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经纬】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用艺术让文物“活”起来

【艺术经纬】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用艺术让文物“活”起来

【标签】 文物 纪录片

【正文】

【艺术经纬】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用艺术让文物“活”起来

【热点回顾】

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元旦上映 展现中华文化之美

国宝开口说话?没错,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2018年元旦起每天5集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百件国宝将在这部纪录片中陆续开口“说话”,为人们讲述自己的传奇故事,以全新视角带领观众读懂中华文化。

昨天《如果国宝会说话》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映。据介绍,《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央电视台共同策划完成的国家涵养工程,共100集,目光跨越8000年,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50余处考古遗址、千余件文物。国博馆藏红山玉龙、河南博物院院藏莲鹤方壶、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馆藏三星堆青铜人像……众多“明星文物”齐亮相,首次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

据悉,《如果国宝会说话》每集5分钟,将分四季播出,每季25集。该片第一季将于明年1月1日晚10时开始,每天5集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文明有脉动,万物有灵犀。一百件国宝与华夏文明同呼吸,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从远古到战国,聆听国宝的声音”。从宣传片以及已发布的第一季节目单看到,第一季25集的国宝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后母戊鼎、红山玉龙和妇好玉凤、故宫博物院藏凌家滩玉版玉龟、三星堆博物馆藏三星堆青铜人像、河南博物院藏贾湖骨笛、上海博物馆藏大克鼎、金沙遗址博物馆藏太阳神鸟金箔、湖北省博物馆藏越晚勾践剑等。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表示,文物无时无刻不在表达。中宣部、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于2015年联合启动了《如果国宝会说话》项目。通过每集5分钟的电视短片,将国有馆藏珍贵文物的内涵和故事通过活泼生动的电视语言呈现给观众,便于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闲暇片刻听国宝来说话,感受祖先的伟大创造。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宁表示,每件文物都印刻着历史的遗迹,文物国宝是千年时间凝炼的语言。近年来,央视纪录频道始终运用纪录片的优势,探索用“创新突破的表达、媒体融合的手段、国际顶级的影像”来诠释与传播中华文明。《如果国宝会说话》正是在这一领域的重要实践与探索。《如果国宝会说话》总制片人史岩介绍,拍100件国宝,不光是100件,还有辅助文物,把这个系列片拍完的话大概要拍1000件国宝级的文物,如果拍摄还不是拍复制品,还都是原件,难度非常大。

《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说词提前知

片段一:这件仰韶文化陶壶,只不过是大地留下的亿万张迷惘面庞之一,陶壶的人像难以分辨男女,那微微上翘的嘴唇仿佛儿童般纯真地仰起,这件器物既是壶,也是人的身体,那宽大浑圆的腹部,似乎隐喻着女性的丰韵身材与生育机能。人头壶的后背,伸出一根断面呈扁圆形的管道,用于向壶内注水,眼睛和嘴巴则构成出水口,窄小的出水口,降低了器物的实用性。暗示了这件陶壶或许还具有额外的功能。当水从人头壶的眼睛流出,恰如泪水流淌,纪念着人类孕育的最初痛楚。

那些古人参照自身泥塑出的形象,比他们的制作者拥有更漫长的生命,与大地同寿,至今容颜清晰,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这是一只有着胖胖腿的鹰,尾巴又和两只前爪,巧妙地构成了鼎的三足,鹰的胸部和身体占顶身的主要部分,内容及胸怀,陶鹰鼎的造型带着上古的气息,也带着中原质朴的民风。出土的蛋壳黑陶杯造型各不相同,它们非自批量生产,工艺的背后件件都饱含着信仰与尊崇,极致的工艺使黑陶杯独步天下,现在的技术还原原始的工艺,要达到如此极致的薄度,依然是难以企及。

这片兽骨记录了商王的一次田猎,壬午日,王在昭塞巡游,为了田猎而进入麦山之麓,捕获了一只野牛,这是我国博物馆现存的唯一一件文字镶嵌绿松石的甲骨,十五万四千片的甲骨碎片,我们依据目前能认出的一千五百多个字,可以回忆起商人的一天。早上丈夫起来,束发的发簪是他可以担起家庭的证明,接水前,他弯腰打扮照镜子,然后出门打猎,为了走快些,他双手用力上下摆动,在林子里,男人竖起耳朵,留心响动,是一只小鹿,他赶紧拿弓射了出去,收获了猎。弯弯的月亮已经挂在天上,他满载而归,妻子已备好晚饭,是用圆腹,有足有耳的炊具,鼎,烧出的饭菜。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可见最早的成熟文字,有了甲骨文,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经过演变传承,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的指尖,从此从个体到族群所有的情感、知识、思想、经验,通过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得以塑造与传承,此刻我们写出的横竖撇捺,曾经一笔一划地刻在骨头上记录天意,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片段二:你现在看到的我,来自三千年前的西周,我在地下行走了三千年,我和时光一起行走,穿着我的绳子已经腐朽,我的204块碎片被光线连接。204个不同的象征转接成闪光的句子,在身体上被佩戴成段落,组成了一个新的世界。当时的人们认为,把一个世界穿戴在身上,让亿万年生命的玉与数十年生命的人将彼此的生命互相给予,就是人对天地万物之爱的表达,玉,成为西周在青铜之外,留给时光永恒的礼物,西周的人们严格遵照等级,将礼制体现在服饰上,佩戴玉组佩的人节步缓行,身份越高贵,身上的玉组佩便越长越复杂,走路的步伐就越小,走得也越慢。

龙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把玉龙在不同时代的形象演变串联起来,试图追寻它的足迹。玉龙形象的演变,体现了历代审美风尚的技术和延续。龙的形象,回归到了蜷体的玦,这个蜷曲,仿佛婴儿在母体内的形象,成为几乎最古老的器物雏形。这是个体生命被孕育的开始,也是文明被孕育的开始,有时,我们会对着光源去看玉,就像五千年前的先民一样,看它的清澈和透明。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跳起。这块玉成为我们身体延伸到空中的部分,能在时光中飞翔起舞。

三千年前的日落,在大地上映射出两个年轻人的身影,他们一个建立了一座至今依旧繁荣的都城,一个铸造了一件记载荣光跨越十几个朝代不朽的青铜器,它们的父辈曾经浴血并肩奋战,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这两个青年,一个是周武王之子,刚刚继位五年的周成王姬诵,一个是同宗的贵族何,父亲的业绩得到一国之君的认可,自己又被新王看重,为此他也要做一件热血的事情,在得到批准后,何铸造了一件青铜尊,在尊底有限的范围里最大限度的记载了父辈们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当考古学家在122字铭文里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的时候,无异于在方寸之间看到了埋藏了千年的谜底,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三千年亿过去,面对年轻的身影早已不在,太多故事也被黄土掩盖,但洛阳城繁华依旧,同样被黄土掩埋的何尊于1965年在山西的一处土崖中被发现,后被命名为何尊,虽没有了最初夺目的光泽,但尊底的122字铭文却没有辜负它主人的期望,跨越了三个千年将祖先的丰功伟绩展现在后人眼前。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10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

片段三:大克鼎的内壁铸有全文29个字,这些字迹让久远的年代逐渐清晰起来,王说,赐给你红色的祭服,赐给你野地的田,赐给你耕种的田,还有土地上的奴隶。

大克鼎的内容,涉及西周官制、礼仪、土地制度,它是一本青铜之书,大克鼎,除了历史价值,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具有很高的地位,西周时期,青铜技术精湛,铭文能够充分体现书法的笔意,大克鼎290个字,字体清晰,典雅整瞻,是西周晚期具有代表性的金文字体。

这是一个血腥的瞬间,一只猛虎用力撕咬着母牛的尾部,虽然有一对可以刺穿老虎的巨大牛角,但母牛还是隐忍着和老虎僵持。死亡显而易见,它要护住肚子下那头天真的小牛。

这是一块遭受过火烧和压砸的铜板,两千三百年的光阴,在它身上漫漶开斑驳的印迹。而金银镶嵌的线条依然规整,这是如今已知最古老的建筑平面设计图,设计了一位国王的陵园,王的名字叫夎,2300年后,夎的名字和他众多的铜器,夎的金铜器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展现的却是战国时期的工程和机械技术。构造繁复的方案,两只公鹿,两只母鹿,四肢群起,内侧的凹槽正好嵌套环形底座,龙凤的双翼和身躯缠绕交错,四条龙修长的脖梗舒展向四个方向,龙头转接正方形案板边框。

(以上来源:新民晚报鲁明2017-12-26)

《如果国宝会说话》如何深入人心?

近日,一系列荧屏文化类节目再掀热潮,在网络上口碑爆棚,深得观众心。不难发现,这些节目虽然聚焦的是颇为严肃、厚重的话题,但却都采用了年轻化的表达方式,迅速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有观众认为,这种大气又接地气的节目,更容易让观众在浮躁中沉淀下来,给心灵补充营养。

而当生活的快节奏遇上传统的文化热,两者之间难以调和的不平衡,似乎在召唤一种短小而又极具爆发性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满足当下观众“充电五分钟,穿越八千年”的文化需求,以轻松畅意的姿态汲取文化精华。恰逢其会,每集5分钟讲述一个文物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无疑将会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地铁伴侣”,它集故事性、文学性、历史性、娱乐性于一身,以中国历史纪年来建构百集国宝的顺序,解锁欢脱、猎奇、热血、推理等各种讲述风格,唤醒沉睡千年的国宝之心。该纪录片将于2018年元旦正式登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让文化继续“热”起来,更要“传”下去。

文化热的背后是崛起大国的文化自信

“吸引得移不开视线”、“观看时呼吸都不敢太大声”……去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平台上引发热议,大国工匠的迷人气韵与国宝文物的瑰丽风采,让许多90后观众发出“致敬中华文化”的感叹。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华传统文化也随之勃兴。特别是近年来,中华文化频频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惊艳亮相:里约奥运会上中国火罐在外国运动员中风靡一时;青花瓷等中国元素在国际舞台“圈粉”无数;今年年初,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绽放中医魅力……

有专家认为,传统文化从“冷”到“热”,体现了文化自信,崛起的中国极大提振了民族自信心,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成为许多中国人的自觉意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顺应短平快视频时代的潮流,精准捕捉年轻人“耿直”的特点,以一集5分钟讲述一件国宝的形式,在“满天星斗”(苏秉琦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的基础上连续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模式”与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机制)的文化坐标上精准定位,力求构建出见证中华文明进程的视频索引库。

这种“短小精炼有内涵”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将文化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持续在观众当中保持热度、“薪火相传”。试想,在人潮拥挤的地铁中,伴随着5分钟的文物短视频,呼啸而过的不仅是窗外形形色色的景象,更是文物穿梭几千年的前世今生,一天1440分钟里5分钟不过是转瞬即逝,而在《如果国宝会说话》中,5分钟则是文物的“一眼千年”。《如果国宝会说话》是文化热的全新表达方式,是文化自信的高度凝聚,亦是助推大国崛起的文化自觉。

年轻化的表达让国宝活起来

文化能够持续热下去的原因并不在于其形式,更着重在形式的包装下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实际上,文物从来都不是严肃呆板的代名词,在不计其数的国宝精粹中,有着精巧别致的刖人守囿车、长相滑稽的东汉说唱陶俑、童趣无限的西晋小鸠车……,它们虽然是“老古董”,但从其生动的外貌中可以想象出,工匠在制造它们时所倾注的或欢欣、或洒脱、或搞怪的情绪。它们有着自己故事、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温度,它们想要“活”起来。

如何让国宝活起来,《如果国宝会说话》可以作为“知乎大神”来回答这个问题,它没有明亮的舞台、绚丽的灯光舞美,有的只是聚焦在灯光下的国宝本身,在这里,文物是独一无二的主角,360度无死角的呈现只为彰显自己的文化内涵。但文物又不是寂寞的,它的身上承载着工匠的情感、历史的厚重、主人的寄托,可以说它的体内有不同的灵魂在激荡,在诉说着孤寂、悲伤、喜悦、残酷。

《如果国宝会说话》没有拘泥于相同形式的表达风格,在展现人头壶时,该片根据人像仰头的形态,把它放在在一片星空的背景之下,向观众展现出了一幅仰望星空的唯美画卷,它凝望着,思索着,仿佛看透了你我的命运;在展现鸮尊时,该片根据其呆萌的形态,设定出欢脱的画风,能够让观众在轻松欢快的环境下,感受鸮,也就是猫头鹰在古今中外艺术史上的造型演变。此外,无论是象征胜利的越王勾践剑抑或是充满神秘气息的三星堆人像等国宝,该片都以或轻松、或沉重、或唯美、或热血的不同年轻化表达,唤醒了文物沉睡千年的心。听,那扑通扑通的声音,是中华文化之魂的跳动。

(以上来源:新华网责任编辑 2017-12-22)

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国家博物馆首映

新的一年,大家一起来听国宝讲故事。昨天上午,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国家博物馆首映,100件“国宝”述说了中国古人的创造力,每集5分钟,以全新视角带领观众读懂中华文化。

据制作方介绍,《如果国宝会说话》目光跨越8000年,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50余处考古遗址、千余件文物。国博馆藏红山玉龙、河南博物院院藏莲鹤方壶、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馆藏三星堆青铜人像……众多“明星文物”齐亮相,首次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表示,经过历时五年的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国登记的可移动文物数量为1.08亿件,其中珍贵文物380多万件。如何让这些丰富的文物资源活起来,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命题。

顾玉才说,文物虽然静处,但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表达,走进文物能欣赏到它们的工艺之美、色彩之美、造型之美,能帮助我们学习历史、研习美德、感悟民族精神。从收藏到展示,从展示到让文物说话,《如果国宝会说话》栏目打开了一条细细的门缝,让我们能一窥文物的精彩,倾听文物讲述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集,每集5分钟;分四季播出,每季25集。该片第一季(1至25集)将于明年1月1日晚10时开始,每天5集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同时,明年1月1日至1月25日,在纪录频道开设的短视频播出时段每天1集多频次播出。

(以上来源:北京晨报王歧丰2017-12-26)

【数据分析】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短视频传播方式,更切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习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普及和粉丝经济的兴起,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内容大爆炸,人们已经从传统的图文模式中跳脱出来,开始用短视频进行交流。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每集5分钟短视频的方式传播,短而小的情节故事更容易让观众记忆文物背后故事、方便观众之间二次传播、多次传播、回看等。短视频的网红效应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祖国的文化,爱上祖国的文物历史。

解说词文艺范儿十足,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在介绍每件文物时,都会主打一句标题,比如:西安半坡馆的人头壶的解说标题“初见就是重逢”,完美的阐释了人头壶面带笑容、神态安祥的文物形象。“陶醉了六千年”则描绘了陶鹰鼎的鹰的造型,它收起双翼站立着,双足与尾部着地,充满了浑厚的体积感,静静的陶醉着。这些诗意贴切、朗朗上口的解说词让文物形象更加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三百六十度全景展示,让观众面对面感受到国宝魅力。通过视频和现场全方位展示国宝文物的方式,生动有趣,掷地有声,比简单的课本知识更容易让人记住,有了节目的仔细介绍,再去感受会很不一样。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让国宝真正走进大众、走近大众,它让国宝文物活了起来,让更多的中国人从中深深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和力量,感受到古人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资料来源】 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