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集成改革”探路县域治理现代化

小编温馨提示:前方高能,《江阴“集成改革”探路县域治理现代化》需要您认真观看!

正文开始:





连续15年蝉联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百强县市”榜首的江苏省江阴市,以推进集成改革试点为契机,全面深化政务服务、综合执法、社会救助、生活服务改革,创新绘制县域治理现代化蓝图。





体制重构,政务服务开启“江阴速度”





2017年12月5日,法尔胜泓昇集团重点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季澄,在江阴市政务服务中心拿到了新建项目施工许可证。“以前办证要跑发改、规划等10多个部门,少说也得3个月。如今一窗受理,18天就能拿证。”季澄说。





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认为,局部突进的改革已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江阴以系统思维推进集成改革,推动体制重构。江阴组建市行政审批局,集中市场准入、建设投资领域69项行政许可事项。不动产登记、公积金等9个部门集中至市政务服务中心,实现“办一事进百门”向“办百事进一门”跨越。





政务资源深度整合,开启了政务服务“江阴速度”。江阴制定“2440”目标,实现企业注册两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成,不动产登记和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在4个和40个工作日内完成。





群众、企业办事不再“跑断腿磨破嘴”。专职人员提前介入、全程代办;大数据中心打通全市政务信息,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政务服务网全覆盖,市民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





目前,江阴已公布“不见面”和“见一次面”审批(服务)事项清单1090项,80%以上的政务服务最多“见一次面”办结。





沉底到边,基层治理实现“第一时间响应”





基层治理长期存在“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体制痼疾。如今在江阴,家门口树倒了、建筑垃圾挡道、空调外机被贴了小广告……这些难管的小事都有人管了,江阴基层治理改革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获得感。





江阴市综合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大屏上,代表网格员巡查轨迹的红点不断游动。网格长、网格员、督察员、信息员、巡查员和联络员“一长五员”深入基层,第一时间发现、处置问题。智能化的网格管理让基层治理精准精细。





江阴构建起城市综合管理高位协同平台。该市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横向联结117个职能部门,纵向贯通17个镇(街道)、269个村(社区),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快速处置。





执法上打破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的藩篱。市级在交通、城建等领域归并组建7支综合执法队伍,镇(街)“一支队伍管执法”,实现全域联动。





2017年11月16日,江阴下塘村网格员华万成发现北环路附近企业在绿化带倾倒垃圾,随即拍照上报至镇管理服务指挥中心,经镇综合执法局与企业沟通,次日即完成垃圾清运。





“未来我们将开发应急处置、数据研判等深层次功能,做到大综治、大安全、大市政、大环保、大城管。”江阴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局长张德根说。





系统共治,社会救助破题“相对贫困”





尽管江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但因病因灾等“相对贫困”问题仍然存在。2016年,江阴各类困难人群共计20873人,其中超过三成困难家庭因病致贫,七成困难家庭地处农村。





政府是社会救助的主体。2017年10月,江阴组建市社会救助中心,把原来分散在教育局、民政局、人社局等20多个单位的救助职能、救助政策和救助资金整合起来,以菜单式形式为群众展示和办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灾害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40多项救助内容。通过数据共享、实时比对,解决了以往救助实践中或重复、或遗漏的问题,确保了救助的精准、便捷。





江阴积极推动全国首创的村级医疗互助模式,由“福村宝”第三方平台管理,以村民捐助、村集体和社会赞助的方式募集资金。





截至2017年10月底,江阴村级医疗互助已覆盖196个村,筹资规模达8846万元,6681名村民已享受补助,单笔最高补助达5万元。





智慧共享生活服务“24小时在线”





人们各类生活需求日益多元化,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往往无法有效对接。





江阴创新“政府主导管理、市场主体参与”模式,把行政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公益服务等四大类服务,诸如环境净化、法律援助、演出购票、网上预约挂号等70多个细项服务全部集成到江阴智慧共享平台,真正实现一个平台管理,一条热线接入、一个软件访问。





“人们可以随时通过APP、PC端和12345热线接入这个平台,享有‘24小时不下班’的生活服务,有效解决了群众诉求不便、服务成效不明等问题。”江阴市信息办主任翁国琪说。(肖心月、沈杨子、孙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