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打破诺奖魔咒 , 莫言重回写作距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过去了8年 , 距离出版上一部小说已经过去了10年 , 在今年7月的尾巴 , 莫言终于出版了新小说《晚熟的人》——这也真是一部晚熟的小说 。
在为新书举办的线上发布会上 , 莫言穿上了一件30年前的条纹衬衣 , 自嘲因为胖了很多 , 这件过去显得宽松的衣服现在已经合身且显瘦了 。 比衬衣的时间更久远的是他小说中的故事 , “小说里的很多人物都是我的小学同学 , 时间一下子回到五六十年前 , 小说里的人物跟我一样在慢慢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成长 , 并晚熟” 。
关于书名中“晚熟”的概念 , 莫言解释 , 如果一个作家或者一个艺术家过早地成熟了、定型了、不变化了 , 他的艺术创作之路也就走到了终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作家希望自己能够晚熟 , 使自己的艺术生命和艺术创作力能够保持得更长久一些 。
莫言曾自称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 《晚熟的人》包含12个故事 , 和以前的作品相比 , 讲的不再是“英雄好汉王八蛋” , 而转向了那些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就好像从我们身边走出来的一样 。 只有当看完他们的故事 , 才恍然大悟 , 原来莫言要讲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 , 而是要串起一个时代的潮起潮落 。
这是莫言第一次把笔墨落在了“当下” 。
在《红唇滤嘴》中 , 他塑造了一个网络“大咖”的人物形象 。 高参深谙互联网运作规律 , 最擅长胡编乱造、添油加醋 , 靠贩卖谣言发家致富 。 她手下有上百个“水军” , 让咬谁就咬谁 , 让捧谁就捧谁 , 简直呼风唤雨 。 高参有一句名言:“在生活中 , 一万个人也成不了大气候 , 但网络上 , 一百个人便可以掀起滔天巨浪 。 ”
在《天下太平》中 , 二昆晃晃手机 , 说:“我们村子里的人 , 在我的培训下 , 都有强烈的新闻意识 , 都能熟练地使用手机的录像功能 , 上到百岁老人 , 下到五岁儿童 。 ”
12个故事虽然各自独立 , 但拥有共同的背景 , 高参、二昆之流 , 也仍然从高密东北乡走来 。 那个用童年经验和想象力织造的高密东北乡早已一去不复返 , 对于故乡的变化 , 莫言很坦然:“将逝去的留不住 , 要到来的也拦不住 。 ”
这也是莫言第一次作为作品中的人物“深度介入”小说 。
莫言讲故事喜欢用第一人称“我” , 《晚熟的人》延续了这一习惯 , 而且故事中的“我” , 大都借用了作家本人在现实中的年龄和身份 。 他把自己写进小说 , 而且毫不避讳向读者交代自己获得诺奖后的生活 。
“自从在我的家乡蛟河北岸拍摄过电视连续剧《黄玉米》后 , 当地政府在电视剧所搭景观的基础上 , 迅速把这里建成了一个在半岛地区赫赫有名的旅游景点……还有我家那五间摇摇欲倒的破房子 , 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挂上了牌子 , 成为景点 , 每天竟然有天南海北 , 甚至国外的游人前来观看 。 ”
莫言似乎都懒得用隐喻 , 甚至想故意告诉读者 , 这都是真的 。 红高粱和黄玉米 , 谁知道哪个是魔幻 , 哪个是现实 。 对于这一别出心裁的安排 , 莫言解释:“小说中的莫言 , 实际上是我的分身 , 就像孙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 。 他执行着我的指令 , 但他并不能自己作出什么决定 , 我在观察着、记录着这个莫言与人物交往的过程 。 ”
在《晚熟的人》的腰封上 , 莫言的唯一头衔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这个颇有分量的头衔在过去的8年中 , 并没有为莫言的作品增添什么新的目录 。 有人说莫言陷入了“诺奖魔咒”——得了诺奖就很难再进行持续创作 。
稿源:(中国青年报)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sdfnews0P41329152020.html
标题:中国青年报|打破诺奖魔咒,莫言重回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