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北海标准计量中心,中心副主任吴刚把一张大大的“北海区海洋管理现状图”打开,一边给采访人员指点着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的海域管理范围,一边介绍:“做计量检定工作,就相当于是给仪器设备当‘医生’。北海区海洋观测站(点)的观测仪器,由我们标准计量中心来做‘体检’。以前是这些仪器送到我们手中进行检定,后来因为采用全自动不间断海洋观测系统,就由我们到现场去检定。 ”
从2005年第一次完成北海片区所有海洋站观测设备现场检测开始,这项开创了海洋计量系统内先河的工作,北海标准计量中心已经坚持了15年。 “从一开始慢慢摸索到如今轻车熟路,工作流程越来越完善,也见证了海洋站的变迁。 ”吴刚说,“回头来看,最艰苦的还是早些年。但我们的辛苦付出,是有价值的。 ”
第一次检测手就被冻僵
2005年11月上旬,由吴刚、邢国辉、钟贻强和李明君4人组成的计量检测组,第一次开始对海洋观测站(点)进行现场计量检测工作。
从青岛出发到达烟台,再经过6个小时的航行,清晨5点多,由烟台驶出的“棒槌岛”号客船穿越渤海海峡抵达大连港。深秋的青岛,只不过凉风习习,而辽东大地已呈现一片入冬的景象,公路两旁的田野枯草结满了厚厚的白霜。因为经验不足,穿着单薄的吴刚团队,刚一下船就遭遇无情的严寒。
海洋观测站一般选在空旷、有一定高度、靠海的地方,大部分地处荒凉地带。下船后,他们还要驾驶商务车,携带通风干湿表、雨量筒、370数字气压计和手动可调气压源、手持式风速风向仪等便携式标准计量器具,摸黑前往大连中心站所属东港海洋站。中途在服务区休息时,才发现地上的水已经结冰了。
那时的东港海洋站还在一栋居民楼内办公,2楼办公室只摆放着几张办公桌,设施十分简陋。观测场设置在丹东港内的散货码头旁一座用铁皮包裹的简易房顶,百叶箱和其他观测设施布满了煤灰。由于气温低,裸露的双手不一会就被冻僵,他们顺着梯子攀爬到房顶时,身上和双手已被煤灰染成了黑色。
“冷,太冷了。 ”吴刚回忆说。因为天气缘故,加上北海区已经进入冬季,雨量观测设备已全部被拆除,“经过这次教训,从此以后,我们对北海区自动观测系统的计量检定校准工作提前至每年的7月至10月份开展。 ”
岛上没淡水条件很艰苦
2009年,大连中心站所属温坨子海洋站观测系统升级为自动观测系统,这是北海区最后一个由人工观测改造升级为自动观测的站(点)。
“以前虽然听说这个站的条件十分艰苦,但到达观测现场后还是受到强烈的震撼。 ”吴刚说,面向大海的是一间测波观测室,门窗已经十分破旧,屋顶也有几处透“亮”了。另一侧是有几个房间的值班室,简单的厨房内十分显眼地摆放着几个装水的大塑料桶,还有一个取暖用的烧煤小锅炉。由于没有可饮用的淡水,生活用水全部需要从几十公里外的复州城拉过来。
没有可饮用的淡水,几乎是海岛的“通病”。回忆起10年前因天气原因被困在北隍城海洋站4天的经历,吴刚记忆犹新。 “刚到岛上的时候,还问人家要热水喝。”吴刚笑着说,后来才知道,除了本地养殖的海鲜,这里吃的用的几乎都要从岛外运送上来,喝的都是瓶装水。岛上还有两种途径可以获得淡水,一是海水淡化,这个主要是用来洗澡,他们基本上都尽量不用,因为太奢侈了;另外一个就是接雨水,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水窖。
稿源:(光明网社会)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sdfnews0P413233R020.html
标题:北海|乘风破浪15年 为海洋站“体检”