍,关键看有没有心去做,有没有人来管。
“相关执法部门的严管严查,听取反映是解决当前无障碍通道尴尬局面的一个方面,卡好规划与验收关,对无障碍通道不合规,严查占用、挪用、不用无障碍通道情况。”杜先生说,此次重庆开班的督导员培训班,能够在残疾人群体乃至全社会中形成一个导向,即合法争取自己享受无障碍环境的权利,但督导员毕竟不是执法者,只能反映问题,不能主动整改,因此,相关部门的严管严查,听取群众反映的意见就显得格外重要。
有专家认为,尽管政府是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监管的主体,严管严查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社会大众。
重庆市残联的相关负责人也建议,将无障碍建设作为一个普及性的知识在各大学校,尤其是建筑院校进行宣传、普及,从根源解决观念的问题。同时,应加强无障碍设施建时的规范、建后的管理。
采访中,多位专家学者表示,当下首要任务是刷新观念,让所有人树立“无障碍环境对所有人都应当无障碍,受益者不仅仅是残疾人、老年人、婴幼儿和孕妇,还包括我们社会中的每个人”的观念。
“无障碍设施做的好坏代表了社会人文关怀的高低,只有转变思想观念,城市规划设计中,相关部门严管严查,把全社会各类人群都考虑进无障碍环境打造之中,才能真正让社会进入发展的高级阶段,破除当前的尴尬局面。”杜春兰说。记者 李国 中工网记者 郑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